甩掉贫困帽子 绘出锦绣山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精准扶贫显实效
发布时间:2018-10-19

3年累计投放精准扶贫贷款16345亿元,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3350亿元,精准扶贫贷款余额居全国金融系统首位——第5个国家扶贫日来临之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日前,《金融时报》记者从农发行了解到,该行坚持以服务脱贫攻坚统揽支农全局,着力构建全行全力全程、融资融智融制的扶贫工作格局,形成了攻坚有保障、创业有门路、增收有办法、脱贫有动力的良好态势,切实发挥了金融扶贫的先锋和主力作用。

脱贫 “精准”从何而来

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下达的“军令”,更是金融扶贫行动的目标和方向。如何走出一条政策性金融扶贫之路,成为农发行着力探索的课题。

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为该行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金融时报》记者从农发行了解到,近年来,该行相继构建了从总行到国定贫困县的四级扶贫金融事业部组织体系,明确了分片包干扶贫的责任体系;建立了扶贫贷款台账系统、统计系统、单独核算系统、贷后管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五大基础工程;与国务院扶贫办和部分扶贫重点省份合作建立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为政策性金融扶贫探索新路径。

而从探索与实践的成效看,强化精准管理,将“精准”贯穿到服务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各领域;突出重点区域,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做好定点扶贫,打造政策性金融扶贫窗口和标志,可谓农发行扶贫工作的三大突出亮点。

只有精准扶贫,才能精准脱贫。据悉,农发行着力完善精准扶贫管理制度,通过规范扶贫贷款的认定标准和流程,实行扶贫项目清单、任务清单和整改清单“三清单制”管理,加强扶贫贷款监测,确保政策性金融扶贫精准、合规、有效。

精准施策释放了扶贫的叠加效应。据统计,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支持的搬迁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比68%;产业精准扶贫贷款带动424.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产增收,平均每亿元贷款带动1025人;项目精准扶贫贷款累计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262万人次。

为满足“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融资和发展需求,农发行从差别化信贷支持政策、资源倾斜保障、定向帮扶等方面出台28条特惠支持政策;3年来,累计向“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投放贷款1916亿元,贷款余额1313亿元,贷款增长率达到288%,为全行各项贷款平均增长率的6倍多。

与此同时,农发行举全行之力助推定点县如期脱贫、稳定脱贫。数据显示,近几年,该行累计向定点县投放贷款106.22亿元、贷款余额86.31亿元;捐赠资金3069万元,实施扶贫项目88个;协调东部发达地区投入帮扶资金5413万元。

搬迁 破解“头号”困境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是贫困地区普遍面临的困境,这也使得易地扶贫搬迁成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为攻克这一难题,农发行在全国金融系统率先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调研,并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服务方案和贷款管理办法,率先投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

数据显示,3年来,农发行全行累计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3139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余额258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贴息专项贷款余额1082亿元,份额占比52.43%,始终保持同业领先。

作为国定贫困县,贵州省锦屏县无疑是个典型的代表。如何将生活在偏远山区条件恶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远离集镇、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群众搬迁到规划安置点,并确保他们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不仅是当地政府的艰巨任务,也成为农发行扶贫攻坚的一个“主战场”。

采访中,《金融时报》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自2015年起,农发行贵州省分行累计投放贷款4.2亿元,用以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民集中住房建设。这些资金,不仅惠及搬迁户2850户,共帮助9680名贫困群众实现移民搬迁,还极大地支持了敦寨、潘寨、四里桥等纳入锦屏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项目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为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农发行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就业岗位,确保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同时,主动降费让利,据悉,与锦屏全县金融机构平均融资成本8%相比,农发行贷款期内将为项目减少利息支出9550万元,年均让利470多万元。

治本 从一个故事讲起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关键之举。可以说,创新产业扶贫,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是农发行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一项制胜法宝。采访中,《金融时报》记者就听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2017年元月,正在为罗丹村拓展水果销路而奔走江苏的杨端明,一个偶然机会参观了中国最大的私人收藏馆南京周园。他没有想到,这次邂逅竟为贵州锦屏播下了一颗产业兴农的种子。

敦寨镇罗丹村是锦屏112个贫困村中的一个。2015年,农发行挂职干部杨端明来到罗丹村担任第一书记和定点扶贫“三人小组”组长。周园里保存完好的木质古建筑深深震撼了杨端明,他隐约感觉到,这里或许能与被称为“杉木之乡”的锦屏产生什么联系。

当杨端明辗转找到周园主人周贺桐先生,并得知他还是南京亚狮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时,杨端明眼前一亮:羽毛球产业链上能够延伸到运动康养,下能够入村入户家家养鹅——这不正是农户可以脱贫增收的好产业吗?!

几经拜访撮合,去年4月,农发行在京召开助推定点县脱贫攻坚推进会,亚狮龙与锦屏县签订了13.7亿元的产业对接意向书。4个月后,随着锦屏亚狮龙公司的成立,打造全国最大羽毛球毛片生产基地的大幕在锦屏拉开。

继而,以亚狮龙公司为龙头核心,锦屏县逐步建立起产业链种鹅及商品鹅养殖基地、商品鹅屠宰加工基地、羽毛球生产基地产业链,实行“政府平台公司+民营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农户(贫困户)”订单生产经营模式,连接市场和农户,实现价值增值、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扶贫效应显著。

截至《金融时报》记者发稿时,锦屏亚狮龙公司一期工程建设业已完成,实现年羽毛球生产能力90万余打,年产值4000万元,年利税300万余元。吸收锦屏当地群众就业85人,其中,28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月收入2500元左右。今年4月,占地面积180亩的亚狮龙产业园正式奠基,建成后年利税将达到3000万元,吸纳就业则在1000人以上。

为推进鹅养殖基地建设,农发行贵州省分行积极对接项目,同时创新提出“贷款+保险”合力支持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据悉,项目全部建成后,将直接吸纳就业2000人以上,带动全县及周边地区10万多农户通过养鹅实现增收。更重要的是,当地结构单一的产业现状将得到根本改变,从而大大提升锦屏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来源:金融时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