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洛水一华山——记农发行陕西省商洛市分行行长李华山
发布时间:2018-12-05      作者: 宋修伟

如果不是一身农发行工作服,和贫困户站在一起的李华山,很容易被当作是他们的热心邻居。这个朴实的西北汉子,与人聊天自带亲近感:面带微笑,仔细倾听,偶尔会询问几句,给贫困户一些提醒和建议。作为农发行陕西省商洛市分行的行长,在贫困户的心里,他是时刻念着他们的“结对亲戚”;在客户的印象里,他是开展业务的“拼命三郎”;在同事的眼中,他是宽严有度的“兄长领导”。从2017年初来商洛,不到两年的时间,李华山给商洛人留下了这样印象。

贫困户家“走亲戚”

位于秦岭腹地的商洛,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独特的地域条件,赐予了自然美景,也滋生了深度贫困。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截止到2017年底,全市贫困人口49万人,占到全市总人口的20%以上。

位于商洛市柞水县东南的晨光村,就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特困村。2017年,这个村被确定为农发行商洛分行的定点帮扶村,全村121个贫困户自此与农发行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华山(左)与柞水县晨光村的贫困户交谈。摄影:宋修伟

“他上任两年,已经来我们村50多次了,基本上每周来一次,来了就直接入户,嘘寒问暖,有时候还捐款捐物。”晨光村支部书记万永强说,李华山行长包村这两年,村里变化很大。原来地面尘土一拳头厚,现在修了水泥地,泥巴路成了硬化路,村民用上了自来水,用电也稳定了,村里各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扶贫政策也落到了实处。

“华山行长常说,发展好扶贫产业才能真正增加贫困村的内生动力,才能真脱贫、脱真贫。他带头动员全行干部职工捐款7.2万元,积极从上级行争取帮扶资金12万元,作为晨光村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奖励补助资金。通过补助资金的撬动,村里发展的艾蒿、黄姜等中药材种植和养鸡、养猪等产业扶贫项目搞得红红火火。”农发行商洛市分行员工、驻晨光村第一书记刘根民说。

“他每次来都像走亲戚,上次给我家娃带来了字典和习字本。每次我爹见他来了,都要在门口拥抱一下。”提起李华山,二十岁的返乡创业青年朱敦俭脸上充满敬意:“李行长对我说,黄河水都有清的那一天,人不能穷一辈子。”朱敦俭从城里打工回来,想开个养猪场。可是资金周转不过来,在这个小伙子最困难的时候,李华山对他说:“我会尽力帮你,我们站在同一条线上!”并以私人名义借给他1万块钱,还帮他联系客户找销路;在朱敦俭觉得自己小有所成的时候,李华山又及时提醒他,要多动脑筋,多学技术,摊子别铺得太开,从小做起,一步步走。“我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小伙子,他身上有股冲劲,将来农村的希望,就在他们这些人身上。”李华山认为,扶贫必须扶智,而支持返乡创业青年这个群体,才是彻底摆脱贫困的有效路径。

2016年入行的农发行柞水县支行员工黄鑫,也是驻村工作队的成员。让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2017年初他刚驻村,陪李华山来到帮扶户章华洋家,李华山问:“今年想种啥?”章华洋回答:“想种桔梗子。”李华山就到处找人联系,去商州40公里外的大山里,挨家挨户收了100多斤种子,早上收的,当天下午就送到了章华洋的家里,而且还把种桔梗的技术员也带来了。“从市区驱车到这里,路上要走3个多小时车程。那时候,山路还在修,开车要走河床,开不好,车就要抛锚。遇上下雨,路不好走,甚至还会有泥石流的危险。他经常是要徒步几公里上山。”李华山的言传身教,让这个年轻员工的内心有了不小触动。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有一次,李华山探访完贫困户已经很晚了,返程的时候,善良的村民追车追了很远,要把两包牛奶送给李华山喝;还有一次,进了贫困户老朱家,老朱见他来了,高兴不已,急忙去拿刚酿好的苞谷酒,不喝还不高兴……李华山和贫困户先交朋友、后成“亲戚”,得到了贫困户发自内心的爱戴和认可。

“农民是最朴实的,咱感动帮扶着他们,他们也感动着咱。”李华山觉得,驻村帮扶不仅是帮贫困户,也是在锻炼干部,它打开了一扇干部深入了解基层的“窗口”。

身先士卒“盯”项目

“当时项目正在建设期,急需资金,求告无门。没有他的大力支持,现在我们这个项目还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山阳县扶贫开发移民搬迁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代正有对李华山心存感激。

老代说的这个项目是山阳县的金鸡产业扶贫项目。该项目是山阳县引进北京德青源公司在山阳县投资建设金鸡产业园区,由山阳县扶贫公司,在高坝店镇3个扶贫村流转862亩农村集体用地,用于建设产业工业园区;园区建成后,交由德青源公司以租赁方式使用,每次租赁期为15年,每年向山阳县扶贫公司支付固定资产总额10%的租金。德青源公司投资价值1.04亿元的生物资产(雏鸡)和生产经营所需流动资金。

今年5月,李华山带队对项目进行了考察。他发现这个项目有三个特点:一是模式好,项目打造的是政银企科农一体化扶贫平台、到村到户的资产收益模式;二是可持续,项目是以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种植为主的全循环产业链;三是带贫实,群众除了通过流转土地、产业扶贫资金收益获得收入外,还参与物流、餐饮、加工、运输获得“三产”收益,以及园区建设和入园就业等项目直接解决贫困人口就业700人,带动周边村镇发展附属产业解决就业岗位800人,项目租金50%用于偿还建厂本金、利息等费用,30%用于为全县6606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直接分红,20%用于村集体和公益事业。

“扶贫效力大,还款来源清晰。这么好的项目,怎么能不扶持?”考察完项目后的三个月时间里,李华山多次向省分行汇报,最后决定通过“涉农资金整合扶贫过桥贷款”模式支持项目运作。8月份放款那一天,李华山带队来到项目基地现场办公,办齐放贷前的手续,并且还多呆了两天,直到1.4亿的贷款发放到位才走。那两天,他觉都没睡好。

“他做项目就一个字:盯。盯住自己手头的事,业务流程持续跟踪。这给我们开展业务的员工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商洛分行办公室主任李晓燕说,李华山行长的“头雁效应”,让员工们业务开展焕然一新,创新模式、优化服务、提高效率,成为了日常开展业务工作的常态。因此也创造了收到贷款批复后的24小时内就将首笔3亿元贷款顺利投放到位的“商洛新速度”。

商洛分行副行长王伟鹏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黄沙桥二期项目的攻关。当时的棚改项目,农发行几乎插手不进去。在几经努力、与市城投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后,就差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签字,城投公司老总不敢去直接找。李华山说:“这怕啥,都是为了公事!”于是,李华山用了两天时间,守在领导办公室门口,终于把领导给“堵”住了。李华山对领导说:“黄沙桥二期项目,前期需要您的签字!”领导说:“这是好事,马上给你签。”李华山顺利拿到了签字。当年的棚改项目,得到了商洛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而且进账了2.36亿元。“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王伟鹏激动地说。

李华山就是这样,始终走在业务营销一线,不厌其烦地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工作,经常性深入各县区对接融资需求,积极奔走职能部门协调工作。2017年上任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农发行商洛分行已累计投放了19.58亿元资金支持商洛脱贫攻坚和经济建设,服务和带动全市38.4万建档立卡贫困户。

坚持公心带队伍

因为历史原因,刚从陕西省分行营业部调入商洛分行的李华山上任伊始遇到突发事件,有员工涉嫌违法违纪行为,被检察机关依法调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单位形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当时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人心涣散的环境。

“新班子,老员工,你怎么做,大家都在看。”回忆起当时的感受,李华山依然心情沉重。怎么在最快时间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成为李华山上任的“第一把火”。

“他就是有担当精神,身体力行、干字当头。”商洛分行副行长井伟说,“他就是说得少干得多。亲自带队一笔一笔地做贷款跑项目,极力维护着农发行的品牌形象,看到李行长工作这么卖力,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事。”当时,商洛分行还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问题,县支行副行长空岗率特别高。李华山上任伊始,积极开展人才选拔,让一批能干肯干会干的年轻同志脱颖而出,为基层行的壮大补充了生力军。“因为没有私心,坚持公道办事,选拔公开透明,选出的人大家都服。”井伟说。

“合规意识”,是李华山对分行所有员工强调再三的字眼。他说,行稳才能致远,不管是业务部门还是非业务部门都要按规矩办事,只有把良好的习惯根植在日常工作中,事业才会有所成就。

“工作上是领导,生活上是兄长。他来了之后,不提倡‘5+2’‘白加黑’,常跟我们说,提高效率把事做好,能不加班就不加班。”商洛分行年轻业务骨干刘涛说,华山行长会通过很小的细节鼓舞士气,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对帮扶驻村工作队员,他也是关怀备至,没有空调,他就安排人给安装;夏天天热,还给他们带西瓜吃……”

“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单位风清气正,心齐劲足,比以往任何时候人心都齐。”一位工作了20多年的老员工感慨道。

人心齐,泰山移。团队凝聚力的增强和员工积极性的提升,让商洛分行的业绩获得了丰厚回报。截至2018年9月底,商洛市分行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2亿,占到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0%以上。政策性金融扶贫的骨干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农发行真正成为了商洛金融扶贫的主办行之一。

不俯下身子,就不会成事;不坚持公正,就不会有威信;不拿出真心,就不会赢得客户。李华山用最朴实的理念,最实际的行动,践行着农发行员工的家国情怀。他的扶贫故事,在商山洛水间荡气回肠,镌刻下了具有农发行特色的风采和印记。

来源:农业发展与金融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