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夏粮收购市场“杠杆”作用明显
发布时间:2015-07-10     信息来源: 粮油市场报

6月24日-25日,正值荆楚大地夏粮收购与梅雨时节的叠加期,笔者从湖北的随州到襄阳,穿梭于粮食主产区多个收购的站点间。在夏收一线,看到了农发行人的坚守,收储机构的困惑以及部分农户的忧虑,五味杂陈,忧喜参半。

   

政策性收购———钱等粮


    6月24日,笔者赶往中储粮随州市高新区粮库,恰逢雨过天晴,或许是天气的原因,除刚到不久的两辆售粮小卡车外,前来售粮的农户寥寥无几,售粮现场略显冷清。

该粮库负责人蒋正明介绍:“这里6月4日正式开秤,我库严把收储标准,经千挑万选,目前,仅收购到700万公斤夏粮,与今年计划收购的1300万公斤还有不小的距离。”“收购进展不及预期,主要是因为今年雨水过多,不少农户的小麦质量达不到收储要求,影响了托市收购的进程。”中储粮随州市直属库副主任李家勇介绍说,“市直属库今年计划纳入托市收购的库点为36家,目前,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有进度的收购库点只有6个,累计收购小麦1564.7万斤。”“为了支持中储粮及相关确认机构多收粮、收好粮,我行在确保收购资金及时到位的前提下,依据中储粮-粮食局-农发行的先后顺序进行签字,签字流程不合规,不予支付,规范资金的支付流程,确保收购资金既安全,又充裕。”据农发行湖北省分行客户一处处长刘新江介绍,自5月27日启动全省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以来,该行坚持履行“保护粮农利益,确保夏粮收购‘钱等粮’”资金供应原则,先后分两批联合认定夏季小麦收储库点326个,收购范围辐射全省54个小麦主产县市。截至6月28日,湖北省分行已累计发放政策性收购贷款54810万元。

 

市场化收购———不差钱


    在襄阳,笔者了解到,今年夏粮收购市场“杠杆”作用明显,收购企业手中“不差钱”,农户手中没有达到储备标准的粮食销售渠道是畅通的。

    在宜城四海粮油有限公司,10500吨新粮分别存放于几座大型的仓库里面。“这里除有5000吨是公司的自产粮外,其他的是公司以每斤1.05~1.10元不等的价格收购的5500吨商品粮。”该公司负责人张世海介绍说,“公司没有面粉加工这个项目,今年收购到手的粮食计划作为贸易粮运往外省,按每吨获利50元计算,可望创利二三十万元。”四海粮油参与市场化收购,既化解了本地农户卖粮难题,又为企业盈利营造了空间。

    “我们能顺利收购到这么多粮食,主要得益于农发行3350万元的资金扶持。”张世海感激地说。

    农发行湖北分行在确保国家政策性收购资金需要和政策性信贷资金安全的基础上,遵循“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适时解决参与市场化粮食收购企业的贷款需求。目前,该行已经向全省符合贷款条件的28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购销、加工企业提供收购信贷资金49058万元。

   

增产不增收———难挣钱


    或许是天气的原因,阴雨断断续续,见不到农户踊跃售粮的火爆场景,那么,农户今年售粮总体进展如何?实际的收成怎样呢?“我们家今年收获了17200斤小麦,从5月24日开始卖了第一车粮,一共售粮四次,其中,两次把粮食卖给了四海粮油公司,两次卖给了天兴粮油公司用于加工。总收入不到2万块钱。”宜城市小河镇高嵻村二组王文华介绍说,今年种植小麦的面积增加到22亩,总产量有所增长,但增产没增收,一是粮食遭遇过量的雨水天,一是生产成本投入不断增加。“3月份以来,正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这里却遇上了低温、阴雨天气,田里发生了条锈病和赤霉病,4月10日~25日期间遭遇持续阴雨,导致小麦倒伏,出现空壳,籽粒不饱满,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收储标准。”王文华的妻子口齿伶俐地说,今年生产投入有增无减,除去生产成本,每亩的实际收入还不足300元。

像王文华这样增产不增收的或许不是个案。王文华及家人面露难色,忧心可见:国家有这么好的托市收购政策,但却不能同大多数农户一样分享到这一政策的红利。国家收储有严格的标准,中储粮不擅自降低收购标准也无可指责,但是,农户怎样才能依靠现代科技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早日终结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另外,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偏高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在王文华夫妇看来,当前,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如何才能降低种粮成本,确保粮食增产又增收,是他们最关心的事。

(责任编辑:李恩泽)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