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厉兵秣马保夏收
发布时间:2015-08-13     信息来源: 农发行安徽省分行      作者: 凤卉慧

伴着麦粒成熟的节拍,踩着喜获丰收的脚步,轰轰烈烈的夏收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边,田间地头,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金光灿灿的麦浪间穿梭来往;那边,收购库点,一车车的粮食在过磅归仓。安徽宿州朱仙庄镇的张六喜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正驾着他的拖拉机奔往埇桥区符离集粮食储备库,浸渍着汗水的脸上乐开了花,“俺今天已经卖了10000多斤麦子,检测、过磅、拿钱,嘿!还真快!”

安徽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多年来,农发行安徽省分行认真落实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与省粮食局、中央储备粮安徽分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协作机制,2015年全省粮食生产取得十二连丰,截至7月14日,该行累计发放夏粮收购贷款80.42亿元,为全省的小麦收购工作注入充足的资金,支持收购小麦63.94亿斤,真正帮助广大农民卖好粮,好卖粮。

拓宽思路,早做预案部署

为确保夏粮收购平稳有序进行,安徽省分行坚持以粮食收购信贷工作为“立行之本”,早部署早起步,及时与省粮食局、中央储备粮安徽分公司等部门沟通,促成向省政府联合汇报。同时,该行积极拓宽思路,在年初的全省客户信贷工作会议上就对夏粮收购准备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提早从农委等有关单位获取数据,2015年全省小麦播种面积3665万亩,同比增加12万亩,经过科学预算,预计小麦总产285亿斤。

不仅如此,基于托市收购启动的不确定性,该行立足于依托政策性收购解决粮食收购问题,做好支持政策性收购和市场性收购两手准备,“一县一策”制定两套信贷支持方案。政策性收购,突出政策导向,以优化服务为重点,力争多收多储政策性粮食;市场性收购,突出风险管控,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扶持”,以强化管理为重点,严格防控贷款风险。省分行客户一处处长史少宁介绍:“全省各个分支机构共提前择优认定小麦收购贷款资格企业162家,在5月底已将小麦收购贷款审批落实到企业。”

预案俱备,资金备足,该行目前已准备夏季粮油收购资金230亿元,可支持企业收购粮食160亿斤,油菜籽15亿斤,完全能够保证全省夏季粮油收购资金需求。

有着埇桥区灰古镇小麦高产示范区、百善镇小麦高产示范区的小麦出产大市——宿州,2015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约661万亩,较去年增加29万亩;亩产830斤,总产量预计55亿斤,农发行宿州市分行副行长胡鹏介绍,在托市收购预案启动的同一天,5月28日该行一次性审批中储粮宿州直属库最低收购价贷款30亿元,次日投放首笔铺底资金650万元,切实做到“钱等粮”。

在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后,安徽省分行全力保证最低收购价资金供应,各开户行协商中储粮直属企业按照2-3天的收购量匡算收购资金需求,力争多收政策性粮食。积极支持战略性优质客户入市收购。在不影响政策性粮食收购秩序和贷款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战略性客户和黄金优质客户市场性粮食收购的支持力度,增加其市场收购份额。截至7月14日,全省已投放最低收购价贷款64.79亿元,支持收购小麦52.08亿斤;投放产业化龙头企业购销流动资金贷款2.3亿元,支持收购小麦1.84亿斤;投放产业化龙头企业小麦收购贷款3.39亿元,支持收购小麦3.05亿斤;投放国有购销企业小麦收购贷款0.65亿元,支持收购小麦0.1亿斤。

寻求出路,巧解卖粮难题

该行坚持依托政策性收购解决粮食收购问题,大力支持中央及地方储备增储轮换。确保中央储备粮(油)增储轮换资金供应,在利费补贴、价差亏损落实到位情况下,积极支持省、市、县三级储备增储轮换。截至7月14日,已投放储备贷款9.29亿元,支持收购小麦6.87亿斤。同时,积极配合粮食主管部门和中储粮直属企业建立协同监管机制,严格执行国家收购质价政策,严厉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确保托市收购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达标,维护农民利益。

纵观全省形势,2015年小麦呈单产和总产双增的态势,忙碌半年的粮农喜获丰收。但由于受不利天气因素影响,特别是麦收后期雨水较多,小麦收割延后,质量品质下降,部分小麦不完善粒比重有所升高,加大了检验难度,大大延长了卖粮时间。还有一些粮食收购企业担忧小麦品质,收购积极性不高。粮农们也很着急,一边抢收粮,一边忧卖粮。

针对部分地区不完善粒超标影响收购的突出问题,该行行领导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促请地方政府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本着“以销定购、以购定贷”的原则指定国有购销企业入市收购,并对利费补贴及价差予以全额兜底,以防止发生区域性卖难问题。

不仅如此,亳州、宿州、阜阳等地行还促请粮食部门增加大型振动筛、粮食烘干机等设备并增人手,帮助农民将不合格的粮食尽量整理成合格的粮食。对于通过反复整理仍达不到收购标准的粮食,帮助农民联系其他销售渠道,为粮食寻找出路。

轻车熟路,优化服务宣传

在落实好政策,保证好资金的情况下,该行科学谋划,集中资源抓好金融服务,掌握正面舆论导向。

一是多途径保障收购资金供应。通过在收购期间加大资金调拨的频次,备足资金头寸,畅通资金供应渠道,让农民粮出手、钱到手,保证节假日资金供应不断档。并落实监管制度,对收储企业在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期间的政策执行、资金使用以及安全生产情况等进行监管。

二是开辟绿色通道,确保企业申请贷款即到即办,确保收购资金当天汇划到委托收储企业收购资金存款专户,并督促委托收储企业当日兑付农民售粮款。

三是把铁的纪律贯穿于收购工作全过程。建立一把手联合巡查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收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防止出现收购过程中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抬级抬价、损害国家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等违反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事件的发生,把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既卖“明白粮”又卖“满意粮”。

同为产粮大区的亳州,2015年总产量达65亿斤,在直属库收购点可以看到,价格上榜、标准上墙、样品上台,并在显眼位置悬挂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认定收购企业”明显标识。“收购严格按照流程图操作,实施一站式服务,我行充分利用银企直联系统,优化资金拨付;还加强与农业银行合作,利用网银、转账电话、pos机等自助设备支付收购款,保证贷款资金当天发放当天支付。另外,我们的客户经理也到站点协助中储粮向粮农们做好关于不完善粒的解释工作。”亳州市分行行长花云自豪的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该行在夏收筹备至今,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营造正面科学的舆论氛围。积极推动并获得省政府认同,将收购信贷工作新闻通报例会升格为省政府主导下的新闻发布会,并召开主流媒体座谈会,及时通报粮食收购信贷政策和支持粮食收购准备情况,省、市、县三级机构步调一致,齐心协力抓舆情,防止出现歪曲、不实的报道误导公众视听;对发现的恶意“打白条”收购、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主动联系主流新闻媒体坚决予以曝光。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