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夏粮收购的喜与忧
发布时间:2015-08-13     信息来源: 农发行湖北省分行      作者: 赵三志 陈云涛 倪运武

2015年6月24日至25日,正值荆楚大地夏粮收购与梅雨时节的叠加期,笔者从湖北的随州到襄阳,穿梭于粮食主产区多个收购站点间,在夏收一线看到了农发行人的坚守、收储机构的困惑以及部分农户的忧虑,五味杂陈,忧喜参半。

政策性收购,钱等粮

24日,笔者冒雨赶往中储粮随州市高新区粮库,刚抵达目的地恰逢雨过天晴,或许是天气的原因,除刚到不久的两辆售粮小卡车外,前来售粮的农户寥寥无几,售粮现场略显冷清。

在几间大门打开的粮仓,记者看到仓内收购的粮食已堆积如山。该粮库负责人蒋正明介绍说:“这里6月4日正式开秤,我库严把收储标准、质量,经千挑万选,目前仅收购到700万公斤夏粮,与今年计划收购的1300万公斤还有不小的距离。”

“收购进展不及预期,因为今年雨水过多,不光是眼下收购期遭遇梅雨,农户不便卖粮,主要是今年小麦的扬花期到成熟期内阴雨绵延, 不少农户的小麦质量达不到收储要求,影响了托市收购的进程。”中储粮随州市直属库副主任李家勇介绍说:“市直属库今年计划纳入托市收购的库点为36家,目前,最低价小麦收购有进度的收购库点只有6个,累计收购小麦1564.7万斤。”

据悉,夏粮登场以来,为确保“钱等粮”,农发行湖北省分行统一部署,各市州分行分别与所在地的市粮食局、中储粮市直属库保持信息互通,并于5月底之前分别召开了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联席工作会议。会上明确了三方各自责任,成立了最低收购价小麦库点联合监管小组,着力防控风险,规范收购资金的支付流程。

“为了支持中储粮及相关确认机构多收粮、收好粮,我行在确保收购资金及时到位的前提下,依据中储粮→粮食局→农发行的先后顺序进行签字,签字流程不合规,不予支付,规范资金的支付流程,确保收购资金既安全,又充裕。”据农发行湖北省分行客户一处处长刘新江介绍,自5月27日启动全省小麦最低价收购预案以来,该行坚持履行“保护粮农利益,确保夏粮收购‘钱等粮’”资金供应原则,先后分两批联合认定夏季小麦收储库点326个,收购范围辐射全省54个小麦主产县市。截至7月14日,湖北省分行已累计发放政策性收购贷款6.84亿元,累计收购小麦5.04亿斤。

市场化收购,不差钱

襄阳市粮油食品质量检测站调查、检测结果显示:2015年该市小麦质量总体较上年略有下降,由于前段时间阴雨天气影响,部分地区小麦发生赤霉病等病虫害,个别地方小麦有出芽现象,部分小麦不完善粒在10%-20%左右,预计容重在750g∕L(三级)以上占70%左右。而政策性收储站点又不能擅自降低标准收购,托市收购不及预期,会不会形成新的“买粮难”的局面呢?

“托市收购接近尾声,粮农手中已经没有多少可卖的余粮,往年的惜售现象少之又少。今年我们要完成政策性收购计划几乎没有可能。”在南漳县九集镇的泉水堰粮站,该县佳丰粮油购销公司负责人吴瑞刚的一席话颇耐人寻味,不乏困惑的话语中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在襄阳“买粮难”的现象并不存在,有相当一部分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经销、加工企业,参与了市场化收购。

笔者了解到,在襄阳市场“杠杆”作用明显,收购企业手中“不差钱”,农户手中没有达到储备标准的粮食销售渠道是畅通的。

在宜城四海粮油有限公司,10500吨新粮分别存放于几座大型的仓库里面。“这里除有5000吨是公司的自产粮外,其他的是公司依据每斤1.05至1.10元不等的价格,收购的5500吨商品粮。”该公司负责人张世海介绍说:“公司没有面粉加工这个项目,今年收购到手的粮食计划作为贸易粮运往外省,按每吨获利50元计算,可望创利二、三十万元。”四海粮油参与市场化收购,既化解本地农户卖粮难题,又为企业盈利营造了空间。

“我们能顺利收购到这么多粮食,主要得益于农发行3350万元的资金扶持。”张世海感激地说。农发行湖北省分行在确保国家政策性收购资金需要和政策性信贷资金安全的基础上,遵循“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适时解决参与市场化粮食收购企业的贷款需求。截至7月 14日,该行已经向全省符合贷款条件的28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购销、加工企业提供收购信贷资金1.61亿元,收购小麦1.02亿斤。

增产不增收,难挣钱

或许是因为天气的原因,阴雨断断续续,见不到农户踊跃售粮的火爆场景,那么,农户今年售粮总体进展如何?实际的收成怎样?

在四海粮油一位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宜城市小河镇高嵻村二组。抵达村口时,正好碰见从稻田里耕作归来的村民王文华,在他盛情邀请下,笔者一行来到了他的家:一个由高低、新旧不同的两栋楼房围成的农家小院。

王文华一边招呼大家入座,一边吩咐家人上茶,随即与笔者攀谈起来:“我们村里农户的粮食都卖得差不多了,没有听说谁家把粮食留下来的,卖粮的途径还蛮多。”

“我们家今年收获了17200斤小麦,从5月24日开始卖了第一车粮,一共售粮四次,其中,两次把粮食卖给了四海粮油公司,两次卖给了天兴粮油公司用于加工。总共收入不到2万块钱。”王文华一声叹息后继续说,今年种植小麦的面积增加到22亩,总产量有所增长,但增产没增收,一是粮食遭遇过量的雨水天,二是生产成本投入不断增加。

“3月份以来,正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这里却遇上了低温、阴雨天气,田里发生了条锈病和赤霉病,4月10至25日期间遭遇持续阴雨,导致小麦倒伏,出现空壳、籽粒不饱满,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收储标准。”王文华的爱人口齿伶俐地说,今年生产投入有增无减,除去生产成本,每亩的实际收入还不足300元。

像王文华这样增产不增收的或许不是个案。王文华及家人面露难色,忧心可见:一则,国家有这么好的托市收购政策,但却不能同大多数农户一样分享到这一政策的红利。国家收储有严格的标准,中储粮不擅自降低收购标准也无可指责,但是,农户怎样才能依靠现代科技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早日终结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再则,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偏高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在王文华夫妇看来,当前,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如何才能降低种粮成本、确保粮食增产又增收,成为摆在种粮农民面前的又一难题。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