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血的《百鸟朝凤》——传统文化渐失的悲鸣
发布时间:2016-05-26      作者: 蒋娟娟

走进影院看《百鸟朝凤》,既不为了方励的惊天一跪,也不为了张艺谋的全力推荐。在此之前,我甚至没有听说过吴天明这个名字。只是,这个充满古韵的片名和传统文化的主题勾动了我的心思,让我有了一睹为快的冲动。

与时下流行相比,这是一部没有“颜值”的电影。没有俊男靓女,没有唯美画面,有的只是八百里秦川上一个背负父辈梦想的孩子的故事,只是唢呐这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日渐消失的悲哀。记忆最深的场景,是焦师傅在肺癌晚期带领徒弟们给火庄村长吹奏《百鸟朝凤》的场面。泣血的唢呐曲凄婉悲凉,昏黄的夕阳逐渐消失在天际,这个场面不仅象征着生命的消逝,也暗示了一个传统文化符号的黯淡前程。

影片的结尾似乎带给我们渺茫的希望。濒临死亡的焦师傅要用卖牛钱给天鸣置办一套新唢呐,县文化馆傅局长也为了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自上门邀请游家班演奏。但是——二师兄手指折断,三师兄患病咳嗽,游家班再也聚不起来了。天鸣在焦师傅坟前一曲唢呐的悲鸣,似乎在诉说:延续传统文化路在何方,仍然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沉重课题。

戏剧、楹联、杂耍、剪纸,我们曾经拥有无数璀璨的传统文化,但时至今日,其中很多都已经面临《百鸟朝凤》式的窘境。国家一直在大力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申请现场,很多民间艺人都会倾其所能,只为让自己的技艺被大众接纳,得以香火传承。然而,在旁观者中,其中究竟有几个人可以从那朴实无华的表演中感受到艺术的重量?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的视线或许和看到街边的乞丐时没有什么两样。

民族的,也应该是大众的。没有普及的传统文化,到最后只能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湮没在历史的黄沙中。《百鸟朝凤》虽是一曲悲歌,但终于还是有人坚持将它奏响。现实中,我们或许无法为传统文化付诸毕生,但至少,我们可以给予一丝关注,付出一份支持。就像孩子们的课堂上,仍旧有国学的经典;居家的案几上,依旧有书墨的芬芳;辉煌的舞台上,依旧有丝竹的清扬。传统文化的消失非一日之过,传统文化的延续亦非一日之功。学着接近身边的传统文化,把逐渐消失的东西一点一滴地捡拾起来,就一定能汇成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源泉。

有一天,当传统文化的音符不仅仅出现在银幕上,而是出现在街头巷尾、出现在每个人的身边时,我们才能听到真正的“百鸟朝凤”。(蒋娟娟)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