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当前位置: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在革命摇篮锤炼“心学”
发布时间:2019-01-11      作者: 李守俊

12月20日,井冈山烈士袁文才之孙袁建芳、王佐烈士之曾孙王华生、老红军曾志之曾孙蔡军,作为教学访谈嘉宾应邀来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校2018年秋季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课堂上,接受了教员和学员们的访谈。3位嘉宾以平和的心境和朴实的话语,讲述了井冈山烈士、老红军几代人“家的故事”,使来自全国农发行系统的近百名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学员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心灵震撼。这是农发行党校创新开展党性教育访谈教学活动的一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坐落在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农发行党校,多年来,坚持把党性教育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积极利用井冈山红色资源,采取专题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情景教学、激情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创新开展党性教育活动,探索聚焦多维度提升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理论深度和历史厚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党性教育的每一次教学都是一堂深刻的党课,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八角楼的灯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井冈山茅坪八角楼是毛主席写下《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光辉著作的地方,八角楼灯光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在这里,毛主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为了引导学员在理论教学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党校把专题理论教学课堂搬到这里。每期学员都要在此聆听老师讲解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问题融会贯通起来,让学员切身感受到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真正学习和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员何钦深有感触地说:“通过现场教学,使我深切感悟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推向前进的历史,使我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黄洋界哨口撑起理想的风帆

井冈山有许多革命历史遗址,为了让学员既有感动、激动和震撼,又有深层的理论反思和人生感悟,切实补好理想信念这个“钙”。农发行党校把“不忘初心、锤炼党性”情景模拟教学融入到现场教学中去,引导学员寻理想之根,铸信念之魂。学员们走进井冈山的黄洋界哨口、茨坪旧居、红军造币厂、革命烈士陵园等历史遗址,感受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难困苦,现场聆听授课老师深情讲述彭德怀元帅顾全大局的革命事迹、何长工同志改造王佐部队和坚持革命的历史事件,在黄洋界的炮台前依然响起红军誓死奋战、以少胜多的胜利赞歌。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学员们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默哀悼念,全体学员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感悟先烈追求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决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信仰、践行誓言。

在小井医院旁的烈士墓,授课老师动情地诉说着 130 多名无名英雄不畏死亡、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当听到张子清先烈将战士们探望他带来的微薄消毒用盐捐献给医院而自己却伤口感染致命,当听到曾志同志身怀六甲建医院、倾力投入救助伤员、忍痛送子坚持革命、蒙受委屈辗转一年多寻找党组织,以及她留给后代低调淡定、魂归井冈山的遗嘱,学员们大都泪眼婆娑。

情景模拟教学中,学员们还扮演不同角色演绎反映井冈山革命斗争年代的情景剧《陈毅安与李志强鸿雁传书》、讲述革命故事《留得正气在人间》、朗诵《井冈翠竹》和由学员创作的《不忘初心跟党走,砥砺前行谱新篇》等诗词散文。学员们深有感触的说,创作和情景演绎中每个人都投入其中,实际上是经历了一次次深刻的党性教育,让人十分难忘。学员张芳在学习体会中写道:“我曾想,究竟是什么力量让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岁月,仍然矢志不渝?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他们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解放之路?我极目远眺绵延起伏的五指山,回想所看、所听、所闻、所感,我恍然明了,那就是理想信念的支撑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威力。它不仅是井冈山的精神之魂,是民族之魂,也是改变中国历史的精神力量。”

挑粮小道上体验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斗争铸就了中国革命的脊梁,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原创精神——井冈山精神。农发行党校充分运用现场教学传承红色基因,每期进修班都邀请与党校有战略合作协议的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给学员讲《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专题辅导,在一处处饱经风雨、耳熟能详的革命旧址前密集进行10场现场教学。同时,把激情教学贯穿现场教学之中,以红歌为载体,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坚持每周一歌、课前唱歌,举办节日音乐晚会、毕业歌舞晚会,让学员感受红歌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了解红歌背后所承载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感悟红歌精神。

农发行党校注重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员穿上红军服重走红军路,进入角色、进入状态,亲身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苦、革命的艰辛、胜利的不易,深刻理解“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体验井冈山精神的思想内涵,感悟中国革命胜利和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之源。

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位于井冈山西北面的黄洋界下面,是当年红军从宁冈等地挑粮上山的所经之路, 山高路陡,坎坷不平。当年由于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食盐、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为了解决粮食问题,1928 年 12 月,井冈山红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时年 35 岁的毛泽东和 42 岁的朱德在公务繁忙的情况下身先士卒,毅然拿起扁担,在这条小道上带领红军挑起粮食。红军战士们在他们的激励下肩挑背扛,20 多天时间就把 30 多万斤粮食运上了山。这条挑粮小道,可以说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希望之道。学员们穿着红军服挑着担子艰难地走在红军挑粮小道的山路上,不少学员走了3、500 米就已经气喘吁吁、步履沉重。路越来越陡,大家越来越累,脸上挂满汗珠,衣服也几乎湿透,可没有一个人放弃,咬牙坚持,互相鼓劲,在到达终点黄洋界哨口营房的那一刻,学员们一起欢呼雀跃。

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这种体验式教学活动,使学员们亲身感受到了革命年代红军的艰辛与付出,在感动中沉淀浮躁的气息,在激励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使大家深深体会到伟人们在峥嵘岁月身先士卒、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井冈山精神,成为践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抓基层党的建设和推动中心工作前进的源动力。

雷打石上培养作风养成

井冈山茨坪镇的荆竹山雷打石,是诞生红军第一个军纪的地方,这里因有块被雷电击破从山上滚落的巨石而得名。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站在雷打石上向红军宣布了三条纪律,此后毛泽东同志将“三项纪律”完善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期进修班,农发行党校都要安排学员到雷打石前聆听授课老师讲述军纪诞生的历史,分别组织各党小组开展庄严的宣誓活动。学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党小组长的带领下,宣布本小组制定的党校期间以学习、学风、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使学员深刻认识到纪律规矩是“高压线”和“生命线”,而当前,面对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我们党站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坚定地把纪律挺在前面,不仅是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也有其历史传统。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永远不能松懈,用好纪律尺,强化好作风。学员周丽明在雷打石前结合工作实际谈了自己的感想,她说:“作风纪律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在工作中要持续推动建章立制,主动顺应农发行转型需求及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盯紧关键环节,着力从长效机制上寻找突破口。”(李守俊)

【关闭】    【打印】

Copyright © 2003-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13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京ICP备140128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