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农业政策性金融高质量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农业政策性金融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也是自身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本文在分析农发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进程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提出农发行要在长三角地区打造服务现代农业新样板、探索服务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践行服务共同富裕新使命、构架服务国家战略政策新体系、搭建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长三角地区作为全行试验田先行先试、先走一步,为农发行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蹚新路、开新局。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 长三角一体化 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农发行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面临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农发行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谋划新思路、新举措、新格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农发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一、政策演进与逻辑分析

(一)政策演进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正式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阐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进一步提出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02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提出要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二)理论逻辑

长三角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范畴的现实模板。区域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通过机制设计、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从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到经济政策实现融合统一,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李兰冰,2020)。长三角地区通过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衡量和促进更深层次的一体化,将一体化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内生动力,开拓广阔空间。金融是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等众多学者阐明了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且深远的正向影响。从影响机制来看,大致有两条路径:一是金融能够推动区域内形成分工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的产业体系,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刘红,2008;于斌斌,2017)。二是通过推动科技进步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科技进步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Romer,1986),而金融对区域内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解维敏和方红星,2011;翟艳和苏建军,2011)。农业政策性银行作为市场和政府的桥梁、战略落地的工具、宏观调控的手段、政策扶持的渠道、引导市场的标杆,服务国家战略是职责所在、优势所在。在党中央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赋予更高使命的背景下,政策性金融可以体现政府意志,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投入(白钦先和王伟,2004)。同时,更加重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先导作用,与商业性金融相互补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共同打造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诸博文和王一剑,2023)。

(三)现实印证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区域金融资源集聚,肩负着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重任。农发行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在全力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也实现了自身高质量发展。1.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总量30.5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4.2%,上海、苏州、杭州等9个城市迈入万亿俱乐部,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极特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5年多来,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提前布局,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城镇体系完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健全,实现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良好基础。2.长三角地区是服务国家战略和“三农”发展的重要支点。长三角地区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区域战略的交汇叠加区,同时也是我国农村改革最早、农业产业体系最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城乡一体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在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龙头,承担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使命。苏浙皖则在推动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中先行示范,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3.长三角地区是探索政策性金融创新发展的先行示范。近年来,农发行长三角三省一市分行在全行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中举足轻重,且发挥着愈加突出的作用。履职能力强。长三角地区贷款余额、累放额、净增额在全系统占比持续提升,贷款质量保持较好水平。管理基础好。三省一市分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客户和项目储备较为充足,发展有潜力、有条件、有空间、有需求,具备迈上更高水平发展阶段的良好基础。创新示范优。探索了诸如浙江强村共富贷、江苏ROT+BOT特许经营、安徽“村落徽州”等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二、支持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发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成效显著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农发行积极研究部署落实,接续出台《关于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服务稳住经济大盘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有关措施的通知》《关于更高水平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有关措施的意见》三个有针对性、梯度深化的政策文件,并连续召开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加强政策落实跟踪督导,取得显著成效。

1.支农力度不断增强。农发行三省一市分行锚定长三角战略重点,立足区域资源禀赋,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四个银行”品牌建设,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2021-2023年,累放贷款1.52万亿元,2023年末贷款余额1.59万亿元,较年初净增2377亿元,占全行年度贷款净增量的23%。一是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供,助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支持江苏、安徽主产区“保收储”,服务上海、浙江主销区“保供应”,实现产销区“两个轮子一起转”。持续强化长江粮食通道中港口、码头建设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粮食调运配送能力。践行大食物观,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积极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打造长三角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2021年以来,累放粮棉油各类贷款3333亿元,2023年末贷款余额1949亿元。二是全力服务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投贷联动作用,支持育种创新攻关和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长三角地区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衔接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2021年以来,农业现代化贷款累放2418亿元,2023年末贷款余额2507亿元,较2020年末净增1531亿元。三是全力服务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支持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助力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聚焦区域交通一体化,服务强农惠农高速公路建设,加大对“四好农村路”的支持力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服务农村人居环境改善。2021年以来,累放基础设施贷款7220亿元,2023年末贷款余额1.02万亿元,较2020年末净增3619亿元。四是全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扎实推进长江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支持引江济淮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助力增强长江流域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推动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力支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林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2023年末绿色贷款余额5173亿元,较2020年末净增3542亿元。

2.发展质效稳步提升。近年来,农发行长三角三省一市分行在全行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一是经营效益稳中向好。2023年对公存款日均余额2799亿元,较上年净增147亿元;合计实现FTP利润141.7亿元,占全国各省分行FTP利润总额的22.5%;人均贷款累放、人均FTP利润等人均贡献指标在全国各省分行中处于领先水平。二是风险防控扎实有力。强化跨区域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协作,及时共享风险预警、化解、处置信息,共同维护区域信贷资产安全。2023年末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率0.11%,低于全行平均水平。三是基础管理不断夯实。健全内控合规垂直管理机制,构建“不贰过”机制,持续推进“三合一”专员履职到位,强化源头监督和全过程监督,合规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3.体制机制逐步健全。一是健全差异化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农发行支持乡村振兴和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发挥好战略谋划、统筹协调作用。出台一系列实施意见,逐步优化政策措施,强化信贷计划等资源保障。二是构建落实国家战略全周期机制。探索创建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鼓励分行创新信贷支持模式、强化风险管控协作,在支持共同富裕、城乡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以示范试点评估为抓手开展战略落地督导,确保战略落实落地。三是优化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行内联合贷款业务管理办法,鼓励分支机构积极运用行内联合贷款模式,加大对重点优质客户的金融服务,实行统一营销、统一准入、统一管理,及时合理满足跨省集团客户差异化融资需求。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产品政策体系有待完善。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向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尤其是针对长三角城镇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发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健全、乡村业态丰富等特点,农发行现有贷款产品体系和差异化政策体系与“三农”发展需求不匹配矛盾凸显,尤其是在服务做好“五篇大文章”、新质生产力等新任务新要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

2.服务模式手段还需丰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往往带有准公益性特征,在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背景下,政策性业务市场化运作的有效路径仍需进一步探索。长三角地区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趋势愈发显现,新型农业业态不断涌现,对发现、设计、组合、创造现金流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长三角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分支行客户响应、综合服务、创造价值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待提升。

3.工作协调机制尚待健全。业务发展推动落实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有待优化,工作成效还需提升。长三角三省一市分行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尚未形成,区域内分支机构在政策信息、项目营销、模式创新、风险防控等交流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鼓励创新的容错机制有待健全,现代化农业产业、现代农机装备、种业卡脖子等战略属性强的领域缺乏风险容忍度。 

三、工作思考

经过几年的支持探索,农发行更高水平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展望未来,农发行要全面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守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定位,围绕“五个新”全面发力,持续推动农发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农发行创新转型发展蹚新路。

(一)打造服务现代农业新样板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各具专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特色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中占有重要席位。一是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围绕服务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皖北、苏北粮食主产区综合优势,积极支持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助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投贷联动支持种业振兴,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树立大食物观,守住城市“米袋子”,丰富“菜篮子”,积极创新服务都市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二是全力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立足长三角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探索支持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一批知名农特产品、绿色食品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三是全力服务农业产业数智化建设。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智能装备、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区域科创平台等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助力智慧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提升。

(二)探索服务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探索支持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一是创新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精准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统筹构建多元化贷款偿还渠道,实现项目收益自平衡与经营可持续,推动准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大力支持水利、交通设施和“三大工程”等,探索财务可持续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新模式。二是创新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围绕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推进绿色权益担保和指标交易支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信贷模式,推动排污权、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抵质押等贷款业务,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擦亮“绿色银行”品牌。三是创新支持试验示范区建设。着力支持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浙江嘉湖片区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措施落地实施,总结推广示范试点经验,探索构建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架构下政策性银行办贷新机制。

(三)践行服务共同富裕新使命

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推动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是深度助力“千万工程”。“千万工程”既是“民心工程”,也是“共富工程”。要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支持力度,盘活生态资源、田园风光资源,助力“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教育、旅游等乡村新业态创新发展,促进村集体收入增长,村民就业岗位增加。二是深度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贷款联农带农机制,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大力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收益,增强已脱贫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三是深度助力区域协调发展。以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契机,率先实践应用农发行支持促进共同富裕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的工作成果。加大对六安、安庆、丽水等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浙西南革命老区相关地市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四)构架服务国家战略政策新体系

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健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推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取得新突破。一是着力构建差异化信贷政策体系。长三角三省一市分行风险管控和基础管理水平普遍较高,要通过差异化政策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在授权、授信、办贷通道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专项政策,打通束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二是着力构建差异化服务政策。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融智融资相结合,深化信贷、投资、结算等综合性业务协同,创新设计多元化金融产品,加大资负联动营销,满足长三角地区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三是着力构建差异化资源配置政策体系。建立与国家区域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源配置体系,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的信贷、财务、人力等资源的倾斜。加强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强化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深化科技赋能,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五)搭建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建立符合区域发展特点的新机制,持续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一是搭建完善融入国家一体化机制。总行加强对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国家部委的沟通汇报,长三角三省一市分行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及各省发改委等地方党政,进一步深化银政战略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二是搭建完善内部发展一体化机制。发挥好支持乡村振兴和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领导小组作用,建立问题直达和研究、分解、落实机制,快速解决业务发展难题。树立“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长三角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协调解决跨区域合作难点堵点问题。三是搭建完善鼓励创新转型容错机制。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鼓励支持智能制造、生物科技、智慧农业等代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领域,适度提升长三角地区产业类贷款风险容忍度。作为试验田先行先试、先走一步,为农发行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蹚出一条新路径,闯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兰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J].经济学动态,2020(01):69-82.

[2]Goldsmith R 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3]McKinnon R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3.

[4]Shaw E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5]刘红.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11.

[6]于斌斌.金融集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吗:空间溢出的视角——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7(02):12-23.

[7]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05): 1002-1037.86.

[8]翟艳,苏建军.金融集聚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及空间差异[J].技术经济,2011,30(09):26-31.

[9] 解维敏,方红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J].金融研究,2011(05).

[10]白钦先,王伟.政策性金融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的“六大协调均衡”[J].金融研究,2004(07):14-22.

[11]诸博文,王一剑.中国特色政策性金融理论依据和发展定位再探讨[J].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23(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