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课题组|农发行服务重点种业客户路径探索

「摘要」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全球种业巨头垄断的情况不同,我国种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未来中国种子行业深度整合是大势所趋,以隆平高科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成为实现种业振兴的关键力量。在这一背景下,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支持种业振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种业全球市场、国内市场和种业并购情况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以隆平高科为例,调研企业融资需求,探索支持企业的路径和手段以及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最后,结合现代种业企业新特点、新挑战和新需求,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种业振兴 政策性金融 隆平高科

种业是农业的源头,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北京先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农发行湖南省分行组成联合课题组,对湖南省内种业企业进行调研,并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政府产业基金投贷联动共同支持隆平高科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现种业振兴进行探索。

一、种业发展整体情况概述

当前全球种业兼并重组加快,种业已进入到规模化、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与国际种业的发展相比,中国种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全球市场:巨头垄断,壁垒高筑

根据专业农业机构Kynetec统计,2015-2020年全球农作物种业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1.3%,这一数据在2020-2025年预计将提升至2.6%。近年来,国际种业巨头进一步加速全球化布局,利用并购策略、技术创新等手段,提升市场集中度,实现规模快速扩张。行业数据统计发现,种业市场正呈现高度集中化的趋势,全球前五大种业公司,拜耳、科迪华、先正达、巴斯夫和利马格兰的市场规模合计占比已超过50%。这些巨头公司通过高额的研发投入、领先的研发能力和完善的专利保护机制,构建了强大的竞争壁垒,“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彰显。2023年,我国种业龙头企业隆平高科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7,但其占全球份额仅约为1%左右,且主要业务仅在国内和巴西两地,巴西业务为2023年新并表业务,亏损较为严重,隆平高科的国际竞争力依然较低。

(二)国内市场:“量大”已成,“质优”待解

近年来我国种业商业化进程逐步进入快车道,自2018年以来,我国种子市场规模逐年上升,2023年市场规模已超过1500亿元,年均增长5.89%,市场前景广阔。与全球范围的情况不同,我国种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集中度较低,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少,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缓慢,现有种业研发工作未完全契合市场需求。这些问题导致我国种业企业普遍竞争力较弱,严重影响了种业振兴的进程。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3年我国共有正常经营的种企8721家,其中总资产在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高达78%,种子行业CR5(Concentration Ratio)约10%左右。随着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等相关制度出台,监管层对种业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的执法力度不断增强。受此影响,规模较小、科研水平落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的种业企业逐步退出。大型种子企业在品牌、研发、人才、营销、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放大,并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未来种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三)种业并购:国资引领,加速布局

2024年,农业农村部《关于促进种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鼓励种业企业兼并重组,支持种业企业加强资源整合,优化业务结构。为进一步支持符合市场规律的并购重组活动,证监会制定了《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并购六条”),以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渠道作用。目前,我国种业进入重要的市场整合期,以“中信系”“中化系”“国投系”“农垦系”等为代表的央国资纷纷加速种业布局,通过“金融支撑+产业并购”实现扩张。各地方尤其是农业大省、种业大省也纷纷成立省属种业投资集团及地方种业投资基金,实现地方种业的“做大做强”。从种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龙头种企通过并购实现资产规模扩大、研发实力提升、盈利水平增强是必由之路,未来中国种业集中度提升是大势所趋。

二、种业龙头企业融资需求分析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1999年成立,2000年上市,袁隆平院士为主要发起人,是一家拥有“育繁推”一体化发展能力的现代种业高科技集团。公司作为我国种业主力军,水稻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在种业行业中,公司综合实力稳居国内第一,世界前十强。通过对隆平高科等重点种业企业的深度调研访谈,发现隆平高科的主要资金需求集中在国际业务、股权投资、供应链和基地建设等四个方面。

(一)国际业务方面

一是传统国际业务融资需求。受美国最新的关税主张影响,中国在美大豆进口业务或受冲击,隆平高科计划从巴西进口大豆作为替代选择。中信农业及隆平发展(隆平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新成立一家粮贸企业,打通从巴西进口玉米、大豆渠道。新成立粮贸企业会需要大量粮贸资金,单靠中信农业、隆平高科本身或难以解决,就此产生国际业务融资需求。二是跨境直贷需求。当前制约企业海外业务拓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汇率损失。根据企业公示信息,受美联储加息周期影响,境外汇率波动较大,公司境外子公司外币贷款产生的汇兑损失同比增加约2.8亿元,特别是巴西子公司。2024年上半年,隆平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开始通过人民币跨境直贷和NRA账户放款机制,帮助境外子公司进行贷款置换,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企业提出当前迫切需要办理跨境人民币直贷业务,由巴西隆平(隆平高科境外子公司)等境外主体作为借款人承贷,直接进行境外交易。

(二)股权投资方面

一是股权融资需求。为加速完成股权融资,隆平高科采用向大股东定向增发的方法。但从企业实际需求看,本次增发资金只有12亿,不足以解决公司未来发展的全部资金需求。考虑到隆平高科在未来要积极推进落实国家种业振兴战略,还有大额的资金需求,企业提出种业基金可参与后续面向投资机构的定向增发。二是国内外种业市场并购需求。近年来,隆平高科通过并购重组,迅速成长为国内领军种企。2016年1月中信集团成为隆平高科实际控制人,2017年隆平高科与控股股东中信农业收购巴西隆平,拓展了海外玉米种业市场。此后隆平高科并购了联创、湘研、德瑞特、巡天、三瑞等细分种业龙头企业,实现了对玉米、辣椒、杂粮、食葵等种业大类品种和市场的覆盖。隆平高科作为行业龙头,整合市场资源,并购同类企业顺应时代进程,同时也符合自身战略定位,未来并购资金需求较大。

(三)供应链业务方面

目前隆平高科供应链融资业务主要集中在隆平高科下属产业公司(湖南亚华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等)。下游中小微企业及农户向隆平高科下属产业公司采购种子,普遍存在融资需求。当前农业银行通过接入隆平高科金融门户系统,从隆平高科下属产业公司等端口获取销售数据,为下游客户办理线上贷款(订单E贷)。其中:个人客户贷款上限100万元,利率执行3.75%;公司法人客户贷款上限300万元,利率执行3.45%。风控模式采用还贷保证金模式:下游客户销售后,产业公司将回笼货款的20%作为销售返利返还给其下游客户。同时该笔销售返利也可作为还贷保证金,如下游客户无法偿还农行贷款,销售返利资金可用于归还贷款。

(四)基地建设方面

一是国内研发基地融资需求。经与隆平高科对接,公司生产线主要分布在郑州、湖南益阳、海南等地。当前随着种业产业的不断发展,隆平高科作为国内领先的种业高科技企业,其研发基地的扩张与升级已经成为必然。其中包括引进先进研发设备、扩大研发场地、增加研发人员等。二是海外研发基地融资需求。公司计划有步骤地根据海外市场拓展情况,在俄罗斯建设研发基地。由于研发基地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单靠隆平高科自有资金将难以确保项目的持续推进,因此隆平高科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推动企业海外基地建设。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种业振兴实践

湖南分行支持种业龙头企业时间早、金额大,在与隆平高科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为国家粮食增产、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种粮农民收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湖南分行支持重点种业企业探索

1.甄企业选产业,凝聚振兴共识。湖广熟,天下足。近年来,湖南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600亿斤以上,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一;湖南省耕地面积414.88万公顷,连续两年保护恢复耕地100万余亩,以全国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湖南分行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聚焦主责主业,践行服务粮食安全重任,守护“洞庭粮仓”,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坚实保障。1999年在湖南成立的隆平高科始终以“推动种业进步,造福世界人民”为使命,在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与农发行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职责使命高度契合。经过认真分析和精准筛选,隆平高科受到了总行以及湖南分行领导的高度关注,先后多次上门拜访企业高层领导,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规划和融资需求,为企业量身订做金融服务方案。本着加快推动种业振兴的初衷,银企双方达成了加大种业资金投入的共识。

2.建立合作机制,提升服务质效。在办贷机制上,省、市、县三级行全力破除瓶颈,对企业启动贷款绿色通道,针对隆平高科种子收购时间集中、资金需求时效强、放款速度快等诸多要求,省分行坚持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审查、优先审议审批、优先投放“五优先”原则,对企业采取差异化办贷条件。同时开展“一对一”专属上门办贷服务,收集企业各类融资需求,建立“一企一策”的办贷问题解决机制,及时解决业务开展中的各种问题,确保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在政策倾斜上,将隆平高科认定为总行级战略合作客户,采用信用贷款方式予以支持。用好用足各项优惠利率政策,通过优化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减费让利等措施,持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省分行行领导对企业开展“高端回访”,市县两级行行长开展“常态化回访”,切实提升客户体验、及时回应客户诉求、妥善解决工作难题。

3.既融资又融智,实现多方共赢。公司自2006年9月与湖南分行建立信贷关系以来,从最初的2000万元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开始,逐渐走出了一条“湘味”十足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种业振兴长效发展之路。为加快项目落地,湖南分行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主动融资融智融力,一方面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协助制定发展规划和融资方案,商讨设计项目收入增长点,规划统筹公司综合收益。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级行汇报,创新信贷支持模式,拟定具体支持方案。公司的授信额度逐年增加到12亿元,执行最优惠的贷款利率。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已累计为公司提供了近51亿元信贷资金支持。15年来,农发行信贷扶持为隆平高科发展壮大注入了金融“活水”,帮助企业打造“种业航母”。企业自身在种业振兴进程中培植了新增长点,重点发力种业运营和农业服务两大领域,推动转型升级,实现杂交水稻种子业务全球领先,玉米、辣椒、黄瓜、谷子、食葵种子业务中国领先,综合实力位列全球种业企业前十。

4.落实投贷联动,发挥协同效应。先农公司种业基金2016年1月投资入股隆平高科。种业基金作为全国性政府引导基金,其对种企的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引领和增信作用。投贷联动一直是孵化优质企业的组合拳。一方面通过种业基金股权投资,支持隆平高科优良种子品种培育及生产基地建设,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高层次协同注入,不仅促进了隆平高科农业科技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以及研发,还打造了农发行全力服务种业高科技领域的品牌形象,有力地推动了湖南乃至全国种业科技的产业化,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打好投贷联动组合拳,农发行、种业基金可以多角度服务企业,共享企业风险信息,发挥投资和信贷的协同效应,推动企业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农发行、种业基金、融资企业三方共赢。

(二)信贷支持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一是办贷时限要求短。隆平高科作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综合性种业企业之一,融资银行多、业务需求量集中,采用贷款报价比选的方式在推动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对农发行办贷时限、办贷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发出报价邀请后,提款周期仅为10-15天。

二是贷款利率竞争大。为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邀请各家金融机构参与贷款报价比选,再结合资金需求、期限和贷款产品,从中选择最合适的贷款产品组合。目前隆平高科在他行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仅执行1.9%利率。

三是需求测算难度高。隆平高科采用集团承贷,子公司用信的融资模式。按照现行办贷政策很难单独测算出各公司融资缺口。同时,公司与个人、农户交易较多,交易量大且零散,无法向农发行提供对外采购协议或发票作为放款和支付依据。

四、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要在助力重点种业客户做大做强、实现种业振兴方面继续加强实践探索。

(一)全力支持优质种企,提升种业产业实力

一是加大“育繁推一体化”信贷支持力度。全力为龙头企业种质资源引进开发、整合育种资源、深化拓展制种业务、试种与推广示范等提供流动资金信贷支持,根据各环节实际情况合理匹配贷款期限。强化综合服务能力,探索开展“耕、种、管、收、储、运、销”全流程保姆式金融服务。

二是优化种业供应链线上融资产品,开展智链贷业务。加大对作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的“链主”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培育扶持农业创新骨干主体,助力“链主”成长蝶变,提升抵御不利影响冲击的能力,提升农业全链韧性与安全。围绕农业产业链全链条的资金需求,“一揽子”提供种业链条上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的融资产品和服务,整体降低链条的融资成本,助力整合要素资源,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

三是强化国际业务服务功能。熟练应用“本币信贷产品+结售汇产品+国际结算产品”“贸易融资+本币贷款产品”“跨境融资产品+内贸信贷产品”等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全流程融资方案,降低“走出去”的融资成本,助力中国种业企业与国际领先种业公司开展正面竞争,不断提升研发创新、市场营销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及地位。

四是做好种业基地项目建设信贷支持。大力支持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育种公共服务实验平台和国家种质资源库建设和运营;大力支持种业科技示范区、国家核心育种场、水产原良种场等建设,助力提升种业基地的建设水平。加大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项目支持力度,特别是育种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育繁推一体化项目、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重点环节,推进种业全产业链发展。

(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助力种业企业整合

一是优化金融服务,扩大对利率定价授权力度。综合考虑竞争压力、同业定价、办贷效率等因素,对央企、国企、优质上市公司的贷款方式、利率定价可由分行自主确定,同时风险自担。精简受理环节,实行限时办贷,对种业产业相关贷款项目,实行优先受理、优先评审。

二是创新金融模式,联合种业基金开展并购业务。2024年8月,央行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种业企业,在上市、挂牌融资和再融资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帮助其开展投资并购和兼并重组。在政策利好和市场环境的双重驱动下,农发行应积极丰富“工具箱”,创新运用并购贷款、基金运作等多种方式为种业龙头企业的并购业务提供资金支持,实现并购业务上的“投贷联动”,增强种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产业整合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基于比较优势原则开展金融同业合作。探索与地区金融机构、农业保险、产业基金等的合作模式创新。引导农业保险嵌入种业振兴,利用“银行+保险”模式增强产业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加强与产业基金合作,丰富种业振兴资金渠道。

(三)深化信贷机制改革,全力服务种业振兴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制定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种业振兴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长效信贷支持机制,紧扣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优势和特长,聚焦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这一核心目标,以产业合作、资金支持、人才支援、政策助力等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推动具体措施落实落地,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做好行业分析。农作物种子品种多、育繁推环节长、产品研发周期慢,但种子更新速度快、市场竞争激烈,农发行介入必须以行业研究和市场分析为前提,准确把握国家发展种业的大政方针,按照种业行业规模、产业链条和竞争格局等不同维度,开展研究分析,摸清优质客户的融资需求周期,从底层逻辑研究制定信贷支持策略。

三是加强科技支撑。持续发掘当前存在的“大量重复”+“规则明确”的业务场景,充分利用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为种业振兴提供服务。通过加大与互联网、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力度,推进业技深度融合,积极借助第三方合作伙伴打造种业智能服务平台,为中国种业振兴事业贡献政策性金融智慧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