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农发行粮棉油部 :2022年东北四省区秋粮收购形势分析及信贷对策

「摘要」做好东北四省区秋粮收购工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2022年秋粮生产和收购市场形势,总结农发行东北四省区分行支持秋粮收购主要工作以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部署做好2022年秋粮收购和2023年跨年收购信贷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秋粮收购任务。

「关键词」秋粮收购 信贷对策 东北四省 粮食安全 

秋粮产量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东北四省区的秋粮产量占全国秋粮产量的三成半,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做好秋粮收购工作,夯实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地位,2022年12月8日,农发行行长助理朱远洋主持召开东北四省区秋粮收购信贷工作视频调度会,专题听取了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分行秋粮收购工作情况的汇报。总体看,2022年秋粮收购市场形势复杂,收购高峰预计后延,收购工作难度增加。

一、秋粮生产和收购市场形势

2022年,东北四省区秋粮总产保持稳定。受疫情管控和农民惜售等因素影响,市场价格高位盘桓,市场上量不及预期,收购进度明显偏慢,除刚性需求外,市场观望情绪较重。(一)秋粮生产形势良好,粮食总产预期稳定。2022年,东北四省区播种面积达到4.65亿亩,较2021年增加422万亩。其中,吉林启动“千亿斤粮”生产工程,粮食种植面积达9111万亩,创历史新高。东北四省区预计秋粮总产量达3600亿斤以上,基本同上年持平。其中,“大豆双扩”政策引领效果明显,黑龙江2022年大豆播种面积约7500万亩,同比增加约1500万亩,产量预计将达到900万吨,较上年增加200万吨左右。(二)市场价格高位运行,优质优价更加明显。一是玉米阶段性供不应求,收购价格高开高走。受农民惜售、疫情管控等影响,东北地区玉米产量不足,深加工等用粮企业在备货补库刚需下,提价收购,刺激粮价持续走高。黑龙江玉米开秤价格为1.275元/斤,同比高开0.1元/斤,11月末上涨到1.35元/斤以上;内蒙古玉米价格已由开秤时的1.3元/斤上涨到1.37元/斤左右,个别地区价格已接近1.4元/斤,同比涨幅10%以上。二是稻谷价格整体高于上年,优质优价特征更加明显。黑龙江优质产区一等稻谷占比已达65%,圆粒普通稻谷地头收购价格在1.28-1.3元/斤左右,主要以最低收购价收购为主;长粒稻和糯稻收购价分别为1.55元/斤和1.85元/斤,远高于上年同期价格;五常稻花香水稻收购价格在2.65元/斤,高于上年0.4元/斤。吉林超级稻收购价格1.45元/斤,同比高0.03元/斤;普通圆粒稻收购价格1.37元/斤,同比高0.04元/斤。三是国产大豆价格高位震荡。9月初,黑龙江海伦地区早熟品种上市价格达到3.15元/斤。随着储备收购任务的完成,直属库相继退市,目前东北地区大豆收购价格在2.8-2.95元/斤左右,较上市初期有所回落,但总体与2021年同期基本持平。(三)收购进度总体偏慢。随着价格持续上涨,农户惜售情绪明显,加上疫情管控,基层粮食流通不畅,市场主体观望居多,收购进度总体偏慢。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11月末,东北地区农户售粮进度为19%,同比偏慢3个百分点。收购进度偏慢主要有以下原因:前期气温偏高,玉米脱粒条件不成熟,收获进度缓慢;吉林等地开展“地趴粮”综合整治活动,农民调整销售节奏,影响玉米上量近300万吨;疫情管控使得玉米装卸发运受限,导致销售速度放缓。

二、东北四省区分行支持秋粮收购主要工作

农发行东北四省区分行坚决贯彻总行党委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总行秋粮收购信贷工作会议要求,主动作为,收购工作特点突出,亮点显现。

(一)动手早、谋划足,秋粮准备工作部署到位。秋粮上市前,四省区分行集中完成收购企业的评级授信工作,保证主产县(区)全覆盖,不留收购空白点。截至2022年12月1日,已审批资金876亿元,同比增加143亿元,提前做到“钱等粮”。黑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一新在省分行专题报告上批示“农发行保秋粮收购抓得早、抓得实、抓得快,应予表扬!”

(二)有力度、有成效,贯彻总行决策落实到位。一是信用保证基金推进有力度。内蒙古分行协调政府新增认缴基金2亿元;黑龙江和吉林分行支持信保基金项下企业和贷款投放同比均实现增长。二是供应链金融模式推进有成效。秋粮收购以来,东北四省区利用总行产销对接平台,累计发放贷款350亿元支持粮食交易914万吨。其中,黑龙江分行支持产销合作客户83户,合作领域辐射河南、成都、浙江等地;内蒙古分行加大与龙头加工企业合作,发放定购贷0.2亿元;辽宁分行使用“e仓单”模式营销优质客户,预计投放贷款1.8亿元。三是国企改革改制推动有进展。四省区将支持国企改革改制作为发展粮油市场化业务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吉林分行打造“扶余模式”,通过支持地方国企改革,已审批采取“扶余模式”的地方国有粮企29户、金额17.7亿元。黑龙江分行审批支持地方国企65户,支持企业基本做到“一县一企、一企多点”。

(三)调结构、抓投放,收购资金供应到位。一是利用秋粮收购契机,加快客户结构调整。四省区央企、省属国企、大型优质企业客户数88家,占全部客户数的35%,贷款余额占总贷款的95%以上。吉林分行旺季新增市场化客户21户,其中央企等重点客户4户。二是统筹做好政策性和市场化贷款投放。黑龙江分行提前与省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力促稻谷最低价执行预案于11月5日正式启动。各分行明确支持策略,对市场化客户抓大不放小,在持续调整客户结构的同时,加大市场化贷款投放。截至12月1日,东北四省区共发放秋粮收购贷款224亿元,同比增加30亿元,其中市场化收购贷款96亿元,同比增加17亿元。

三、新情况和新问题

2022年的秋粮收购形势复杂,特别是疫情管控因素交织其中,秋粮收购呈现出“博弈僵持、旺季不旺”的特点,收购高峰预计后延,收购工作难度增加。

(一)收购高峰后延,或将影响贷款投放。受价格和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各市场主体收购态度谨慎。央企、各级储备、粮食企业投放均有所放缓。2021年年底前,东北四省区共投放收购贷款533亿元,预计2022年年底前投放总量达不到上年水平。

(二)警惕玉米价格反转回落,触发市场风险。受原粮成本上涨和下游需求减弱双重挤压,玉米深加工企业已不同程度亏损。11月末,长春淀粉加工企业亏损约36元/吨,酒精加工企业亏损约289元/吨。南北方港口价格倒挂,11月末北方港口三等玉米平仓价2960-2970元/吨,加上船运费60-70元/吨和港杂费,与广东港口的二等玉米价格(3080元/吨)基本持平,北粮南运无利可图。12月开始,玉米价格在不同区域出现分化,华北下降趋势明显,山东地区一周内下降50-100元/吨;东北地区小幅回落,京粮黑龙江目前收购价格2700元/吨,每吨降10元。后期玉米价格是会继续走高,还是维持现状,或是反转下跌,市场也众说纷纭。需高度关注不同区域的市场动态,防范好市场风险。

(三)种植结构逐步调整,需提前谋划信贷支持策略。一是“稻强米弱”现状可能引起稻谷种植面积进一步调整。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估,全国2021/2022年度稻谷供需结余54万吨,预计2022/2023年度供需结余448万吨,国内稻谷依然维持供大于求态势。从东北地区看,长粒粳稻种植面积缩减,优质粮源供应减少,长粒粳稻价格高位坚挺,同比上涨18.5%。受疫情影响,东北稻谷跨省流通受限,下游走货疲软,加工氛围相对冷清,稻米加工企业平均开工率为32%。国家为优化稻谷产业结构,可能会进一步调减稻谷种植面积,尤其是普稻种植面积。这对以稻谷政策性收购为主要支撑的省份来说,将面临低风险政策性收购业务减少,市场化收购和市场风险“双增加”的问题,需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二是大豆“双扩”政策对种植结构调整引导明显,需提前谋划市场化收购客户布局。由于大豆已经实现高度市场化,要保障把增产的大豆收上来,必然导致市场化收购比重增加。东北地区的企业多数以政策性收储为主,市场化经营能力弱,需对种植面积调整后的市场化企业布局提前谋划。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粮棉油部坚决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力落实总行党委对粮油收购信贷工作的指示精神,加强市场监测分析,强化区域调度,提前部署2023年跨年收购信贷工作,统筹好2022年秋粮收购和2023年开门红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秋粮收购任务。

(一)分品种、分区域做好信贷指导工作。后期玉米价格在不同地区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差异,重点是指导省级分行加强区域市场分析,因企制宜,把握信贷资金投放节奏,控制风险。通过力促托市收购启动解决好普通稻收购问题,把稻谷市场化收购重点放在支持优质企业优质稻谷的收购上。全力做好政策性和市场化收购,要把扩种的大豆收上来,特别是密切关注进口和价格走势,做实市场化收购贷款的风险补偿措施,防范市场风险。

(二)全力做好政策性收储资金供应。保障政府储备调控计划的资金供应不留缺口。指导托市预案区的省分行,全力配合做好稻谷最低收购价收购启动工作,提前做好库点认定,及时发放铺底资金,保障农民“粮出手,钱到手”。指导相关分行积极与各地中储直属库对接,积极支持中储粮一次性储备轮换任务。

(三)积极支持好市场化收购。一是用好信用保证基金模式和供应链金融两大创新模式,防范市场风险。指导分行加大信用基金模式推广和应用,继续探索补充完善信用保证基金的代偿和运行机制,提升信用保证基金模式效能发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将信用保证基金与“定购贷”“订单贷”等供应链模式组合使用,支持好产销对接。二是开展仓单贷、保值贷等信贷模式试点,并做好模式总结推广工作。三是结合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研究预判粮食行业整合变化趋势,提前做好客户布局和信贷策略的谋划调整工作。

(四)提高风险防控水平。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做好价格指导机制,引导贷款企业顺势收购、顺价销售,控制成本。继续监测好上年度未结零企业的清收处置工作,加强对2022年度收购贷款“双结零”监测,定期通报,加强条线指导。提升科技手段支撑,运用客户业务大数据分析系统等科技手段加强日常非现场风险监测,做到提前预警,提前对分支行进行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