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课题组:新时期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

「摘要」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本文通过农发行江苏省分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的实践,分析了农发行履行政策性银行职能,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农发行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着力点。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 实体经济 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听党的话、跟政府走、按银行规律办,服务实体经济是职能履行的应有之义。本文以农发行江苏省分行为例,试从过去履职怎么样、现在形势怎么看、未来需要怎么干三方面,对新时期农发行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稳住经济大盘进行探讨。

一、前期呈现三个特点

2022年以来,江苏分行切实落实总行党委服务实体经济各项工作部署,加力度、提速度、拓广度,服务实体经济工作表现为三个特点:涉农信贷创新高。全行已投放贷款1280亿元、同比多投217亿元、增幅20%,贷款余额4406亿元,比年初净增567亿元、增幅15%,投放总量、余额、净增均创历史新高。金融工具运用快。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国常会下达农发行新增3000亿元分解任务。仅用30个工作日投放两期共67个、154亿元基础设施基金。24小时内完成保交楼专项借款投放。服务领域覆盖全。在金融需求旺盛和短板领域双向发力。基础设施、制造业、普惠小微、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分别较年初增长13%、14%、17%、30%。

二、当前面临四个任务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自身职能,农发行在服务实体经济工作中,要适应新要求、分析新形势、查找新问题、明确新任务。

(一)抓牢稳农业这个前提。农业稳则天下安。二十大提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着眼于稳定全省农业生产,前、中、后端都需要进一步优化。一是产前有待巩固。规模化、科技化、机械化水平要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任重道远,未来三年要新建700万亩,“十五五”规划1500万亩目标。种业“卡脖子”问题突出,生猪、蛋鸡、肉鸭等外种率80%以上。重要农作物生产效率较低,油菜、花生、大豆、棉花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不足70%。二是产中亟需应变。配合2021年中央涉粮专项巡视整改,粮改向纵深推进,粮食信贷工作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地方储备粮实行专企专管并逐步增储,部分国有粮企失去政策红利,走向市场,经营面临考验。三是产后还要提升。冷链、流通、加工环节还需发力,打通农业生产“最后一公里”,实现从田间到餐桌、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果蔬产地低温处理率仅15%,流通腐损率达12%。农业类上市公司较少,知名的“苏”字号农产品品牌不多,与农业大省、经济强省的地位还不符。

(二)抓牢扩投资这个主力。基础设施投资是稳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2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9%,已连续5个月增速回升。二十大强调“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长期贷款是农发行履行职能的重要抓手,这要求结合业务范围,进一步助推基建投资促增长。一是重要领域要发力。水利、交通、长江大保护、区域协调发展、制造业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大、涉及产业链条长、拉动增长效果好,需要金融服务特别倾斜。基金投资项目主要投向农业农村“水路桥能”和产业升级等领域,后续资金需求超千亿元。二是重大项目要落地。重大项目已成为拉动投资的龙头,2022年前三季度江苏省10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对投资增长贡献率达122%。要加快基础设施基金的使用及配套融资落实,利用2023年度各级重大项目清单加紧编制的时机,为2023年可能延续的金融工具打好基础。三是重点客户要培育。国企是基建投资的重要实施主体,全省国企正在加快实施集团化运作、市场化经营,需要积极支持其资产注入、整合升级、转型发展。同时,民间投资作为重要力量,在整体投资比重达57%,需进一步调动活力,培育动能。

(三)抓牢振乡村这个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发行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银行,要分析当地乡村振兴中的薄弱环节、紧要领域,坚持服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服务城乡融合发展。一是要加固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需要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江苏农业产业的特色化正在培育,要着力打造优质稻米、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千亿级特色产业,推进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园区化正在推进,5年内将建设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产业集聚、要素集聚和政策集聚的产业集群;规模化正在形成,推出一批“链主”企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要突破1000家。二是要改变面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保证,需要统筹推进宜居。江苏省委提出苏北农房改善行动后,江苏分行推出“富民安居贷”,投放超300亿元,改善超10万户。下一步,按照建成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三美一高”美丽乡村目标,服务农房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步伐还要加快。三是要均衡进度。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需要坚持推进区域共同富裕。全省12个省级重点帮促县和6+2片区的贷款增速要继续高于贷款总增速。要落实省政府确定的29个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促进共同富裕要求。对省监管部门打造的41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乡镇,在已投放中长期贷款200亿元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创新路径、加大力度。

(四)抓牢保需求这个关键。党的二十大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疫情反复多发、地产风险待处、企业经营困难的特殊时期,农业政策性金融对保民生、助企业尤其要担当。首先是基本民生要保。保农副产品供应方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农副产品供应需求要及时响应,区域性稳产保供仓储基地建设要加强,守护住民生“菜篮子、肉盘子、米袋子”;保交楼方面,前期专项借款支付比例已超85%,发挥了积极作用,住建部正组织第二期申报,后续额度可能会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方面,围绕“十四五”期间新增58万套任务,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其次是受困企业要纾。受疫情和宏观环境影响,市场主体收入减少、资金周转不畅,“保主体”的任务仍然艰巨,农发行部分小微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更加繁重,“降本让利增信延期”一揽子政策仍有实施必要,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和项目适度“容缺办贷”还要坚持。

三、今后坚持五条原则

“四个要抓牢”既是农发行面临的新形势,也是江苏分行工作的新方向,今后更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农业政策性金融着力点,围绕“五度”,着重坚持好“五条原则”,持续深化“四保障、六提升”活动成效。

(一)提升认知的高度。服务实体经济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农业政策性金融更应提升站位,把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评价标准。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充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议事协调组织,将保障部门、监督部门纳入组织架构,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及时制定2023年度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方案,省、市、县三级行成立工作专班,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部门。二是强化资源配置。向上争取信贷资源,主动自加压力,初定2023年贷款净增400亿元,一季度末前完成60%;对下强化考核推动。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在全行经营绩效考核中占比,加大奖励性工资与公用费用与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挂钩力度,增加激励资源。

(二)加大攻坚的力度。针对稳农业和扩投资的关键性、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强化工作举措。首先,要扩农业“基本盘”。在农业生产全周期上加力,扩大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一是促多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对苏中、苏北农业大县,信贷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不低于30%。打好“农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综合开发”组合拳,做到支持国家、省级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试点乡镇项目覆盖面50%以上。支持农业部12家在苏农作物种子阵型企业,助力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自主创新率达到85%以上。二是保多收。应对粮改新变化,保增储、扩仓容、增份额。确保地方储备粮增储轮换资金需求,投放增储贷款不少于50亿元。对全省“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重点项目,在2022年支持13个重点项目、审批贷款22亿元基础上,力争2023年支持15个、审批30亿元以上。优化粮食共同担保基金运作管理,力争新年度粮食市场化贷款投放增幅15%以上,支持企业多收粮、收好粮。三是能多用。对照2025年全省流通运行效率和质量全国领先目标,重点支持2家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1家“十四五”国家物流枢纽、6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冷链物流贷款增长20%以上。统筹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并向园区集聚,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增长10%,力争支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覆盖。其次,要壮基建“压舱石”。要进一步强壮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功能。一是加快推进。强化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落实基金项目“四证”要素保障,加快基础设施基金支付,2022年内支付率达50%,力争2023年一季度全部支付;对符合农发行业务范围的项目,加快落实配套贷款,在手项目2022年内新获批贷款超100亿元,推动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二是加大储备。明确新年度以及一季度项目储备目标;同时,加强对储备项目的分析培育,做好新一轮基金启动的准备工作,争取更多经济效益好、社会影响大的项目纳入备选项目清单。三是加强对接。省、市、县三级行将进一步加大与地方政府以及职能部门的沟通汇报力度,宣传农发行最新的政策要求,推动建立战略合作,确保一季度实现业务范围内各级重大项目走访全覆盖。

(三)拉长短板的厚度。要针对乡村振兴的薄弱领域,集中发力,厚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内涵。一是要让产业兴旺更深厚。围绕江苏8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3个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以品牌化、园区化、规模化思路壮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支持50个特色农业产业强镇、25个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区、5个跨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梯队化支持国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重点建设20家省级示范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创响一批“苏”字号乡村产业知名品牌。二是要让生态优美更得天独厚。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服务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支持生态宜居,创新支持公益性较强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机结合的EOD项目试点;支持住房宜居,加大农房改善贷款投放力度,推动增量扩面;支持就业宜居,按照“农民有收益,项目能平衡”原则,支持一批“留得下农民、引得来游客、记得住乡愁”的精品乡村文旅项目。三是要让共同富裕更丰厚。落实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持续加大江苏省“6+2”片区和12个县区、29个革命老区、41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乡镇等重点地区信贷投入,信贷投放实现“两个不低于”: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地同业平均水平,不低于全省系统平均水平。

(四)拓展履职的纬度。特殊时期以特色举措扛起特别担当,实现支持领域的拓宽和服务职能的延伸。一是从无到有。“修路盖楼”,既是业务新领域,更是政治硬任务。围绕强农惠农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以支持城市保交楼为抓手,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紧盯全省保租房清单,及时启动,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二是从北到南。全力支持农房改善五年行动方案,与各级住建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和联合推进,成立工作专班,加大支持力度,用好支持苏北农房成功经验,综合考虑地区农民意愿、产业特点和现状分布,制定“一村一策”金融服务方案,实现服务农房改造将向苏中、苏南延伸。三是从浅到深。丰富支持种类,国际业务探索应用跨境资金集中归集业务,积极申请衍生产品试点资格;拓展支持领域,围绕绿色信贷支持农村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发展;深化服务内涵,摸排在手制造业项目贷款,争取纳入制造业中长期清单。

(五)体现服务的温度。倾心助小助困助力,提升实体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体验感。一是加速。确保普惠小微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增速、高于上年增速。利用“线上+线下”两个渠道,用好总行农发微智贷全自动化办贷优势,推广与省联社联合开发的“三农小微组合贷”产品,推动涉农小微信贷增量扩面提质。二是减负。主动减费让利,减轻企业负担,推出“两不”服务承诺:除利息外,后续不加收其他费用,不增加其他资金成本,2023全年力争为实体经济让利10亿元以上。用好差别定价策略,实行首年利率优惠。用好PSL、再贷款等低成本资金。三是乘势。深化银保担合作,叠加三方对实体经济的政策红利,形成服务的倍数效应。四是除弊。革除放手就要放松的错误认识,坚持“合规为先、风险为要”,严守业务边界、严谨办贷模式、严把风险关口,做到既不失温、也不玩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