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余立松: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时代指引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实践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科学理论构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根本方向,奋力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篇章,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动实践。

一、坚定历史自信,以对党忠诚为“信仰力”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最突出的优势、最基本的原则,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核心主导和最根本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在新时代思想建设上,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坚持”蕴含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确保真学、真信、真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在于一以贯之“走自己的路”。中国开拓的现代化新路径,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依据自身国情、独立自主闯出的一条新路,是在“实践—认识—实践”的持续深化发展中总结所得,是以中国经验为内核的原创性“中国理论”。历史不断证明,只有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才能始终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才能正确处理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才能保障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在于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显著优势,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证明了西方现代化并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标准和样式。中国的现代化极大鼓励着、启迪着后进国家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发展道路意味着可以拒绝西方的霸权主义和文化入侵,可以不接受外来势力的政治入侵,可以通过民族文化自信的“本土模式”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愿景。

二、彰显历史自觉,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驱动力”把握战略擘画的前进方向

一是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牢牢守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行了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立足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科学有效破解了人多地少国情下粮食安全问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根本所在,必须高度自立自强而不能是依附他国他人,确保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首要任务。

二是扎实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活动过程,未来农村人口基数大、城乡差距大、农民增收难等问题还将持续存在,农民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最需要发力解决的关键所在。乡村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把农村人才的挖掘与培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依托乡村生态、民族文化、农业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引导更多资本、技术要素流向农业农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群体,形成人才振兴与乡村共富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三是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乡村文化振兴是“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中自然而然产生的需求,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良好生态。同时,乡土社会沉淀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历史文化资源,通过适当的包装开发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发展新动能。

四是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绿色美丽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乡村生态振兴,关键在于“绿富同兴”,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实现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转变,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绿色发展。目前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已经被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也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五是扎实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战略机遇。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新冠疫情等不确定事件频发背景下,全球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共同挑战。深化农业对外合作,拓展农业对外合作空间,积极完善财税、融资、保险等政策制度,推广运用减贫、乡村发展等方面丰富经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体现。

三、增强历史主动,以全面服务乡村振兴为“战斗力”响应团结奋斗的时代号召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作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和“四个突出特点”“四个方面重点工作”等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发挥“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坚持服务“六大领域”,坚持打造“四个银行”品牌,为服务“三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强大动力支撑。

一是立足大会指引,深刻把握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云南分行将紧紧围绕“三个全面”要求,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在学习上体现原汁原味,全面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结合世情国情发生的深刻变化,深刻理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理论逻辑、内在联系;在方法上体现系统多样,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政治理论学习,精心组织新闻宣传,深入开展研究阐释,切实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在组织上体现严实标准,各级党组织坚决扛起主体责任、政治责任,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排出时间表、路线图,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推进。

二是立足政策属性,始终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工作全局。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是农发行的光荣使命和职责所系,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抓手,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最大红利和主战场。农发行总行党委深入研究政策性银行运行规律,明确了“六个坚持”总体战略和“四个全力”发展战略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和路径方法。云南分行将矢志不渝践行“支农为国、立行为民”使命,继续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战略自信,在有力有序推进服务稳住经济大盘一揽子措施落地基础上,持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全力以赴推动规划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三是立足主责主业,坚决扛稳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云南分行将坚决落实“围绕粮食保根基”发展要求,突出服务粮食安全核心地位,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在坚持做好粮棉油收储业务基础上,主动适应市场化改革和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在政策制定、市场引导及能力建设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彰显农发行“粮食银行”品牌形象。另一个核心目标是紧紧围绕土地做文章,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全力服务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全面激发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活力,切实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筑牢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

四是立足需求导向,积极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云南分行将加大易地后扶产业发展、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支持力度,持续聚焦于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农村交通路网建设、“两新一重”建设、现代涉农物流体系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充分运用云南农业、绿色能源、有色金属、旅游等丰饶的资源和物产,紧密围绕云花、云茶、云药、云咖等高原特色农业做文章,助力搭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帮助脱贫地区“输血”“造血”,全力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五是立足区位优势,助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云南分行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配合落实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保安全的高质量发展思路,紧抓中老铁路全线贯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结合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旅游金字招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强省、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发展定位,聚焦农发行“六大领域”和“四大银行”打造竞争优势与发展前景,坚持把能做的事先做好、该干的事谋到位,为云南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六是立足改革创新,更好激发现代化建设活力动力。云南分行将全面落实总行“八项改革”和“八大工程”工作部署,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科技赋能,依托“改革”和“创新”两个根本路径,持续优化客户服务、信贷管理、内控合规、运营管理等业务管理流程,提高人力、财务等资源配置效率,夯实现代化治理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做到发展“质”“效”并重并举,不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和规划的能力。

新使命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云南分行将脚踏实地、接续奋进,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落地生根、见行见效,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