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服务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研究

「摘要」服务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农发行主动提升政治站位、有效履职尽责展业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我国都市圈发展现状和趋势入手,结合农发行职能范围,以武汉都市圈为例,分析农发行服务都市圈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重点和路径,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都市圈 现代化 农发行

都市圈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城市群的核心。现代化都市圈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高质量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抓手。农发行在“不离农、不脱农的监管底线”要求下,服务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这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是新时代主动提升政治站位、有效履职尽责展业的重要体现。

一、我国都市圈发展现状和趋势

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作为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统,城市群和都市圈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其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我国将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推进实施。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并定义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我国现代化都市圈标准、方向、功能、发展目标作出明确界定。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长株潭、武汉、合肥、郑州等都市圈建设。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二)都市圈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培育工作有序开展。晋级国家级都市圈,对每个地方都是一次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的变革。《指导意见》出台以来,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加速集聚与联动外,全国各地加紧编制和发布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大了都市圈的建设打造力度,力求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带共建的目标。据统计,省级政府“十四五”规划中有23个省明确提出都市圈建设相关内容,在各自都市圈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确定上突出地方特色和实践价值。近两年来,国家发改委为推动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持续关注和支持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先后批复同意8个都市圈发展规划(见表1)。以通勤高效、城乡一体、协同发展为特征的都市圈加速兴起,都市圈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同城化水平持续提高。

 

(三)都市圈成为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的空间抓手。《指导意见》把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作为远期主要目标。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考察时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下,培育协同一体化的都市圈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的空间抓手。近年来,人口和产业向都市圈集聚是很突出的地域现象,都市圈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依据《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全国已形成34个都市圈,总面积134.66万km2,仅占全国面积的14.02%,贡献了59.03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承载了7.03亿人口。

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实践刚刚起步,实现圈内城乡现代化乃至人民共同富裕的路还很长,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中国式新型城镇化道路充满着创造性空间,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催化着现代化都市圈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二、农发行支持都市圈现代化建设方向和重点

在都市圈内,大小城市是点,广大农村是面,圈内有工业更有农业、有市民更有大量农民。农业政策性金融应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服务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发挥“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私有资本进入都市圈的农业农村,从而有效推动都市圈内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

从农发行政策性职能范围和长远发展来看,支持国家都市圈现代化建设有四个方向和重点。一是服务都市圈国家粮食和战略物资安全,保障都市圈人民“米袋子”。这是农业政策性金融人民性、政治性、政策性的直接体现。目前8个都市圈人口都超过2千万,随着人口聚集,常住人口超千万城市增多,应支持物资储备,保障都市圈3个月以上消耗量。二是服务都市圈现代都市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丰富都市圈居民“菜篮子”。支持都市圈农业率先实现以高度规模化、设施工厂化、科技密集化、土地集约化为特点的农业现代化,打造农业标准化样板区、农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多功能开发先行区、农业生产要素聚集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农产品物流核心区,最大限度满足都市圈居民日常生活和生态休闲需求。三是服务都市圈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编织都市圈城乡“联运网”。支持中心城区与圈内城镇的路网、水网、物流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强化都市圈内一体化、同城化的生产生活联系,提升人员、要素流通效率。四是服务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振兴都市圈乡村“主战场”。担当和引领都市圈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为非都市圈的农业农村提供清晰指引和先进样板。

三、农发行支持武汉都市圈的路径选择

《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武汉都市圈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更好支撑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全国重要增长极。农发行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密切跟踪武汉都市圈一系列规划、实施方案和项目清单,契合区域“三农”发展大局,主动对接、融入和服务,以项目为抓手,全力推动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一)以创新为引领,支持武汉都市圈农业产业向智慧型转变。一是围绕国家粮食和战略物资安全,建设武汉都市圈“米袋子”。支持“武鄂黄黄”粮油增储扩容和煤油气糖等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支持都市圈耕地提质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粮棉油全产业链经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和安全保障能力;支持推进国家粮食物流基地、粮食物流产业园和应急保障中心体系建设;支持武汉市高农生物园、南湖农业园、武湖品种展示园等“武汉·中国种都”核心区相关项目,提高粮食、果蔬、水产、畜禽、果蔬、中药材等育种和培育,提高现代农业要素保障能力。二是围绕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建设武汉都市圈“菜篮子”。支持开展猪肉、牛羊肉、奶购销贸易储备,发展智慧农业,推进环武汉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打造“菜篮子”保供基地;支持武汉国家农创中心相关项目建设,帮助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支持农业产业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园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建设,支持涉农特色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农产品加工业升级转型,支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机械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市场设施等建设;支持建设农产品城乡供应链“一张网”,提升涉农企业精深加工能力,提升农产品价值。三是围绕农业协同联动,助推武汉都市圈农业产业“智能化”。发挥都市圈科技资源集中、技术人才聚集的优势,支持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经济运行、农产品生产流通等信息互通和产业协同发展。

(二)以协调为脉络,支持武汉都市圈交通物流向便捷型转变。一是聚焦武汉都市圈内陆水网建设。重点支持“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干线公路提标扩能、强农惠农高速公路加密连通等民生基础设施工程。大力支持圈内水运水网复兴工程,支持省级以上航道、港口、码头设施的新建和改扩建,江河联运、干支联运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支持武汉都市圈农业流通物流网建设。支持重要农产品关键枢纽、国家级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重大涉农物流基地建设,完善新型流通业态;支持优化长江中游水运大通道项目,以阳逻港为核心其他港为辅助的港口体系建设工程,提升物流服务辐射能力;支持汉口北高新、港口公铁水联运等一批综合物流园区项目;支持粮食物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国家粮食现代物流核心枢纽工程及其衍生项目。三是支持武汉都市圈路衍经济一体化发展。大力支持农村路网、水网、物流网与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一体开发。

(三)以绿色为依托,支持武汉都市圈生态环境向安澜型转变。加大武汉都市圈绿色信贷投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一是保护修复农业农村生态系统。加大对武汉都市圈美丽乡村迭代升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农地整治建设等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圈内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支持圈内工矿废弃地及损毁地复垦与修复、矿山矿区生态保护利用项目。二是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依托武汉都市圈滨江滨湖独特资源禀赋,支持长江、汉江、洲滩湿地两岸生态廊道建设,支持沿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支持沿江防护林带、武汉环线防护绿化带、滨江绿道、河湖绿道等生态绿道网系统建设项目。三是加快现代“安澜”水域建设。围绕圈内长江水域防洪抗旱提升目标,支持梁子湖等水利综合治理工程及其衍生项目,支持汉江堤防治理系列工程、长江支流府澴河综合整治工程、武湖蓄滞洪区建设工程等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围绕城乡安全供水“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武鄂黄黄”水资源配置工程及重点水源保护工程、“百万居民饮水安全保障”系列农村水利水网基础设施建设。

(四)以开放为重点,支持武汉都市圈城乡融合向一体化转变。服务武汉都市圈发展农业外向型经济,支持提升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水平,支持跨国农业产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协同布局,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国际性展会、跨境电商综试区、综保区等国家级供应链开放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对涉农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提升农业园区发展质量,重点支持中法生态示范城、中德国际产业园、中日国际产业园相关配套项目,以及武汉东湖、武汉新港空港、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等配套项目。充分发挥区域一体化带动作用,支持东西湖临空港、汉孝临空经济区、武汉南绿色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城市临界与毗邻地区优先快速发展。

(五)以共享为导向,支持武汉都市圈宜居宜业向立体型转变。围绕武汉都市圈生态环境共治、文化旅游共赏、公共卫生共防,加大对武汉都市圈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公共卫生、城乡养老的联动支持力度,构建宜居宜业生活圈,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都市圈居民幸福指数。支持乡镇和农村的居住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农民安置房、保障性住房及水电气网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要素向农村延伸覆盖,推进都市圈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功能互补和均衡发展。支持武汉都市圈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支持“木兰-双峰”生态共保区等大气污染防治和流域生态共保联治项目,支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先行区”等重点文旅保护和开发项目,支持圈内文化、旅游、休闲优质资源融合城乡发展的田园综合体、农村健康养老等新型农村旅游项目。

四、农发行支持都市圈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以“十四五”规划和《指导意见》为指引,为服务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做好农发行中长期服务规划和顶层设计。“十四五”规划和《指导意见》要求,以实现都市圈交通同网、农业同兴、人民同富为主要目标,制定到2035年的都市圈中长期服务规划,用顶层设计研究创设都市圈支持标准、贷款产品及运营模式,努力担当金融服务都市圈第一梯队和主力军,为更好服务国家都市圈现代化发展战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二)以区域社会经济特点和都市圈自身发展需要为前提,为服务现代化都市圈量身定制信贷支持政策。鉴于都市圈建设项目宏阔繁杂、融资需求体量巨大,考虑都市圈地域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建议普适性和个性化结合,以客户为中心打造都市圈政策制度和产品,对不同产品匹配不同的期限、利率、担保甚至置换,提高农发行服务都市圈发展质效。研判客户融资需求,综合运用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企业债承销、基金投资、保函、承兑汇票等多元产品,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支持方案,提升客户粘合度和忠诚度。对纳入都市圈规划及项目清单的融资主体和贷款项目,实行差异化信贷倾斜政策。如视客户性质、规模和经营实力,适当扩大授信限额和贷款审批权限;授权有权审批人根据客户贡献度、同业或市场变化等情况,在区间内动态调整贷款定价;适当下放“两重”名单认定权限,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客户准入、利率定价、贷款期限、信用等级、担保方式等办贷条件,设置区间标准,对标同业执行,在实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度扩大信用方式等。

(三)以当前跨省和跨市两种都市圈为蓝本,为服务现代化都市圈创新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针对目前跨省和省域内两种不同的都市圈,需要突破当前系统内行政区划管理方式,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推进都市圈区域内体制机制创新,如探索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客户准入会商机制、贷审会前会商机制、客户服务协调机制、合作共赢机制等。以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省级分行或二级分行为属地主导的管理原则,其他二级分行协调配合,实行紧密合作、服务共建、信息和利益共享,协作内容和形式总行以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加快推动都市圈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