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领导文章 > 正文
【经济日报】钱文挥委员:加大投融资创新力度,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钱文挥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提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明确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占我国19.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钱文挥委员表示,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也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建设标准偏低。当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约1500元,即使按照远期规划逐步提高至亩均3000元,在施工条件较好地块越来越少、建设难度不断增大、建设成本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实现中央提出的“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质量要求也有一定困难。二是资金筹措难度较大。按照亩均投资不低于3000元计算,要将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并同步完成改造提升任务,未来建设总投资将超过4万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刚性民生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仅依靠财政投入完成中央下达任务存在一定困难。三是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不强。虽然国家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大政府引导和财政撬动力度,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共同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但受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不清晰、财政撬动政策缺乏落地实施细则等因素影响,多元投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如期完成中央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不仅需要加大‘真金白银’投入,更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融资创新力度,有效调动多方投入积极性。”钱文挥委员建议:一是适度提高建设标准。建议在有效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基础上,尽快将新建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由目前的1500元左右提高至3000元,并综合考虑各地区建设难度和物价成本上涨等因素动态调整,真正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大国粮仓”。二是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土地两项指标”收益可作为企业合规还本付息来源,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真正使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得来、退得出、有收益。三是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始终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应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国土综合整治等耕地保护提升的信贷支持力度,“十四五”以来已累计投放农地贷款4121亿元,新增高标准农田和补充耕地2000余万亩。在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筹融资难度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建议进一步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为耕地保护提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更加充足高效的低成本、长周期政策性资金支持。(李华林,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