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魏启文:聚合财政和金融力量 助力农技推广再上台阶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农技推广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总结近年来我国农技推广取得的显著成效,客观分析了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强化财政资金扶持和金融服务保障,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 农业技术 推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业技术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服务对象是生产一线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各地一手抓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一手抓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遇与挑战并存,强化金融服务保障,构建多元互补、高效协同的农技推广机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强化资金扶持,加大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将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农技推广活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国人大修订了《农业技术推广法》,在管理体制、投入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更为细化、更为有力的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95亿元,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基本覆盖了全国农业县,各地也因地制宜安排农技推广专项经费,通过中央地方共同努力,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不足问题。通过共建载体、派驻挂职、招募特聘农技员、逐级培训等措施,农技人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稳步提升,“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即农技推广机构发挥基础主导作用,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学会协会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体现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和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一性三化),打造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二)稳粮保供扎实推进,保障安全能力不断增强。各地紧紧围绕稳粮保供中心任务,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大力开展政策宣传、技术集成、培训指导,强化防灾减灾技术储备、方案落实,积极投身“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等生产保障工作。紧盯关键农时季节,加强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送技术到地头、送服务到田间,农业科技成果在广袤大地上生根发芽。据统计,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1.37万亿斤,连续8年站上1.3万亿斤;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亩产分别为472.0公斤、390.4公斤和429.1公斤,分别比2015年提高12.5公斤、30.9公斤和36.3公斤;油料作物总产量达到3653.0万吨,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蔬菜产量约为78705.2万吨,同比增长2.6%。(三)农业生产方式加速转变,农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各地紧紧围绕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以主要作物生产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为突破口,以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强化农机农艺融合,超级稻高产栽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籽粒机收、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蔬菜全程绿色轻简栽培等一大批高产稳产、绿色高效的生产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以果菜茶等用肥用药量大的作物为突破口,以优势区、核心产区和品牌基地为重点,改变施用时期和方式,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等,提高化肥农药利用效率。据统计,2022年全国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均超41%,农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四)产业带动成果丰硕,农民致富能力不断提高。脱贫攻坚,产业先行。我国欠发达地区多集中在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的区域,农业是主导产业。各地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糖料、食用菌、茶叶等高附加值作物,增强产业带动作用。在推进产业融合上,各地积极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互动,尤其是技术推广部门大力开展产业规划编制、实用技术培训、产销平台搭建等,有力提升了产业发展动力。在巩固脱贫成果上,各地以稻田画、油菜多功能利用等为载体,推进农旅结合,助推产业发展。北京、内蒙古、江苏、湖北、四川等地依托种植基地拓展了农业功能,发展观光旅游、农事活动体验、农耕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带动发展田园综合体观光采摘及旅游农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

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遇与挑战并存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增长乏力和通胀高企的困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农技推广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稳粮保供任务依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总的看,我国粮食供给总量充足,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稳定,蔬菜、水果等供需有保障。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居民膳食结构升级,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消费刚性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同时,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没有逆转,温光水等自然资源匹配也不均衡,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0%,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0%。综合考虑口粮、饲料粮、种用和工业用粮需求,稳粮保供压力依然很大。面对刚性增长的消费需求,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农技推广的首要任务。

(二)绿色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化肥和农药是重要农业生产投入品。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季节分布不均,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重要因素;不科学、不合理的化肥农药施用,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据统计,2021年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约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分别为5191万吨(折纯)和24.8万吨(折百量),虽然比2015年减少13.8%、16.8%,但单位面积使用量仍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重发,高温干旱、低温冷害、洪涝台风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多发重发,小麦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油菜根肿病等成为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如何统筹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是农技推广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产业振兴任务依然艰巨。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在促进农民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农业产业市场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也存在龙头带动不足、市场抗风险能力弱、产业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新时期,加快推进产业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的有效途径。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特色资源,精准发力壮大区域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依托农业产业惠及农村农民,给农技推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农技推广任务依然艰巨。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已下降不足23%,每年还有16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留守的务农人员大多是妇女和老弱病残。同时,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小农户长期存在和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的“二元组成”,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农业生产的基本态势,这就要求农技推广既要满足新型经营主体对新技术、新服务的旺盛需求,又要把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覆盖到千家万户。如何在当前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围绕支撑农业农村发展,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是农技推广的核心任务。

三、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再上新台阶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今后一段时期,要坚持把稳粮保供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以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为动力,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农业科技信贷资金向重点领域倾斜,共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发展。

(一)强化推广机制创新。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等财政资金,着力构建多元互补、高效协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农技推广发挥“国家队”作用,上连科研院校、下接生产一线,协同各方力量共同开展成果转化、试验示范、指导服务等工作,实现需求带动创新、即研即推,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强化生产技术支撑。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支持开展农业生产“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契机,聚焦“两稳两扩两提”,即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持续提高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稳定棉糖菜等农产品供给。以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为重点,优先在东北、黄淮海、西北玉米主产区选择一批重点县,建设农田供水和水肥精准施用系统,配套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深入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选择一批重点县开展整建制吨粮田创建,打造200个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县。启动实施大豆油菜单产提升行动,集成高产高油品种、高效增产技术、适宜农机装备等关键要素,优先选择集中连片、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强地区开展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示范,持续用力扩种大豆油料。支持棉花全环节的综合性模式集成组装与示范、糖料蔗脱毒种苗、联合机收推广应用、设施蔬菜推荐构型图集编制,以及配套机械化栽培模式集成推广。

(三)强化生产指导服务。支持实施三大“农技行动”,强化栽培、种子、土肥、植保四大行业协同、部省市县乡五级体系联动,构建大推广、大融合、大协作的发展格局。支持各地围绕春耕春管、“三夏”生产、秋冬种和冬季农业开发三个阶段,强化农情监测,加强全过程指导服务,关键农时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大培训,确保提单产各项关键措施落地。支持继续实施“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实施大区联合监测、分区协同治理,确保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四)强化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等财政项目,同时引导农业科技信贷资金投入,不断推动农技推广向产业前、中、后端延伸,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全方位提升,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围绕产业振兴,加快区域性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本土化集成力度,推动产后加工和品牌塑造,突出做优品质、做响品牌,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农业+旅游”模式,通过发展特色乡村游、农事体验游等,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五)强化金融扶持保障。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现状、产业分布特点等,加大对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的金融支持力度,特别要大力支持水肥精准管控技术产业化、耕地质量改良与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购买销售、新型绿色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推广应用、农业抗灾减灾技术示范推广等重点领域;助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精准匹配农户贷款、个人经营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金融产品,做好春耕备耕、秋冬种等关键时期的金融服务,满足种粮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的资金需求;鼓励地方搭建投融资担保平台,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便捷的信贷服务,扶持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快速发展;建议涉农金融机构建立“三农”信贷“绿色通道”,采取优先受理、优先办结、差别化信贷政策等措施,提高资金审批流程和融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