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调研组:信贷支持主销区粮食收购路径探析

「摘要」广东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粮食自产和外调比例常年维持在1:4。伴随着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进一步提升,农发行广东省分行在信贷支持地方粮食收购和服务粮食全产业链业务发展上却面临挑战。本文选取广东省三类典型、四个地区开展调研,试图从农发行与政府、同业和当地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中,摸索出一条差异化信贷支持的新路径。

「关键词」粮食收购 粮食全产业链 信贷

农发行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肩负着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支持农产品稳产保供等一系列政策性任务。广东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第一粮食销区,粮食问题尤为重要。近年来,广东省粮食总产量维持在1200万吨以上,其中稻谷产量最大,约占广东粮食总产量的86%。支持好广东稻谷的产购销储,就是服务好广东人民的米袋子,就是落实“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实际举措。在广东省稻谷产不足需的大环境下,调研组通过选取省内台山、增城、博罗、东莞四个地区,了解省内产出稻谷和调入粮食的流通情况,摸清“粮食流”和“资金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粮到哪里去”,为广东分行更好尽职履责提出相关建议。

一、广东省粮食生产消费总体情况

(一)广东省粮食产销情况

粮食自给率低,严重依赖外调。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第一粮食销区,广东省年均粮食生产总量仅约1300万吨左右,余下的4000多万吨粮食缺口严重依赖省外采购或从国外进口,粮食自给率近年来不足25%。据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广东省粮食总产量1279.9万吨,比2020年增加12.3万吨,增长1.0%。其中水稻产量为1104.4万吨,同比增长0.4%,占总产量的86%;其他品种粮食作物产量175.5万吨,同比增长4.5%,占总产量的14%。虽然全省粮食单产、总产逐年增长,但仍远未能满足省内消费市场终端需求。

(二)省内外粮食流通主要情况

1.粮食缺口扩大,跨省流通增加。从全国粮食的跨省流通量来看,近年来全国粮食年平均流通量为2亿吨,其中跨省区粮食年平均流通量为1亿吨。跨省区流通量中,超过50%是从东北和黄淮地区调出。产区到销区流通已逐步形成,同时由于农作物生产结构性特点,各地粮食仍需跨地区采购。呈现主产区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主销区粮食缺口进一步加大,跨省粮食流量进一步增加的特点。传统的“南粮北运”和跨省运量相对较少的格局已变成目前“北粮南运”和跨省运量相对较大的局面。

2.粮食市场交易主体多元化,国有企业本地收购占比呈下降趋势。广东粮食市场交易主体除了国有企业,还有粮食经纪人、贸易企业、加工企业等,近三年以来,随着稻谷价格进入下降通道,各类收购主体入市谨慎。根据广东省纳入粮油流通统计的企业数量结构,国有粮食企业的粮食购入数量占比较非国有粮食企业呈下降趋势。

(三)市场化改制情况

广东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动稻谷生产销售的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完成。在收购端已形成财政补贴生产,订单+农户模式解决销路的整体布局;在市场端已形成东莞为区域粮油物流集散地的产销对接链条,服务珠三角以及粤东西北地区粮油加工企业的格局。但对比构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目标,收购端的短板仍旧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一是规模化程度不高。种植面积以及收购数量均未实现规模化,生产的稻谷基本被当地小型加工企业等主体收购,国有企业收购持续减少。二是政策性金融信贷支持不足。2021年广东分行共发放各类政府购销储贷款167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638万吨,占全省粮食消费量的12.16%。由于民营加工企业占收购主体比重较大,信贷资金支付收购款面临无支付凭证、无发票等问题,收购资金以企业自有资金为主,这也间接导致农发行支持本地收购成效反映不足。

二、调研地区稻谷生产形势及产业链情况

本次调研选取的四个地区,因其粮油产销形式各有不同,在各自所属分类上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中台山属于典型的产大于需地区,稻谷除自给自足外,能向珠三角及周边地区供给;增城和博罗属于典型产不足需地区,虽为省内产粮大县,但人口数量多,粮食非农业支柱,外调依赖程度高;东莞属于典型的销区,粮食微产,主要依靠物流资源,成为地区大型粮食加工集散地。现以三类典型地区为代表,管中窥豹,分析广东省粮食市场现状。

(一)三类区域生产形式及产业链情况

1.产大于需地区。(1)稻谷产量大,收购主体多。在调研的四个地区中,台山是属于省内少有的产大于需地区。粮食品种以“象牙”“金香”等优质谷为主,全市优质稻覆盖率达99.86%,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08%。据粮食部门统计,2022年台山市秋粮种植面积52.9万亩,预计秋粮总产量为19.6万吨。台山已基本实现规模化种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达20亩以上的大耕户和水稻种植合作社的种植面积约占80%。全市拥有粮食加工企业超过30家,年加工大米能力超过30万吨,现有江门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5家、江门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9家;江门市级以上家庭农场45家。加工企业粮源主要以本地优质稻谷为主,掺入外地调入稻谷形成一定配比。(2)产业链短,以粮食贸易为主。在生产环节,农业合作社向社内农户提供农资和农事服务获得粮食的优先采购权。在收购环节,储备企业、加工企业凭借与本地大耕户、农业合作社签订的水稻种植合作协议获得稻谷采购权;贸易企业受外地粮商和本地加工企业委托,凭借烘干设备优势,向农民收粮。在销售环节,储备企业将收购的稻谷转为储备粮,并和部分拥有自主品牌的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一样,将稻谷加工成成品米后向外销售;小型加工米厂对稻谷进行初加工后便进行外销;贸易企业则对湿谷烘干后向外销售。台山在粮食全产业链的打造方面尚未有一套完整清晰的思路,目前主要停留在粗加工和稻谷贸易上。除了少数稻谷在拥有自主品牌的本地大米加工厂加工销售以外,其余均以贸易的方式流向周边及珠三角地区。

2.产不足需地区。(1)稻谷产业重视不足,重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调研的四个地区中,增城和博罗属于产不足需地区。较台山不同,增城和博罗的农业产业支柱主要是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地方政府对粮食的重视程度不如农业支柱产品。其中增城稻谷播种面积13.16万亩,产量4.7万吨,占种植总产值不到1%;惠州稻谷播种面积约43.365万亩,产量约15.57万吨,约占蔬菜总产量的15%。与台山一家储备企业占据20%市场份额的情况不同,地方政府在稻谷行业的策略上,主要是做大做强民营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依托其与农户长期签订的稻谷种植合同以及大米经销网络,完成每年储备粮的轮换任务以及本地稻谷的购销。(2)行业规模不足,产业链不完善。受政策和规模影响,增城和惠州暂未形成规模化的稻谷产业链,粮食加工企业主要将本地收购稻谷加工后掺入外地调入大米,形成自有大米品牌进行对外销售。在粮食全产业链的发展上,还是聚焦前端的稻谷规模化种植。

3.主销区。(1)粮油企业众多,粮食流通量大。调研的四个地区中,东莞属于微产地区,却是珠三角重要粮食集散地,是中国粮油物流加工集聚区。目前东莞市共有粮油企业近2000家,规模以上企业约60家,每年平均收购、调入(含进口)粮食约1500多万吨,加工量约1350万吨,产值(销售收入)约700亿元。东莞粮食播种面积2.83万亩,粮食总产量0.95万吨。东莞受规模限制,生产主体较少,以粮油加工企业为主的收购主体较多,主要从省外购入玉米、小麦,从国外调入大豆、小麦。(2)处于粮食产业链中后端,粮油加工产品丰富。相较于台山在粮食全产业链中处于前端的生产环节,东莞凭借大型粮油加工企业资源,处于产业链的中后端。年加工大豆630万吨,年生产油脂205万吨、精制食用油177万吨、饲料263万吨、面粉101万吨。

(二)调研地区粮食流通情况

广东省作为全国第一大销区,粮食自给率不足25%。粮食交易流通成为养活1.26亿人口的基本保证。从调研地区看,东莞是珠三角粮油集散地,主要从省内采购稻谷、从省外和国外采购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各类粮食品种,部分粮食从东莞进入后分散流入到珠三角其他地区。台山致力于打造中高端市场消费的稻谷,全年产量约38万吨,其中流出外市24万吨,每年收购后加工外销达63%,主要流向广州、佛山、东莞等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没有流出外省。同时,本地粮商从外省购入粮食数量不多,仅有2.1万吨,占全市粮食总量百分之五。增城和博罗在粮食加工方面主要是大米加工,由于产不足需,粮源主要由本地自产、进口和国内产区调入。通过网上交易竞价平台从外地调入、线下企业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收购,近几年调入粮食以江西、湖南、韶关为主。从交易渠道看,为规范储备粮粮源,储备企业轮换主要通过华南粮食批发市场购入省内外稻谷;受配额不足和汇率风险影响,国外粮食调入主要是依托中粮、中储粮等公司购入,其他企业再从中粮和中储粮公司购买;省外调入粮主要依靠与省内加工企业长期合作的贸易企业,以及大型集团企业提供。

三、粮食流通过程中各方资金投入情况

三类区域发展目标的不同,决定各自的政策方向以及资金投入的领域也各不相同。

(一)产大于需地区

政策性资金占比不足3成。对产大于需的台山市而言,稻谷是其农业产业的支柱之一。从主要资金来源看,一是贷款,包括农发行贷款和商业银行贷款,台山农商行推出“商粮贷”、广发银行推出“助农贷”等;二是企业自有资金参与收购;三是代储代加工,一般为合作社和民营烘干机厂较多,农户把稻谷转让给企业,待企业稻谷出库后再用回笼资金进行结算。从资金占比来看,以2022年晚稻为例,晚稻产量预计为15.6万吨,以往年均价3600元/吨进行计算,收购资金约为5.6亿元。其中农发行提供信贷资金1.3亿元,占比23%;按照加工企业自有资金比例50%,贸易企业和粮食经纪人自有资金比例75%来计算,企业自有资金2.5亿元,占比45%;商业银行提供信贷资金1.8亿元,占比32%。

(二)产不足需地区

增城和博罗属于产不足需地区,从增城区政策来看,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奖励农业龙头企业的认定、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种植、科技项目研发等。(三)主销区企业类型决定资金来源。东莞作为珠三角粮食集散地,在区域内拥有多家央企、龙头企业、外资企业,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呈现不同的资金投入构成。1.国有企业主要依靠集团内部资金。由于东莞大型加工企业众多,本次调研选取两个央企集团子公司和一个市属集团公司共5家公司。从调研情况来看,5家国有大型企业的显著特点是日常经营资金需求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其中3家央企公司目前未使用银行借款,日常经营均为自有资金;1家央企公司近1年来偶有临时性短期借款,日常主要还是以向集团总部借款为主;1家市属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80%为自有资金,剩余20%为银行借款。2.外资企业结算需求较多。调研主要选取东莞市场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3家外资企业。据向麻涌镇经发局和企业了解,外资粮油企业在金融机构议价能力较强,主要是以票据业务、结算业务为主,日常资金需求主要是集团总部借款为主。3.民营企业依赖银行融资。通过走访、问卷调查了包括东莞市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和大米批发龙头企业在内的6家民营企业。整体情况呈现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较窄,缺少像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总部借款的融资优势,其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基本需要借助银行借款。(四)商业银行与农发行信贷支持粮食市场化的优劣势1.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服务小微企业能力较强。针对市场主体小而散的行业情况,以及“快购快消”的经营特点,商业银行研发的信贷产品在贷款审批上普遍有准入门槛低、贷款方式灵活等特点。如台山农商行对口碑好、经营正常的企业没有过多准入要求,只需提供营业执照、财务报表等一系列基础性资料;台山邮储银行推出“小企业快捷贷”,支持本地中小微涉农企业,额度不超过300万,采取信用方式,贷款利率不高于5.5%。在资金使用上普遍较为快捷、方便,向企业提供循环贷、快捷贷等信贷产品,贷款和续贷十分方便。企业在需要资金时提款使用,销售货款回笼后立即还贷,减少贷款计息时间,综合使用成本较低。对比广东分行贷款审批条件较严,合作的担保公司少且条件严苛,信贷产品多为不可循环使用,还贷后无法再次贷出,增加了频繁轮入轮出粮食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2.农发行信贷资金以服务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主。对比同业信贷产品服务小微企业的优势,农发行信贷产品围绕粮食全产业链核心企业设计,针对其运营资金量较大的特点,提供利率较低的信贷资金,支持企业日常经营运转,同时提供仓储设施贷款等中长期贷款,支持核心企业打造现代化仓储物流加工设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针对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以及信用能力,研究出如“经纪人贷”“定购贷”“订单贷”等产品,“以点带面”服务核心企业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资金需求。

四、政策性资金支持不足的原因

(一)订单+农户模式成为主流,市场化收购发挥主渠道作用

从调研的三个产粮大县看,订单+农户模式已成为稻谷生产模式的主流。增城和博罗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主要是利用生产基地,通过订单+农户的方式收购稻谷。台山的台山市国有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和其他主体大多也是采取类似订单+农户方式,发展自己的生产基地,稳定粮食来源。从收购情况来看,广东的储备企业为满足监管规范粮源的要求,除江门、湛江等产量大市以外,其余地区的储备企业均从华南粮食批发市场购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收购市场的主力军。其规模小、数量多、资金周转快、民营企业占比大且资质较弱的普遍共性,导致广东稻谷收购市场呈现小而散的特点。因为这些特点,广东分行在政策性金融支持收购方面,遇到的准入难、监管难、风险大、产品竞争力不强等困境难以解决。

(二)粮食全产业链研究不透彻,核心企业营销力度不足

面对收购主体资质弱,有效担保资产不足的问题,主要解决措施还是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进行信贷支持。而广东分行在核心企业的营销和全产业链应用上成效不足,主要原因一是粮食全产业链研究不充分,对总行订购贷、订单贷、经纪人贷等贷款模式研究不深入,未摸清本地区粮食全产业链情况,对粮食的流向,以及产业链末端企业掌握不足;二是未充分挖掘产业链末端为储备企业的流通链条,以储备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对粮食收购进行支持的模式还未推广;三是对省内大型粮油企业营销力度不强,成效不足。

(三)实质性风险把控能力不足,缺少差异化信贷政策

相比于商业银行根据收购企业口碑及日常经营状况来决定企业的支持与否不同,农发行制度对产业链前端以民营小微企业为主的收购主体和产业链后端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的审批标准差异不大,没有根据产业链各环节面临不同的实质性风险来制定不同的信贷支持策略,过度依赖第二还款来源的充足性,对市场行情和企业经营环境带来的风险因素评估占比较低,导致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信号察觉不及时,反应不迅速,处理不完善,对企业实质性风险把控能力不足。

(四)激励机制不完善,考核导向尚未明确从经营模式来看,稻谷收购主体主要通过快进快销方式经营获利,其资金需求呈现季节性和短期性特点,反映在经营数据上主要是贷款金额小、余额保持时间短,对年末的贷款余额贡献不大的特点,导致在各级行的考核作用上不明显,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影响各级行主动营销积极性。

五、粮食信贷支持相关建议

从广东粮油市场大环境来看,省外调入和国外进口粮油的主体规模相对较大、资金需求相对较多、资金使用与农发行营销产品适配程度较高、风险相对较低,因而应是广东分行信贷支持的重点。本地收购由于粮食收获数量少、收购主体多而小、风险大而收益少、收购主体自有资金参与多、农发行营销产品缺乏优势等多方面原因叠加,导致广东分行本地收购信贷支持较弱。因此从业务发展的角度看,外部调入宜做“量点”、本地收购宜做“亮点”。但是考虑到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肩负粮食收购主渠道作用的政治使命,在本地收购的支持作用仍不能弱化。根据三类地区不同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农发行在提高收购市场占有率上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信贷支持策略。总的来说,产大于需地区在做好风险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贴近市场加大收购支持力度;产不足需地区参与政府规划加大土地流转信贷支持,帮助地方形成规模化稻谷种植产业;主销区要把产销对接当作重点工作来抓,是本地收购工作的延伸,同时为做好产销对接,还需在现有粮食物流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服务好广东人民的“米袋子”。具体建议如下:

(一)服务广东“十四五”规划,保障粮食收购储备安全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并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主体。广东分行在保障广东粮食储备收购安全、服务粮食全产业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广东“十四五”规划,为各地方政府贯彻落实规划目标提供融智服务。以政府布局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政策性金融的融资融智支持,为地方粮食产业发展贡献农发行力量。一是根据广东省逐年提高的粮油进口量现状,加大对粮油进口企业的营销力度,以省级涉农企业下辖的粮油进口企业为目标,争取支持一批粮油进口企业。二是在典型产区“小试牛刀”,选择口碑好、盈利佳、经营稳健的优质种粮大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从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等各环节探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三是要充分挖掘储备企业作为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资源优势,从储备粮企业入手,摸清企业上下游合作模式,争取对储备粮全产业链进行支持。

(二)加大粮食交易平台营销力度,推动产销对接合作

要充分挖掘省内粮食交易平台资源,加大省内粮食交易平台的营销支持力度,同时提高跨省产销对接合作强度。一是积极营销对接省内几个重要的粮食交易平台如华南粮食中心批发市场等,结合企业需求以及广东分行服务特点,在结算业务、信贷业务等方面,为企业量身打造一整套服务方案。二是基于平台的线上交易规模开展如“订单贷”等创新业务,同时拓展营销平台交易企业线下供应链条,从线上、线下共同挖掘平台资源。三是通过总行下发的产销对接企业需求清单和产销对接上下游企业名单,加强与国内小麦和玉米主产区收购贸易企业合作,主动联系营销,发挥农发行粮食收购主渠道优势和销区粮食消费需求规模优势的作用。四是加强与主产区省级分行的沟通合作,探索产销对接模式下的制度创新,搭建跨省产销对接平台,构筑政策性金融支持粮食全产业链的大通道,形成系统内闭环“物资流”和“现金流”。

(三)积极支持土地流转,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行业的基础是规模,要推动广东稻谷种植规模化,促进地方政府提高对稻谷行业的重视程度。一是要积极推进水田垦造、农田垦造、土地复垦、补充耕地等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二是要引导政府和企业,通过加快土地流转的方式,解决各地区耕地碎片化问题,同时在整合了碎片化耕地后可通过机械化耕种手段降低种植成本,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

(四)支持综合农事服务体,加快稻谷种植向现代化商业服务转变

积极对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每年公布的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和各产粮大县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综合农事服务体。通过政策性资金支持综合农事行业发展,推动稻谷种植外包规模逐渐扩大,支持如天禾农资旗下的综合农事服务商,助力农资企业向农事服务行业探索发展。探索支持农业综合服务经营主体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提供集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用、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综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