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调研组: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思考

「摘要」农发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全力支持原20个深度贫困县脱贫后,继续向着乡村振兴的目标努力。本文以信贷支持乐业县乡村振兴发展为切入点,探索金融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有效举措,提出进一步完善有关帮扶机制的工作思路,为金融领域支持乡村振兴提供参照。

「关键词」乡村振兴 重点帮扶县 产业帮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后,农发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坚持以更有力举措、更强大力量助力国家重点帮扶县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进一步提升支持力度、深度、精度,广西分行调研小组选择乐业县为切入点开展实地调研,以点带面深入了解在支持国家重点帮扶县过程中常见困难问题和瓶颈制约,研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政策措施。

一、乐业县推进乡村振兴面临问题

乐业县地处黔桂两省三市(州)7县结合部,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20年末,乐业县成功脱贫摘帽,4071户61497名贫困人口脱贫退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特色产业发展打下初步基础,但是比较来看,还存在不小差距。以人均GDP为例,2021年全国人均GDP8.1万元,广西4.9万元,百色4.3万元,乐业仅1.9万元。经调查了解,乐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受限于自然条件,乐业县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产业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水平较低。如属于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的猕猴桃面积仅4.5万亩、芒果1.72万亩、油茶10.28万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低、产值低,2021年三产占比分别为30%、29%、41%,油茶不足40%,猕猴桃、芒果、生猪均没有深加工。农产品“三品一标”少、知名度低、市场占有率低,目前仅有乐业猕猴桃入选“广西好嘢”名录。仓储冷链保鲜承载能力不足,县域内猕猴桃冷藏容量仅为1.1万立方米,尚未建成大型的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经营主体起步晚,更多是走小商品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头部企业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农业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不够完善。(二)乡村振兴人才紧缺。乐业县交通欠发达、经济较落后,自主培养人才和吸纳能力有限,导致人才总量偏少、素质偏低,在教育、医疗、农技和经营管理方面紧缺尤为突出。以2021年数据为例,初中教师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占比仅为8.74%,与全区平均水平差9个百分点。县医院执业(助理)医师只有46人,副高以上职称医疗技术人员仅有17人。在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均属中下水平。(三)农村人居环境存在较大短板。主要是基础建设欠账较多,全县还有19户以下的58个屯尚未通水泥硬化路、307个屯内道路未硬化,亟需建设安防工程农村公路530公里。农村公共照明覆盖率不到50%。此外,乡村垃圾污水处理矛盾突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足、运行不佳,全县88个行政村(社区)的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仅为4.55%,生活垃圾处置率仅为65%。(四)“3+1”保障有待巩固提升。由于较多农村群众到县城务工,随迁子女需在县城读书,而城区学位较为紧张。全县仅有1所高中,只能满足本县40%的户籍初中毕业生就读。教学仪器设备已到使用年限,无法满足课堂教学正常运行。全县医疗资源设备匮乏。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标准低、规模小,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仅为85.75%,未达全区平均水平87.2%。部分村屯的木瓦房、砖瓦房、预制板房等抗震、抗灾能力较弱。

二、金融服务乐业县乡村振兴发展情况

(一)目前支持情况

2020-2022年,乐业县金融机构历年贷款余额36.19亿元、42.05亿元、47.84亿元,同比增长24.2%、16.18%、13.77%。广西分行支持乐业县历年贷款余额分别为6.26亿元、7.48亿元、9.63亿元,同比增长565.96%、19.49%、28.74%,增速均高于各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速。进入巩固衔接期以来,农发行连续两年出台全行一号文件,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整体部署,明确31条支持国家重点帮扶县的特殊举措。广西分行认真落实决策部署,制定支持国家重点帮扶县实施方案,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力度。百色市分行组建金融服务专班,对接乐业县党政重点关注项目的融资需求,重点支持乐业县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补齐发展短板,近三年累计向乐业县投放贷款8.25亿元。信贷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基础设施短板,累计向乐业县投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6.64亿元。一是重点扶持路网建设。累放3.12亿元支持乐业大道一期、二期项目建设,有效实现新旧城区贯通,减少绕行5.2km,受益人口达 10万人,其中脱贫人口4.5万人,占区域总受益人口的44%。二是支持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投放3189万元支持乐业县城北河道两侧道路及停车场建设,有效改善县城地区环境。

2.支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聚焦旅游等特色产业,累计向乐业县投放贷款3.07亿元。一是支持地方旅游资源开发。结合喀斯特熔岩地区的特色地貌,探索“景区带村”“企业+农户”等多种类型的模式开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累计发放贷款8895万元支持乐业县火卖清凉小镇旅游开发项目,带动乐业县产业向以文化、旅游、商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转型,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建设。累计投放3450万元支持乐业县乡村产业提升工程项目,通过支持盐乐友谊小镇项目、长寿泉旅游产品生产车间等5个配套工程建设,助力乐业县优化产业布局。

3.支持巩固提升“3+1”保障成果。一是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审批金额2.5亿元支持同乐镇初中、同乐镇中心小学迁建整体建设,覆盖8个乡镇适龄儿童,受益人口3000人,其中脱贫人口达1000人,有效缓解乐业县教育资源不足,巩固控辍保学和教育扶贫成果。二是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审批1.2亿元支持乐业医院建设,助力改善地方公共卫生环境。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地方投融资公司市场化转型较慢,合格融资主体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经济基础仍不稳固,地方投融资投融资主体数量偏少、实力偏弱,如乐业县现仅有3家县级投融资主体,存在资产总额少、资产负债率偏高、盈利水平较低、经营性现金流较少、公益性资产占比大等问题,担保能力较弱,代偿能力较低,较难达到银行融资条件。

2.放管服改革不到位,“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资本、资产变担保”等转换能力不强。矿产、森林、土地等大量沉睡资源急需盘活变为企业优质资产,闲置房产、农贸市场、地下管廊等经营性资产有待加快确权变为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资产,各类涉农资金有待合理合规地整合用于乡村振兴项目资本金来源。

3.地方投融资人才匮乏,项目策划能力普遍较弱。策划符合银行融资条件的项目,人才问题是根本。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长期以来承担政府性融资任务为主,精通金融经济、擅长资本运作的专业型人才较为匮乏,对经营性项目策划开发、现金流挖掘、运营管理的能力普遍较弱。

4.担保创新步伐慢,差异化政策落实不充分。农村产权确权、交易、流转、抵质押等创新推进较慢,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未在各县市全面铺开、林权确权进度慢影响抵质押效率。同时未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充分灵活运用农发行在国家重点帮扶县推行的“同比例落实担保并发放贷款”差异化政策,一定程度上浪费担保资源。

三、服务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路径探索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广西分行将从实际出发和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农发行智慧”,聚焦目标、突出重点、补齐短板,探索农发行支持国家重点帮扶县的生动路径。

(一)坚持打基础、固根本,重点支持完善基础设施。一是持续改善交通出行条件。聚焦农村公路“三项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二是大力支持水生态防护能力。重点支持水库建设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抽水蓄能项目。三是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支持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厂建设。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工程,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四是支持推进新型集镇建设。突出乡镇作为连接县城和服务农村的关键节点作用,支持打造产城融合先行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集镇建设试点和特色示范乡。五是巩固完善“两不愁三保障”。支持完善中小学布局,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发展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重点提升乡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助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二)打造新业态、大生态,突出支持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坚持“链式”思维,做好特色农业补链、延链、强链文章。一是加大粮油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推进政策性粮油收储、市场化收购、优质客户群体建设、农产品基地建设及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二是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支持打造集农产品加工园、农产品交易中心、农产品采集配送中心、特色农产品电商产业园于一体的“标准种养植、加工、品牌建设、产品销售”农产品供应链市场建设,帮助打通省内各地市和东部地区销售市场,形成农产品现代产销一体化流通体系。三是积极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突出广西农业“林、蔬、果、畜、糖”标签,通过土地流转、重要农产品、林业生态等系列贷款产品,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挖红色资源,加大对民俗特色旅游、红色旅游的信贷支持,将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变为地方发展、群众增收的重要资产。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和“两山理论”,支持发展生态经济。围绕“双碳”目标,探索支持低碳高效发展新模式,支持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康养旅游、绿色园区、绿色肥料、绿色资源、绿色产品、绿色机构“八大绿色”发展,重点支持国储林基地建设、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生态产业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五是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将联农带农机制建立嵌入项目策划环节,靠前谋划指导,灵活采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国有企业或头部企业+合作社或村级集体经济+农户”等方式,构建脱贫群众、村级集体经济与涉农经营主体的利益分配和联结模式,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发展各环节红利。

(三)积极聚资源、浚新流,筑巢引凤谋新发展。用好粤桂协作、万企兴万村、定点帮扶等平台优势,发挥农发行系统优势,增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吸引力。一是加强粤桂协作帮扶。发挥“粤桂协作资金+信贷资金”在资本金和信贷资金筹集上“1+1>2”的作用,支持打造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借助粤桂协作平台推动消费帮扶,通过博览会、线上线下推介等形式,牵线搭桥东部企业,助力农产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发挥系统优势推进劳务协作,协调东部客户和政府部门,做好岗位需求和就业需求对接。二是大力支持“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引导客户与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重点结对共建,大力支持“万企兴万村”优质企业。三是利用好中央和省市县定点帮扶单位资源力量,加强横向、纵向协作,重点支持定点帮扶单位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在重点帮扶县开展产业帮扶项目。四是发挥系统优势助力招商引资。充分依托全行机构和客户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行动,探索“东部企业+西部资源”“东部总部+西部基地”等合作模式,助力培育主导产业。五是积极引进支持优质企业。延伸央企、省属企业合作广度和深度,全面对接支持其在重点帮扶县投资的乡村振兴项目,积极引荐并支持其参与重点帮扶县乡村振兴项目开发建设。用好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关系,协助企业加快推进项目、资源、资金落地,促进政银企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承建-银行融资”共赢的良性合作循环。

(四)激励敢改革、善创新,破解发展拦路虎。主动求变,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为破瓶颈、补短板、解难题注入强大动能。一是推广用好盘活存量国有资产、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实体化转型等模式。梳理地方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加油站、会展中心、农贸市场、地下管廊、边境口岸等资产,砂石经营权、矿产品开采权、林权、市政特许经营权等资源,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资产注入、资源注入、股东注资等模式,整合分散运转的资产,增加地方平台公司“造血”能力,推进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二是立足资源禀赋,拓宽抵质押物来源。深挖生态保护补偿、碳排放统计核算、集体林权等制度红利,创新推广“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等绿色金融模式,探索将国家核准自愿减排量(CCER)等碳资产、节能环保项目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以及林地经营权等环境权益及其收益权作为合格抵质押物。三是因地制宜选择EOD、PPP、ABO、整区域开发等模式。

(五)持续学政策、用政策,找准前进风向标。用好用足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倾斜政策,找准财政、土地、金融等政策与农发行信贷产品政策的结合点,叠加用于设计项目和现金流。一是用好用足金融政策。叠加用好农发行稳经济大盘30条优惠政策、央企服务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差异化支持政策、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1条差异化支持政策等优惠政策,给予利率、担保、准入等方面等政策倾斜。用好自治区利企惠民“桂惠贷”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用好用足财政政策。争取将财政涉农整合资金、衔接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村农业部分等财政资金,合理合规地为项目资本金补充来源,加快项目信贷资金投放。三是用好用足土地政策。大力支持实施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加快后备资源形成占补指标。用足用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用地复垦指标交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政策。继续大力推广、复制“三优三保”模式和平果模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