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农发行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路径

「摘要」供应链金融通过自偿性贸易融资方式,为供应链各环节企业提供了新型贷款融资服务。农发行作为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利用供应链金融扩大业务范围,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本文介绍了农发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阶段情况,从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风险防控、信贷管理等方面研究农发行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路径。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农发行 模式创新 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它长期困扰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尤甚。为此,各方都在努力探讨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近些年来,供应链金融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供应链金融涉足领域越来越广,业务范围越来越大,其服务实体经济效果逐渐显现。

所谓供应链金融,一般认为是对小微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它是将资金链有效整合到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以核心客户或平台级企业为依托监控风险,以自偿性贸易融资方式,为供应链各环节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在运作过程中,既满足了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又降低了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同时还节约了业务发展成本,提升了机构的运营效率,业务范围也得到了一定的扩张,这使得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企业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更大程度激发了市场经济发展活力。

农发行作为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面对的客户大都是涉农中小企业,其特点决定着更需要利用供应链金融来扩大业务范围,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因此,创新发展好农业供应链金融更具现实意义。

一、农发行供应链金融的成绩与问题

201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家陆续下发了系列文件,鼓励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24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提出,鼓励持牌金融机构在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范围内开发基于供应链的金融产品,引导和支持资金流向实体企业,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2020年4月,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充分利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支持核心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融资。2022年4月,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要求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发展动产融资、供应链金融,提供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这意味着供应链金融将成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抓手,对银行深入整合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开拓供应链市场,创新金融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供应链金融精神,近年来农发行多措并举,积极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2021年3月以来,总行下发了《关于做好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形成了物资供应链信贷业务模式、资金供应链信贷业务模式和线上小微贷款业务模式等3类主要业务模式。同时,通过组织推介会等方式加强业务宣传推广,并先后上线了农发快贷系统、农发小微智贷系统和供应链线上融资系统,实现了保理业务功能的研发上线,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提供有效科技支撑。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农发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2022年,通过线下物资供应链业务模式累计向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发放贷款达743亿元;累放小微线上贷款319亿元,较年初净增45亿元,同比净增1.8倍。自开办小微线上信贷业务以来,累计支持小微企业5.25万户,累计投放贷款超过923亿元。但是,目前农发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模式和产品设计不完备、不能完全满足农业企业的各类融资需求等问题。

二、创新发展农发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路径

(一)深刻认识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农业和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服务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赋予的主要职责。这也决定着农发行的服务对象以农业中小企业为主,而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不动产资产少、信用缺失、资金链断裂风险大等问题。实践证明,供应链金融工具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要提高认识,认清发展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和路径,有助于更好发挥“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作用,更好支持农业产业链稳定和升级,助力解决涉农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贵问题。

(二)创新产品及业务模式。整合优化现有产品和模式。基于商业银行普遍运用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预付款融资模式和存货融资模式,对农发行现有模式进行整合优化,同时争取开办保理业务。为产业供应链企业提供“大规模定制”型供应链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将授信管理范畴从单一企业资源扩展到集群资源。在结算、存货、应收应付三个领域,提供包括票据、信用证、保理、贷款等产品的动态组合产品。整合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开拓跨境供应链金融模式。将传统线下为主的金融服务逐步打造成线上为主的新型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农发行和客户间关系模式,如产业行业链式、企业间链网式关系、银企直联等,利用金融新基建支撑技术功能,形成包括结算、融资、票据、投资、风控以及供应链融资、电商平台、产业交易金融平台等有机结合的数智化平台,让农发行随时随地监控资金流动、收益及债务变化等,并为企业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经营决策建议。为跨境贸易业务场景下的中资企业提供数字化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通过农发行供应链业务为企业提供跨境融资、跨境清算以及海外数字银行服务。实行区域战略及渠道分销,探索专业化的特色经营之路。各省级分行可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主攻方向,提高营销的运用效率和风控能力,拓宽垂直产业信息的获取渠道和提高产业的研究能力,并据此向客户提供市场资讯、财务咨询等增值服务,有助于实现农发行打造“粮食银行、水利银行、农地银行、绿色银行”品牌的战略目标。以点联线带面,抓大顾小。可以围绕省级以上核心集团客户或战略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链属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把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力延伸到其上下游。系统研发可视化产业地图和产业链图谱,挂图作战,主动营销,精准监测相关产业全球动态,预测预警相关风险。实施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赋能战略,将数字化作为农发行战略核心。研究组建数字金融部,下设金融科技子公司,承接全行的数字化转型工作,负责提升全行的金融科技创新能力、数据治理和分析能力,推动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实现信贷决策从传统的人际信任走向数字信任。打造聚合而非完全封闭的综合性数字化平台,实现产业端和金融端的数据实时共享,为供应链金融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支撑。积极与第三方助贷服务平台合作。第三方数字化服务平台或将成为产业互联网的超级入口和数字资产的核心拥有者。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标准化、可交易的金融产品,也提供了更加便捷、低成本的链接通道和批量获客渠道,增加了金融在农业领域的普惠性和场景性融资,应继续加强与其合作,也可以考虑投贷结合,深度参与。抓紧研发建设农发行农产品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农产品供需平衡,便利企业通过农发行服务平台实现线上交易和线上融资,构建自动化、智能化服务新局面。

(三)强化风险管理。从风险类别、业务流程、技术工具等方面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全面、全程、全新”的风险防控体系,从而准确识别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全面收集供应链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的信用信息,加强供应链企业间交易监控,对企业进行精准评级,设定授信限额,评估管控企业的信用风险。强化政策风险管理。及时关注国家政策和监管部门文件,确保供应链金融相关产品符合政策导向和监管部门规定,合规审慎开展业务创新。不断完善业务流程中的法律程序,制定严谨的合同条款,明确涉及各方权责义务,避免出现法律风险。强化市场风险管理。基于农业行业风险特性,加强供应链企业所在产业的研究,通过掌握产业发展动态、政策导向、未来前景等综合信息,制定农业产业信贷风险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符合国家政策的产业行业,防范价格大幅波动,管控由经济周期和行业产业周期带来的市场风险。加强全程业务管理。结合农业供应链金融自偿性和封闭性,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风险管理要求,严格按照业务实际提供信贷资金,保证专款专用,确保相关债权能够以未来产生的确定现金流作为直接还款来源。要加强以交易背景真实性为核心的内控流程管理。规范业务办理流程,将交易背景真实性管理嵌入供应链各个环节,管控各类风险,明确责任分工,细化风险点和风控要点,提升制度执行力。加强全新技术管理。加快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研发,将风险管理流程、风险控制要求嵌入系统,为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提供支撑。通过“金融科技+场景”,实现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交易标的“物的信用”与交易信息“数据信用”有机结合。要创新信用评级体系。基于企业自身资质、信用环境和融资风险等,结合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以真实交易为核心,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建立更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要创新业务流程风控技术。在业务办理中获取交易全套合同单据,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交叉验证;在贷后管理中运用移动感知视频、卫星定位等技术,对物流及库存商品实施远程监测,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实现信贷资金的穿透式管理,确保信息真实性。在风险管理中,应重点防控以下几类风险:核心企业风险。根据供应链整体状况,建立基于核心企业一揽子风险识别和防控机制。业务操作风险。要建立全流程线上资金监控模式,增强操作制度的严密性,强化操作制度的执行力。虚假交易风险。严格交易真实性审核,警惕虚构应收账款、存货及重复抵质押行为。金融科技应用风险。合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持续加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信息系统等的安全保障、运行监控与应急处置能力,切实防范信息安全。数字化风险。输出以发票、流水、工商、司法、舆情、网查等数据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经营分析策略,同时基于不同数据提供持续监控及风险预警功能,服务金融机构在贷前、贷中、贷后等不同场景里构建数字化风控策略。

(四)强化措施,推进落实。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及资源配置。探索平台化管理模式,将需要专门技能、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环节归并为专业平台,同时研究设立粮食、能源等产业事业组,以及清算中心、票据中心、货押中心、出账中心等,体现扁平化和专业化管理。同时,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资源配置:加强人力投入,组建高水平的专家研究团队,围绕农发行主要支持的产业领域,对其发展规律及产业链各节点财务特征进行深入研判,以整体风控取代局部风控;加强科技投入,通过科技手段为金融业赋能,实现多方数据融合,扩展金融业务服务场景,实现行业降本增效;加强资金投入,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做到全流程数字化,个别环节的单独数字化会造成无法和前后流程对接;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根据责任与工作量,明确绩效分成比例,对于出现风险的,做到精准问责、尽职免责,实现权责与收益相匹配。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强化顶层设计,深入研究信贷制度体系的流程再造,制定供应链金融业务专门制度办法,其中重点考虑核心企业和整个产业供应链质量、资金支付环节重点查验交易背景真实性及存货类资产价值评估、监管和处置等因素。做好各项制度之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内外部规章制度,推动供应链金融合规、高效、健康发展。强化办贷优化,建立适应供应链金融的审批授信机制,前台业务部门根据供应链金融上下游企业融资规模需求,合理测算和拟定核心客户授信方案,明确授信总额、风险敞口、具体用信种类、额度和条件。建立职责清晰、运行高效、控制有力的信贷流程管理体系,将供应链行业周期纳入信贷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业务流程与行业需求、环境变化保持一致,提高业务灵活性,优化信贷全流程管理。强化科技支撑,在把握实质风险的前提下,不断将流程优化工作向纵深推进,促进渠道交付网络化、客户管理精准化、产品研发灵活化、风控系统化、运营保障弹性化、决策支持数据化、综合管理自动化。加快金融科技布局,推动农发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加强全产业链营销。突出路径营销,充分发挥农发行在流通环节的主导地位,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支持涉农企业“产购储加销”经营,加强农产品全产业链生态圈金融服务,稳步扩大在农业生产、流通、科技及服务领域的信贷投放。突出方式营销,根据客户在生产、采购、储存、销售等环节的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用差异化的支持模式和产品提高客服水平和风控。突出策略营销,以“大小兼营、扶优稳劣、主导推动”思路,探索符合涉农产业链特点的制度和策略。注重“融资融智”结合,定期发布市场资讯和建议,引导企业合理把握市场走势,合规开展经营,控制风险。注重信贷产品组合,针对客户综合需求,适度打破业务边界,量身订制信贷组合产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支持力度。加强数据全“链”管理,采集以核心企业为主,向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全链条信息数据。提升数据处理和分析应用能力,建立信息整合和应用机制,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和决策提供依据。基于对供应链业务多维数据的掌控,不断优化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对信贷管理系统、小微智贷系统进行迭代升级,结合数据平台和数字化技术,建设全流程供应链业务管理系统,实现线上全流程业务和风险管理。构建内外部协同的供应链金融系统集群,行内与新核心系统、新一代信贷系统、数据服务平台等互通,深耕农业农村领域,强化信息互联,行外与央行征信系统、各省税局银税互动平台、第三方数据、核心企业系统等对接,探索建立统一、跨行业、标准化信息共享架构,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构建融合信贷、结算、产销对接等场景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加强非标准化信息分析,充分利用供应链、产业链中非格式化、非结构化、非数据化信息,突破传统单一基于标准数据的管控措施,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不断提升非标准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建立智能管控模型,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和创新。运用物联网技术,加强信息穿透闭环管理,实现业务从订单、采购、运输、仓储等全流程闭环管理,提升信用穿透能力,以此促进农发行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