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王小兵:以数字化驱动引领乡村振兴

「摘要」当前,数据正在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革命”正在农村这片广阔沃土引发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未来10至15年是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期,要着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着力提升数字治理能力,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支撑。

「关键词」数据 数字化 数字乡村 智慧农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并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十四五”信息化规划、数据“二十条”和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政策文件,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数字化转型。同时把农业农村信息化提到突出重要的位置,2019年专门制定《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数字乡村及智慧农业发展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利用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提供新动能。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数字化驱动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思想,在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三农”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一)数字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等重大论断。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没有信息化也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当前,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最为丰富,农民对数字技术的需求最为迫切,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潜力最为巨大。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数字化就是超常规“武器”。通过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农民相互渗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建设智慧农业,不断突破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促进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数字技术与生物育种加速融合,推动育种从常规育种向分子育种、设计育种转变,正在成为辅助育种、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让“以消定产”成为可能,还可以利用电商行为和数据,带动农业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组织化、引领品牌化,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通过遥感、红外热像等监测手段技术可以大幅增强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的监测预警能力,利用大数据分析,及时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预警,提升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二)数字化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服务基层作为信息化发展的着力点,面向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这片广阔的沃土,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数字化正逐渐成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借助互联网泛在化的特征,可以打破城乡之间的物理壁垒,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向农村地区延伸,优化配置城乡之间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资源要素,为农村地区实现“弯道超车”“变道超车”提供了可能。数字化可以促进农村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和了解社情民意,为城乡居民平等参与、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保障,有利于加快实现城乡之间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用大数据可以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可以提升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利用数字化可以加强农村资源、生态、环境的监测、保护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可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格局。

(三)数字化是释放农村改革红利的有效工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聚合作用,不断巩固和完善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释放农村改革红利。通过数字技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提供信息化平台,使每块地都“上图入库”,锁定承包权,真正让农民吃下“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的“定心丸”。运用互联网可以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方式和模式,促进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市场化规范化,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通过发展云农场等网络经营模式,探索“三权分置”新的有效实现形式,可以进一步放活经营权,打破时空壁垒,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二、准确把握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特征

(一)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

古典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作为三大要素,二战后,科技和产业变革,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技术成了生产要素。当今,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并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背景下,数据逐渐成为战略性资源和新的生产要素。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数据列为与土地、资本、技术、知识、管理等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并强调要健全生产要素按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数据、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成为世界先进国家纷纷抢占的制高点,成为我们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能不能抓住数字变革机遇、引领数字化加快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同时,我们还应自信地看到,数据的本质是“人”,数据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其价值也在于服务人类社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数字化和数据化是实现数据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数字化是将信息转换成数字(通常是二进制)格式的过程。数据化是一种技术趋势,将生活中的许多方面转换成数据,之后又将其转化成以新的价值形式实现的信息,也就是将物理对象、过程、环境进行数字化,并将数字空间的数据按照物理空间进行组织,简而言之,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映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并行不悖的信息化发展趋势,数字化是基础,网络化是载体,智能化是目标。智能装备武装的、智慧大脑指挥的无人或少人农场正在成为现实。数据化从财务、业务数据化发展到今天经济社会的全面数据化,农业农村部门、机构队伍也亟待数字化转型。只有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才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数字经济红利;只有加快推动农村数字化转型,才能让农民过上数字化的便捷生活。

(三)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党中央、国务院制发了一系列重大规划,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进入到数字乡村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城乡数字鸿沟加速弥合。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通信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截至2022年12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9%,与“十三五”初期相比,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近15个百分点;5G等新型基础设施正在由县域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覆盖。二是智慧农业建设快速起步。数字育种加快布局,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取得重要进展,智慧大田农场建设多点突破,畜禽养殖数字化与规模化、标准化同步推进;精准播种、变量施肥、智慧灌溉、精准饲喂、环境控制、植保无人机等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据监测,2021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5.4%。三是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初见成效。数据采集、共享、交换机制日益完善,政务数据整合共享及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目录治理试点和重要信息系统集中统一运维取得重要进展,公共数据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在设计育种、精准作业、农田建设管理、农业防灾减灾、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舆情监测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开始显现。四是农村电商持续保持乡村数字经济“领头羊”地位。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农村电商双向流通格局得到巩固提升,直播电商、社区电商等新型电商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不断完善,2021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14.8%。五是乡村治理和服务数字化加快普及。以数据驱动的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治理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2021年全国六类涉农政务服务事项综合在线办事率达68.2%;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和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监测预警水平持续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服务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共48.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6.0%,农民群众可以不出村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效的信息化办事服务。

三、聚焦重点推动数字化驱动引领乡村振兴

未来10至15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的关键期,也是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应数字化发展历史潮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数字乡村及智慧农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一)着力补齐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短板

逐步推动5G、千兆光纤网络向有条件有需求的乡村应用场景延伸,因地制宜采用窄带物联网、局域网、移动互联网等网络传输形式加快向田间、圈舍、鱼塘拓展应用。利用卫星遥感、航空监测和地面物联网设备,逐步实现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等全领域、全过程的动态监测。把直播间作为农村新基础设施纳入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大规模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购置补贴、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现有项目资金渠道中,加大对智能装备购置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投入力度,以此带动国产化,促进量产,降低使用成本。

(二)加快建设智慧农业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两个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构建数字化育种平台,创新完善“表型+基因型”智能育种技术体系;加强农机装备智能制造、农业物联网、传感器、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切实解决“卡脖子”问题。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种业等领域认定一批国家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支持建设一批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强力推动智慧农业从“盆景”走向“风景”。鼓励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重点工作支撑力度,突出抓好数字技术在生物育种、粮食生产、生猪养殖、油料产能提升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有力支撑种业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三)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数字化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探索推动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乡村治理模式,拓展应用场景,总结推广经验做法,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智慧化水平。探索构建乡村发展动态数据库,精准指导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数字化应用,利用小程序、App等数字化手段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建设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承包地、宅基地、农田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等信息系统,以数字化护航绿水青山,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四)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水平

加快发展民生保障信息化服务,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推动“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法律、金融、科技等向农村延伸,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12316”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有序推动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和为农服务App整合共享,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

(五)加强乡村人才队伍数字素养和技能建设

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要靠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人才队伍,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发展环境、人才评价激励等方面下功夫,整合现有人才政策、项目,做好人才的“引进来、培养好、沉下去、留得住”。推动教育部门在相关大学、职业院校创新设置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专业及课程。加强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的数字乡村及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建设。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群众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术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R].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等,2023.

[2]康春鹏.智慧农业建设的时代方位、突出亮点和问题建议[J].农村工作通讯,2022(02):23-25.

[3]唐珂.落实农业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 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J].中国网信,2023(0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