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创新引领破解种业“卡点”难题的建议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种子是关键。种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作为国家唯一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要在助力解决我国种子行业“卡点”问题方面勇于探索。本文分析了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种业的具体“卡点”,并运用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破解种业“卡点”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 种源 卡点 政策性金融

一、金融支持种业发展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意义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业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源头,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从农业生产率看,种子的贡献率达到60%。只有民族种业强大,才能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要想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我们自己手里,就必须把种业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一)支持种业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有力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种业发展,多次在不同场合作出重要部署和指示批示,从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到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再到2022年海南崖州湾考察调研时强调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为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金融和“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紧扣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牢牢把握服务“三农”职能定位,第一时间部署落实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交办的重点任务,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农发行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二)支持种业发展是增强种业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层逻辑

确保粮食安全,根本在于确保种业安全,提升种业竞争力。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在品种单产水平、核心技术原创性、商业化育种体系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要发展。通过对传统种业的科技化赋能,从育种技术、育种企业等方面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打破种质资源长期受国外制约的困境,支持种业跨越式发展,持续提升我国种业竞争力。

(三)支持种业发展是农业政策性金融履职尽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农发行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开展业务模式、服务模式创新,聚焦支持种业产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积极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功能作用,先后支持了一批在种业领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优势企业客户,打造了显著的银政合作优势、行业引领优势和客户群体优势,为进一步支持种业发展积累了良好基础。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是农发行的主责主业,支持种业发展是推进种业振兴、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对农发行而言既是履职要求,也是发展机遇,为农发行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新突破口和增长点,是擦亮“粮食银行”品牌的重要抓手。

二、我国种业的“卡点”究竟在哪里

中央在“十四五”开局阶段就多次强调,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在种业领域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那么我国种业的现状如何?究竟为何会被“卡脖子”?“卡点”又在哪?

(一)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

总的来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迈出了重要步伐。全国累计培育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品种均占改革开放以来一半以上;农业用种总体供应充足,甘肃、四川、海南等地152个制种大县保障了70%以上农作物用种,240余家核心育种场提供了75%的畜禽用种,为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提供关键支撑。

从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看,具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自给且有竞争力的种源。水稻和小麦育种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杂交水稻亩产可超1000公斤,继续保持国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还有油菜、花生和蛋鸡。二是种源可自给,但有缺口的品种。玉米自选种面积占90%,蔬菜自主选育品种87%。生猪引入世界主流品种“杜长大”后,本土化选育成效明显,核心育种群进口种源占比10%,但性能指标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奶牛90%是全球通用品种荷斯坦本土化选育的“黑白花”,良种母牛和选育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内自主繁育种肉牛公牛达到70%。三是基本全部来自进口的种源。白羽肉鸡祖代种鸡大部分来自国外。甜菜种子大部分来自德国和荷兰。耐储番茄、甜椒、胡萝卜、水果黄瓜等满足高端市场需求的蔬菜品种主要靠进口。

总体看,我国粮食种子能依靠自己解决,猪牛羊等畜禽核心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白羽肉鸡等种源虽主要靠进口,但种源保障不会“一卡就死”。

(二)国外种业发展的现状

国际大型种业公司规模不断扩大,集中度通过兼并重组不断提高,世界种业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种业企业向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迈进的步伐日益加快。

一是行业销售出现分化。全球排名前10位的种子行业销售额占到全球销售额的90%以上。领跑第一梯队的是占据TOP20企业60%份额的拜耳农业和科迪华农业,这两家集团在转基因作物和现代生物技术领域占有绝对优势;第二梯队为先正达、BASF、Limagran和Coversch,四家合计销量在TOP20中达到26%;剩下的14家企业,虽然市场份额不大,只占14%,但这些企业拥有丹农、百绿集团的牧草、草坪草种子业务,泷井的花卉种子业务等特色种子业务,是全球种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二是国际种业大集团并购重组步伐加快。国外种业发展经历了三波大并购潮。第一波浪潮出现在1997年至2000年;第二波浪潮出现在2004年至2008年,主要表现为农化集团进行混合兼并重组,对种业公司进行全面并购,特别是对具备生物技术、农化和跨国种业公司进行整合;第三波浪潮出现在2016年至2019年,主要表现为农业集团跨国超级并购,包括Bayer对孟山都的并购、ChinaChemical对先正达的并购、杜邦对陶氏的并购,这一系列高达2000亿美元的并购,催生了超级农化和种业巨头。TOP20中的其他特色化种业企业,除了上述几起大的并购外,也在不断扩大经营版图。

三是种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大多数的国际种业集团对研发的投入强度一般都在销售额的10%左右,有的甚至更高。种业市场超级航母拜耳(孟山都)已在全球建立研发网络基地,雇用科学家约1.6万人,在2022年花费28.76亿欧元用于研发,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达到11.43%。科迪华以种子、植保和数字农业三大方向为中心,拥有世界上品种最全的种质库,有专门研究农业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基因编辑技术,以及相关赋能技术的种子研发团队,在2022年研发费用达到12.16亿美元,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为6.99%。先正达是世界第一大植保公司和第三大种子公司,拥有全球先进种业生物育种技术。先正达生物科技研究中心专注于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早期生物技术研究,以及提高农作物产量、抗旱能力和抗病抗虫能力的天然性状领域的研究,拥有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研究设备和实力。巴斯夫(BASF)专注于为种植者提供平衡农业产出、环保与社会需求的综合解决方案。2019年,巴斯夫农业解决方案业务部门的研发经费为8.79亿欧元,在该部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约为11%。利马格兰为世界第二大蔬菜种子供应商,为蔬菜种子研发之王,在世界各地设立了120个研发站,研发人员占到20%以上,在2020年把16.7%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投入。

(三)我国种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

我国种业发展还存在着不适应能力和不足之处,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

一是从自主选择的品种层次来看,差距比较明显。品种的差距会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质量、速度和效益。大豆、玉米的亩产水平还比较低,仅有美国的60%。生猪繁殖效率、饲料转化率和奶牛年产奶量均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二是部分专业优良品种缺乏。比如,小麦种子虽然能自给,但每年仍需进口1%小麦种子用于强筋和弱筋小麦的种植需要,而强筋和弱筋小麦主要用于制作面包和饼干。三是种子企业发展的短板。国内种子企业在发展规模、科研投入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在经营规模上,作物种业前十强国内市场份额仅15.8%,隆平高科市场占有率不到5%,平均我国种子企业的科研投入率1.5%,而大型跨国种业公司科研投入率达到12% -15%。在创新能力上,国内80%的育种资源和人才还集中在科研院所,国家农作物种业企业的研发投入还不到德国拜耳的一半。在发展布局上,主要集中在国内,同质化低水平重复,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每年种子出口贸易占全球4%。四是种业市场行业管理方面不规范。种子行业放开比较晚,2000年《种子法》颁布以及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种子行业逐步放开,由原来的农业部门事业单位种子站独家经营,到实行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品种市场化。行业监管由于历史延续主要由各地的种子管理站承担,种子站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再加上人员有限,监管常常缺位。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地政府对种子行业的重视,种子质量水平快速提升,种子质量“低劣”问题基本解决,但是“侵权套牌”现象仍较突出。种子知识产权的保护逐步成为监管的难点和关键。

(四)我国种业发展的“卡点”问题

通过对种业现状及短板弱项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谓的“卡”,并不是“卡”在没有种子可以种,出现断供断链问题。真正是“卡”在品种水平及创新上,即需要挖掘一些品种的性状基因,比如提高产量、抗虫、抗除草剂的基因,但没有办法找到这些基础的材料,就无法按照农业生产需要去设计出想要的种子。具体体现在,资源利用不充分、同质化严重造成的种质资源“卡脖子”;原始创新不足、技术运用表面化造成的育种技术“卡脖子”;恶性竞争、套牌侵权等阻碍市场发展的市场秩序“卡脖子”。

一是种质资源“卡脖子”。多样的种质资源蕴藏着各种潜在的可利用基因,是种业发展的根源。我国保存有52万余份种质资源,数量丰富,但满足种业研发仍存在一定困难。我国种质资源库中原产于国外的蔬菜品种种质资源仅为6.4%,玉米为25.5%,还有很多尚未采集到的抗病、抗逆和优质育种材料。另外,不少种质资源仅仅是采集而没有进行深入鉴别。在中国进行深度鉴定评估的种质资源量不到10%。评价、识别和利用种质资源的不足,成了创新种质的“卡点”。比如,玉米育种团队99%的力量都在进行品种选育,很少有人真正从种质资源的基础层面挖掘出新的种质。重改良轻育种,本土品种竞争不过进口品种,导致部分地方特有种资源数量锐减,有的甚至面临消失风险。据统计,我国地方粮食作物品种消失达到72%。

二是育种技术“卡脖子”。我们与国外在作物单产上的差异,无论是产量还是价格,都处于不利的局面。2020年我国玉米单产为421千克每亩,美国玉米单产为735千克每亩。高产种子如果不能靠自己长期培育,投入少产出多就难以实现,对进口种子的依赖程度就会加剧。目前看,跨国种业进入育种“4.0时代”,我国仍处于以杂交育种为主的“2.0时代”,基础研究原创不足、前沿技术创新短板仍显突出,是造成这一差距的重要因素。

三是市场秩序“卡脖子”。保护与创新两者不可分离,必须保护创新者的权益,才能推动种业创新。没有保护的市场只会出现恶性竞争,大家都不愿意创新突破,大量存在的只是套牌、模仿、侵权,严重阻碍了市场的良性循环。我国现有规则标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亟需进一步从政策制度层面破解维权难题。

三、农发行支持种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农发行围绕种业振兴这一重点领域,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种业振兴金融服务成效明显。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是外部因素。种业是一个高投入产业,环节多,回收期长,财政难以支持。种业企业总体资金实力偏弱,上市企业在2022年的营业收入均值为5.7亿元,净利润均值仅为2132万元,整体规模较小。种子企业较多依靠种子研发的知识产权抵押融资,而知识产权抵押融资法律法规不完善,造成种业企业融资不畅。种子企业大都是轻资产运营,缺乏较为稳定有效的抵押物。企业发债或上市等直接融资也不顺畅,主要是行业特征、财务利润等众多市场指标偏弱。因此种子企业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存在较多困难,这对于农发行来说提高了金融服务的难度。

二是内部因素。农发行未设立单独营销产品用于种子行业,缺乏针对性信贷产品。融资需求的精准度不够,如产品期限和企业育种研发的精准匹配、季节性收购等。品种研发周期长,一般需要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时间。如果种业企业在较短的3-4个月内有资金需求,而此时农发行贷款产品由于期限问题无法匹配企业需求。

四、农发行助力破解种业“卡点”问题的建议

破解种子“卡点”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整个种业全链条各个环节,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遵循种业创新发展规律,破卡点、补短板、强优势,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三保”要求,有针对性采取以下举措。

(一)加大对重点种业发展区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通过差异化综合化金融服务,始终聚焦种业领域投资,积极发挥种业领域“国家队”的作用。一是聚焦中央印发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以农作物育种为核心,逐步向畜禽、水产等种业领域拓展,全力服务国家大食物观建设。二是国家种子生产基地。主要包括三大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包括海南、四川和甘肃。三是国家级种子生产大县(市)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市、区)。包括内蒙古贝尔市(马铃薯、大豆)等良种繁育基地在内的14个基地市(农垦)、100个基地县(农场)。四是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聚焦国家部委、地方政府重点规划支持项目。比如,2019年农业与农村部和财政部规划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

(二)加强对种业企业融资融智的服务能力

打好种企扶优“组合拳”,运用多种手段,为不同规模、类别、区域等种业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一是“航母”龙头种企。支持企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雄厚优势。通过并购贷款、基金运作等多种方式提供支持,增强种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产业整合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专精特新”的特色优势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在特定区域、行业类别中的独特优势,重点支持其做大做强,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差异化发展能力。三是专业化平台培育企业。运用各种市场化的工具手段,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全力服务于增强专业化技术或服务能力的现代新型产业培育企业。

(三)加快融资模式创新

一是加强供应链金融模式应用。强化对种子研发、销售等全环节的资金支持,充分挖掘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需求。二是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业务,推进推动牌照类业务,着力解决“三农”领域金融服务产品单一、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三是积极探索科技支撑模式。借助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科技,有效对接科技和资金,建立种业金融生态圈,通过大数据为企业画像,打造信息咨询、融资需求、科技应用等综合化金融服务平台,提高客户粘性和办贷效率。四是加快抵质押担保模式创新。可采用组合担保方式,如固定资产抵押、设备抵押、仓单质押、公司担保等。探索知识产权抵质押模式研究和应用,如专利权、品种权等,在合理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抵质押。

(四)助力完善种业市场配套政策制度

一是助力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助推政府加快推进资源普查和抢救性采集工作,促进资源登记和交流共享,强化精准识别评估,创新开发利用机制,加快构建多层次采集保护、多途径识别评估、多元开发利用的新格局,促进资源普查和抢救性采集工作。二是助力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打赢种业翻身仗,必须紧紧牵住完善科研体系这个“牛鼻子”。助推加快实施“卡脖子”核心种源的技术攻关,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三是助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当前,我国种业正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按照跨国种业公司的标准扶持培育大而强的领军企业,也要支持发展专而精的特色企业。同时,培育一批专业化的技术支撑或服务于种业产业链、创新链条和供应链关键环节的平台型企业。

 

参考文献

[1]陈雷.创新育种与种业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J].乡镇论坛,2022(21):2.

[2]杜志雄,韩磊.供给侧生产端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0(4):13.

[3]韩琳.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3(3):4.

[4]江覃德.世界种业发展趋势与我国种业发展对策(上)[J].种子科技,2005,23(3):4.

[5]蒋和平,蒋黎,王有年等.国家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种业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4):13.

[6]蒋和平,孙炜琳.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4,23(2):6.

[7]李登海.做大做强民族种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8(11):1.

[8]李廷荣,龚菊声,杨婷婷等.多方面促进现代种业发展[J].云南农业,2023(3):3.

[9]李新海,路明,郑军等.作物种业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2,24(12):7.

[10]罗明,张国良,薛茂军等.国际种业发展的启示[J].广西农业科学,2006.

[11]王术坤,韩磊.中国种业发展形势与国际比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43(5):9.

[12]王卫中.产业整合与我国种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5.

[13]夏青.种业与粮食安全[J].农经,2019(5):8.

[14]熊芙蓉.跨国公司对我国玉米种业安全的影响研究[J].学术论坛,2013,36(3):4.

[15]徐宣国,尹春凤.种业振兴背景下粮食安全与种业创新协调发展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3,22(1):10.

[16]余志刚,宫思羽.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瓶颈及其破解[J].中州学刊,2023(2):9.

[17]虞洪.双重结构转型对全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20(4):7.

[18]张亨明,尹小贝.我国种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之道[J].改革,2022(12):11

[19]张钧,郭娇,申汉等.谈中国式种业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实现路径[J].中国种业,2023(1):3.

[20]周莉.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国内种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种子科技,202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