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关于新形势下做好粮油信贷工作的思考

「摘要」粮食为国之根本,是治国理政头等大事。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粮食安全提出明确要求。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社会环境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粮油市场形势的基础上,梳理了农发行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支持成效,并以黑龙江等重点省份为例,全面剖析了粮油信贷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压力与挑战,结合实际提出新形势下农业政策性银行做好粮油信贷工作,稳固“粮食银行”品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发行 粮油信贷工作 “粮食银行”品牌

2023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指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3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文章。文章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同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为我们科学研判外部形势,积极主动做好粮油信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国内外粮油市场形势和国家粮食安全状况

我国始终坚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确保稳产保供,经受住了外部形势急剧变化的重大挑战。

(一)国际粮食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2021年7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发基金等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指出,2020年全世界有7.2亿至8.11亿人口面临饥饿,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61亿人。2020年还有近23.7亿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在短短一年内就增加了3.2亿人,已经有超过23个地区处于极端粮食危机之中,粮食需求进一步加大。部分地区粮食短缺主要是因为疫情发生以来,多个国家为确保国内供应,限制甚至停止粮食出口,全球粮食供应链受到冲击,让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陷入被动。2022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受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粮食贸易和市场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而俄、乌两国均为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双方的持续冲突给全球粮食供应带来了重大冲击,两国粮食贸易受阻、粮食生产成本上涨与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不断推动国际粮食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剧国际粮食市场紧张态势。

(二)我国粮食安全总体态势良好。党的二十大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2年,我国克服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以及华南、东北雨涝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国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增长0.5%,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秋粮产量10220亿斤,比上年增加42亿斤,增长0.41%。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2万亩,增长0.6%,连续两年实现增长;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0.2公斤,下降0.1%。黑龙江省作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024.8万亩,占全国的12.4%,同比增加197.9万亩;粮食总产量1552.6亿斤(历史第二高),占全国的11.3%,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政府工作报告把“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作为2023年度发展四大预期目标之一。

(三)粮食安全保障措施持续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保障农产品供应始终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尤其是粮油产品,更是每个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近年来,党中央明确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落实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强化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要藏粮于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落实奖励政策,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强化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此外,高度重视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现象,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国内粮食市场保持平稳。从近期秋粮收购价格看,进入收购旺季以来,稻谷以稳为主;玉米价格虽有波动,但总体符合预期。扩种背景下2023年国产大豆产量同比大幅增加,价格高开后逐渐走低,但国家收储政策对价格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2022年我国进口粮食1.47亿吨,其中第四季度超过4300万吨,有相当一部分将增加2023年的市场供应。近日,经美国农业部证实,中国连续4个交易日累计买入211.1万吨美国玉米,均为2022/23市场年度交货。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粮食库存达到年消费的40%,高于国际通行标准(17%-18%),保供稳价的物质基础扎实。

二、农发行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成效明显

农发行作为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及时足额保障收购资金供应,确保不出现农民“打白条”和“卖粮难”是农发行的核心职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粮棉油贷款规模稳中有进。截至2022年末,全行粮棉油贷款余额17518亿元,比年初增加379亿元。贷款余额位居前五位的省分行是黑龙江、河南、吉林、安徽、江苏,其中黑龙江占比近25%。2022年累计发放粮棉油贷款7483亿元,同比多发放354亿元,增幅5%,粮棉油贷款投放额创六年来新高。剔除政策性去库存因素影响,共发放粮棉油贷款6247.4亿元,位居前五位的省分行是黑龙江、新疆、江苏、吉林、安徽。

(二)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表现突出。2022年全年累计投放粮棉油收购贷款3704亿元,同比多放490亿元。1-11月,农发行支持企业收购粮食占全社会收购量比例超过50%。2022年发放粮油市场化收购贷款1718亿元,占粮油贷款发放总量的46%;支持企业收购市场性粮油占粮油收购总量的70%。全年累计向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发放贷款743亿元;支持信用保证基金模式企业640户,发放贷款393亿元,成为农发行多元市场主体的重要抓手。从黑龙江省情况看,2022年黑龙江分行累计发放粮油贷款771亿元,同比多放22亿元,支持企业收购量占全社会收购量的比例达到50.7%,有效发挥了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

(三)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粮棉油信贷业务大体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从农发行支持情况看,2022年末18个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省级分行累放粮棉油贷款2029亿元,同比减少41亿元,降幅1.98%,略低于粮棉油条线贷款累放平均增幅6.95个百分点。其中,重庆、上海、广西、天津等分行粮棉油贷款累放额增幅较大。

三、粮油信贷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随着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和粮食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粮油信贷高质量发展面临一定挑战和困难。从贷款余额和贷款投放量情况看,粮食主产省是农发行履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职责的重点,以黑龙江为例,2022年末粮棉油贷款余额占到全系统的近1/4、累放额占全系统的近1/6,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随着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粮食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粮油信贷高质量发展面临现实挑战。(一)政策调整对稳定粮油贷款规模影响较大。一是临储政策退出。2008年国家在东北三省一区实施玉米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推动黑龙江分行贷款规模从2007年的700亿元,迅速增长到2018年2月接近5300亿元的历史峰值,其中粮油贷款超过5000亿元,贡献了同期贷款增量的95%。玉米临储在2015年投放最多,达到965亿元;大豆在2008年投放高达213亿元。随着临储政策的退出,黑龙江分行贷款年度投放量从最多时的超过1500亿元,迅速降至最低时的不足550亿元,下降近1000亿元。二是稻谷市场价格下调。粳稻最低价在2014-2016年达到1.55元/斤的历史高点,2017年下调0.05-1.5元/斤,2018年再次下调0.2元/斤,1.3元/斤的价格持续4年后,2022年仅上调0.01元/斤。预计减少收购资金使用量近60亿元。且托市价格下降有利于市场流通比例提高,进一步压低政策性收购量。三是政策性去库存持续推进。2016年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来,黑龙江分行玉米临储贷款到2020年末基本出清,四年时间减少超过2000亿元。目前,稻谷去库存正在有序推进,粮油贷款规模仍会继续减少。(二)市场化贷款风险防控不容懈怠。与支持政策性收购为主不同,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农发行的信贷政策独立性增强,以“保收购、不保企业”为原则,通过“优选客户”引入竞争机制,扶持多渠道收购,推进粮改进程,但市场风险也逐步显现。一是业务风险易发特点明显。2021粮食年度,黑龙江分行市场化客户数量达到181户,比2016年增加104户,其中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计占到了90%。由于多数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制不到位、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资本积累不足、风险承受能力不强,而非国有性质企业道德风险防控难度更大,潜在风险总体偏高。从发展历史看,粮油市场化贷款是不良贷款相对集中领域,目前以市场化业务为主的发展格局需要高度关注市场风险。二是粮食市场阶段性供需错位频现。近年来,国内粮食供给总量较为充足,但品种间以及品质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受俄乌战争等国际间黑天鹅事件影响,加之小麦、稻谷、玉米三者比价关系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粮食供需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加剧价格波动。此外,我国玉米饲用直接掺混的占比就接近70%,但受生猪价格低位运行,猪周期短期变化趋势难以预测,导致玉米需求不振;加之稻谷饲用替代已形成一定规模,玉米在需求与供给两端承压,传导至库存原粮市场整体表现相对低迷。三是粮食市场价格风险显著增强。2020-2022年,大连商品交易所统计的玉米、大豆期货成交均价连续三年保持增长态势,带动现货价格大幅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已传导至终端种植环节导致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如2022年大豆生产成本就基本达到2.6元/斤。同时,粮食市场化程度持续提高,进一步推动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同频共振,总体呈现重心持续上移现象。特别是2022年秋粮上市以来,玉米价格高开高走,部分前期建仓较晚的贸易商价格接近在2700元/吨,如果考虑利息和保管费用支出等因素,目前已出现潜亏,后市价格走势不确定性较大,防控市场风险成为农发行开展市场化业务必须长期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三)全产业链延伸服务不够。长期以来,农发行市场化业务主要支持贸易流通环节,生产环节和加工环节覆盖程度不高。从实际情况看,直接服务于粮食生产主体,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产品和模式缺乏,生产环节基本空白。以黑龙江分行为例,从产后加工环节看,2022年加工企业户数40户,投放贷款76.7亿元,分别占20.7%和19.9%,且以合作多年的稻谷加工企业为主,玉米、大豆企业占比较少,在落实“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方面还需加强。另一方面,由于在基础统计上存在薄弱,没有建立起与服务粮食产业链和打造“粮食银行”品牌相匹配的全口径统计体系,致使战略导向不明显、成效反映不突出。(四)外部环境不断演化调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三农”投资价值日益显现,各家金融机构加速业务布局,优质客户成为重点营销目标,在办贷效率、资金成本、服务体验等方面对农发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关注最为集中。同时,金融创新加速演进,服务方式、服务场景更趋多元。如,2018年黑龙江省建设银行与农业农村厅、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依托土地确权等农业大数据资源,以手机APP形式为全省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通过“地押云贷”“农信云贷”和“垦区快贷”等方式,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信贷服务。在科技创新方面,农发行主动顺应外部形势变化,积极探索数字赋能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小微智贷”平台推出了“北大荒场景”种植贷。截至2023年4月,仅辖内的黑河市分行就向家庭农场等主体投放小微智贷突破3亿元,托管土地面积12万亩。但与金融同业相比,在数字科技赋能方面仍需加大发展力度。

四、做好粮油收购信贷工作相关建议

2019年,钱文挥董事长对做好粮油信贷业务提出“三个决不能”和“三个任何时候”工作要求。分别是:决不能因为现在全行业务范围广了而降低了对粮棉油信贷的重视;决不能因为粮棉油信贷的综合贡献度相对其他信贷业务较低而削弱了粮棉油信贷的发展;决不能因为过去一段时间集中爆发的贷款风险而否定了粮棉油信贷取得的成绩。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粮棉油信贷业务是立行之根、兴行之基的定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发展粮棉油信贷业务的信心;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做好粮棉油信贷业务的态度。2022年总行召开秋粮收购信贷工作会议,湛东升行长再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稳大盘首先要稳粮食。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是农发行信贷支农的首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半点松懈。要深入贯彻落实总行党委工作部署,按照“保收储、增供给、当主导、防风险”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发挥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牢固树立农发行“粮食银行”的品牌形象。

(一)全力以赴做好政策性粮油收储业务。政策性粮油收储是农发行必须坚守的阵地,尽管近年来国家政策有所调整,但做好政策性收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一是全力保障中央储备轮换资金需要。优化政策性业务信贷服务,及时足额供应收购资金,配合落实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二是积极支持地方粮油储备调控能力提高。按照以省级储备为主的要求,积极支持省、市级储备粮油增储、轮换,对于符合贷款条件、明确政府粮权,并落实利息、费用补贴的,及时足额发放贷款。对地方储备粮先购后销的轮换资金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发放地方储备粮轮换贷款予以支持。三是认真落实最低收购价等粮食调控政策。主动加强与当地中储粮、粮食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配合做好收储库点认定工作,确保政策启动后能够快速跟进。特别是要提前发放收购铺底资金,做到“钱等粮”,让种粮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实惠。四是扩大政策性业务支持范围。主动对接参与稻谷定向销售的央企,支持企业参与稻谷定向竞拍,做好粮食去库存的“下半篇文章”。

(二)积极开展全链条、立体化、多维度市场化业务。我国粮食市场具有极为明显的地域特色,推进市场化业务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在粮食主产区,要围绕主粮收储、优质优价产销对接和市场认可品牌等重点开展业务,而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重点做好市场供给、粮食物流、精深加工和产销衔接。要深入市场,瞄准有信誉的客户,把那些积极还贷、专款专用、真实“双结零”、配合农发行监管的优质市场性收购客户纳入支持范围。在此基础上,侧重支持效益好、信用好、配合监管的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国家、地方粮油调控骨干企业掌控粮源、调控市场,推动市场化收购占比逐步提升。要密切关注当地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积极对接企业“退城进郊”项目,巩固“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粮油市场化业务客户布局。

(三)立足双循环格局服务开展国际合作。在立足国内大循环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一是支持我国粮食进口贸易格局优化。围绕提高非国有贸易进口配额的比重,支持民营性质粮食企业发展,加大高端粮食产品进口支持力度,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粮食的需求。二是支持进口渠道转型。我国进口渠道以传统欧美国家为主,但考虑“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进口渠道需要逐步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要以重点客户为依托,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多元粮食供应渠道,形成稳定的供应格局。特别是要突出做好与具有地缘优势与政治互信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加大与中粮等重点企业的合作,为培育打造国际性大粮商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国内粮食企业“走出去”。加大在仓储、港口、船运等战略性、关键性物流通道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时在消化粮食产能、推进粮食精深加工等方面寻找合作机会、合作平台和合作领域,推动粮食加工产业“走出去”。

(四)强化科技赋能,利用好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工具,推动粮棉油信贷转型发展。树牢“大市场、大粮食、大流通、大产业”的粮油信贷业务新理念,探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强化资金、交易、物流等数据共享,突出“建链、补链、强链”,建立粮食产业信用生态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延长产业链。积极向保障粮食安全的前端和后端延伸,择优支持购销企业向生产领域拓展,提高支持覆盖面。围绕优质粮食工程,支持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从事绿色、健康食品生产、加工、制造,对一些消费者认可度高的地方特色、区域美食,要开展市场调研,优中选优确定支持对象。二是做优供应链。选择主营业务突出、行业排名靠前、抗风险能力强的客户作为核心企业,沿着核心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销售、资金结算等渠道,寻找粮油信贷和符合农发行支持范围的潜在目标客户,为各类主体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加强与粮食交易平台的合作,大力支持参与粮食竞拍。深挖集团成员企业客户资源,积极支持优势龙头企业开展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订单合作。支持“北粮南运”,支持南方饲料企业和销区储备补库企业到东北地区设点收购,支持高标准粮仓、现代粮食物流骨干网络和重要粮食物流枢纽节点建设。三是提升价值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如黑龙江分行支持的佳木斯富锦汇锦饲料,实现了从土地流转、原粮生产、饲料加工、家禽养殖、果蔬种植,最后到超市专柜和自有商超配送的三次产业融合。这一全新的模式,既从源头上保证了下游产业的原料安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品品牌和更加完整的价值链,也推动了农业由单一种植向种、养、加、销的全产业链发展。

(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产业、行业研究,提高市场把握能力,做好一体化营销。一是明确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区分所属行业、客户类型、担保方式等,分别设置红、黄、绿灯标准,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选好、选准、选优市场化贷款支持对象,重点支持央企、跨省和省属粮食产业集团、涉粮上市公司,以及大型深加工企业等骨干主体入市收购,守好准入关,培育打造优质客户群。特别是要加强行业分析,前瞻性把握淀粉、酒精、氨基酸等主要深加工产业的行业现状、发展规律和生命周期,强化业务指导,帮助基层行提早研判和决策,有效防控风险。二是加大客户结构调整力度。对区域内粮油客户进行分类排队、合理布局,从保收购、调结构的大局出发,结合当地粮食产量、客户实际确定战略性客户布局定点方案。全面摸底排查现有客户风险状况,加强对客户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库存物资保障、融资和担保、押品和保证人、重大风险信号等情况的监测和排查,用好征信、税务、法院信息等,全面评估客户的资信、发展前景,对客户进行动态调整,引导信贷资源向优质客户集中。对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好客户继续给予续贷支持,对不配合管理,以及在报表、数据、合同等方面存在虚假信息的风险客户、劣质客户坚决执行退出机制。三是加大客户一体化营销。综合运用资产负债一体营销、前中后台协同营销等方式,广泛对接央企、省企和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等各类粮食经营和生产主体,坚持“一盘棋”思想,增强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统一行动、统一步调,因企制宜为客户制定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增强客户认可度,不断充实客户库,以丰富的客户储备支撑粮油信贷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