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的发展和展望

「摘要」气候智慧型农业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金融支持的导向将促使农业部门建立系统化的解决方案。金融机构利用气候信息和智能技术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农业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的融资渠道、金融产品和服务,既可以降低风险,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还可以提高金融便捷程度。中国在气象指数保险、基础设施融资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但还存在一些认识偏差等问题,需要完善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理论体系,加强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试点试验,建立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多方合作,强化金融统计制度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气候智慧型农业 信贷 农业保险 

“气候智慧型农业Climate-Smart Agriculture,CSA)”201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概念,是在融合“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低碳农业”等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并实现了创新,强调运用智慧技术等手段来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带来的挑战,实现农作物产量更高、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更强、农业碳排放量更低等涵盖经济、环境等多重发展目标。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在应对气候变化,防范和消除农业风险方面理当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023年7月重申,全球金融体系需要进行路线调整,以支持加快气候行动。

 一、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的重要作用

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就是金融机构利用气候信息和智能技术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农业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的融资渠道、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型模式,既可以帮助生产者降低风险,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还可以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农业产出的五分之一受阻于全球气候变暖。英国智库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的《气候变化风险诊断2021》报告预测,由于气温上升和干旱加剧,使得粮食供给难以满足人口需求。2023年夏天中国中部发生的“烂场雨”就是典型的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导致夏粮减产12.5亿公斤,减产了0.9%,这是中国政府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后得到的最优解。

金融在支持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方面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一是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数字技术可以提供多种相关数据,针对不同的环境定制全面的生产管理模型,为实现生产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精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可以更好地评估农业风险,制定更准确的金融保险产品和服务。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利用数据和智能技术,分析气象数据,预测农产品产量,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提前采取生产管理措施,应对天气灾害和病虫害等问题,可以及时降低生产风险,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以降雨、大风等气候因素为理赔触发条件,当降雨量或风力达到约定阈值时,农户便能及时获得赔偿,且无需现场查勘,有效减少人力、时间成本,最大化提升理赔时效。

二是提供精准金融服务。现代信息和数字技术的泛在性、高渗透性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产生了定量决策、智能控制、个性化服务等相结合的全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的发展可以基于气候数据和农产品产销信息,运用数字技术评估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用风险和贷款需求,为他们创造更丰富的应用服务场景,提供更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提高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三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对气候条件的依赖明显,同时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约五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来自农业系统,各国都把农业作为应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领域。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强调,中国要继续推进清洁能源、生态保护、气候适应性农业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因此,中国既要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产量,又要做好农业温室气体的减排工作,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贡献。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的支持导向可以帮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在中国的实践

多年来,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承担自己的义务,忠实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农业部门发挥自身优势,传承和弘扬优秀农耕文明,推广作物轮作模式,实行“一控两减三基本”,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水环境污染,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基本做到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立稻鸭、稻鱼、稻虾和稻蟹共生的复合系统,优化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开展畜禽粪污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和光伏养鱼等一系列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实践,在农业减排固碳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金融机构也积极应对农业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创新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发展的有效路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开办了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是把气象要素形成的天气指数同保险标的物产量结合起来,依据不同指数等级为农作物提供赔付的保险形式。早在2009年,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已经引入气象指数保险。保险机构利用气象数据进行农作物风险评估,开发出精准的农业保险产品,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保险保障,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险公司还利用气象数据和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外界温度和作物生长情况。2023年6月,中国太保产险在惠州市开展了商业性水稻气象指数保险,为农户提供了62万元的气象风险保障。

二是提供技术和设备融资。中国已经初步建设了农业大数据平台,涉及2亿农户的农户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已完成入库,万分之一的农户固定调查已延续38年,积累了6亿条数据,农业部门和相关事业单位收集和整合气象、土壤、农产品市场等多维度数据,预测农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概率等。农业生产经营者根据平台的数据和建议,合理安排农田管理、种植和农产品销售等。银行保险机构组织专家团队,协助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解决生产中的难题。银行为引进智慧农业技术和设备提供融资,支持建设智能气象站、开展无人机、精准灌溉作业等。同时,推出了贷款产品,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购置农机、发展设施农业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分行为潍坊市寒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8亿元贷款,支持建成技术集成示范区,配有玻璃、智能温室大棚等现代化农业大棚,为园区物联网信息控制、果蔬种植繁育和储存保鲜能力等提质增效。农业生产托管是解决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难题的有益尝试,可以节肥、节药、节约劳力,综合分析每亩节本增效20%。中国建设银行黑龙江分行推出“托管e贷”,为小农户提供托管信贷服务。

三是开展农业风险评估。气象部门通过短信、APP等方式提供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信息,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农业生产计划,减少因天气变化带来的损失。银行和保险机构与气象部门合作,获取气象数据并将其整合到金融保险服务中,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评估农作物的风险和损失。在此基础上,银行设计信贷政策和产品,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更精准、便捷的金融服务。保险公司根据气象等数据来评估农作物的风险水平,确定保险费率和赔偿标准;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农业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制订风险管理策略。

四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金融机构支持气候智慧型农业,不仅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为金融行业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保险公司与银行、科技公司和农业企业等合作,创新金融模式,将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与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相结合。例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投放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贷款3.5亿元,用于支持泰州兴化市的55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基础。中国农业银行在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推进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截至2023年6月末,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余额突破3.6万亿元,新增超9000亿元,增速超30%。平安银行在海南文昌、广东中山、福建泉州等沿海地区,将平安惠农贷与渔业场景深度融合,为蓝色海洋经济提供金融活水,助力打造“蓝色粮仓”。

 三、推进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发展的建议

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是智慧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结合气象因素开展的金融服务形式,具有强大的综合效应。中国作为全球负责任的大国,推动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发展是践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倡议的具体行动。当前,由于气候智慧型农业观念在中国还不够普及,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参与主体也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另外,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数据收集和监测系统还存在不完善和不准确的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仍然不够。向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转型需要相应的投资,将金融纳入气候智慧型农业管理框架是必然趋势。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完善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理论体系。当前,中国社会对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具体发展目标、路径及预期效果等还缺乏清晰认识,金融系统对气候变化规律、数字化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等缺乏全面了解,因此,需要加快建立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金融系统帮助相关参与主体抓住经济转变过程中的投资机会,找到多维度农业发展与气候变化平衡的临界点。

二要加强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试点试验。推动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试点试验,科学监测且评估气候风险智慧农业金融体系的作用。部分农村改革试验区推进了金融创新试验,开展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活动,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成效。因此,可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农村改革试验区进一步试验,研究和总结如何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短期和中长期、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把握“立”与“破”的节奏和力度,推动农业减排固碳取得新突破。在试验基础上,为决策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三要建立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多方合作。农业减排固碳必然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生活方式的系统性变革,需要相关部门、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的协同配合。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的发展需要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农业企业、科技公司等多方合作。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保险公司可以提供风险管理和保险服务,农业企业可以开展相应的实施,科技公司可以提供先进的解决技术方案。数字化的金融服务平台则可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和产品,包括贷款、保险、金融衍生品和投资等。

四要强化金融统计制度的引导作用。完善的金融统计分类制度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业务。必须深入研究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的内在要求,科学、全面地设计金融业务统计报表,准确收集、整理、积累金融和保险信息,为金融部门和国家宏观决策和监管提供依据,推动中国的气候智慧型农业金融与国际接轨,为全球提供中国经验。同时,引导不断改进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