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种业发展探索

「摘要」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是全国知名的“制种之乡”,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本文围绕萍乡市湘东区种业发展的状况开展分析研究,提出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种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种业 农发行 高质量发展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作为国内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要把支持种业发展作为农发行责无旁贷的职责。本文结合萍乡市湘东区种业发展现状,研究农发行如何服务现代种业发展。

一、萍乡市湘东区种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史悠久。萍乡市湘东区的种业发展在江西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水稻良种繁育产业中拥有显著影响力,是全国知名的“制种之乡”。1973年湘东培育出杂交水稻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率先在全国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推动了我国水稻育种革命和粮食产量的飞跃,成为全国最早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繁育基地。2019-2021年,湘东区连续三年承办江西省优质稻品种展示会,2021年4月成功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2022年4月认定为国家制种大县,为萍乡水稻制种产业形成核心驱动带来重大机遇,将成为打造萍乡水稻制种大市的平台和主阵地。

(二)自然条件优越。根据调查,湘东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PH值几个土壤属性指标均处于适宜范围,全区中高产水田占91%,达16.3万亩,为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水田条件。且湘东属于低山丘陵地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境内多山属武功山脉,平均海拔为203.6米,大部分耕地在海拔70-200米之间,多分布在低山林地之间,成片水田面积多在千亩以内,为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自然地形隔离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湘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具有适宜双季水稻种植和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气候。

(三)发展体系完备。湘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种业的发展,率先在全省县区中出台《支持制种产业发展若干实施意见》《湘东区打造种业大区实施方案》《湘东区创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工作方案》等政策支持文件,在资金、保险、人才、研发、创新机制等多个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在人才队伍上,湘东区加强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天涯种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建设了萍乡湘东和海南三亚两大育种科研基地,1个国家农作物品种评价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体、1个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和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院士领军、专家骨干、专业农民相结合的系统结构。

二、政策性银行支持湘东区种业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保障好国家粮食安全是重要的基础性支撑。萍乡虽是传统资源型工业城市,但长期以来始终把发展水稻种业作为重要产业,不断提升杂交水稻制种科技创新,在南方稻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全省、全国乃至“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优质良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发行的立行之本、发展之基,加大支持湘东区种业振兴体现农发行“支农为国、立行为民”的崇高使命,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二)提升粮食大省地位的题中之义。江西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江西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5000万亩以上,水稻良种需求约在5500万公斤左右,而本省种子供给能力不足3000万公斤,超过四成比例的种子供给需要依赖外省,与江西产粮大省的国内位置严重不匹配。农发行要主动承担起“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职能作用,聚焦数量多、价格平、质量好的水稻良种,助力萍乡发挥水稻制种主力军作用,全力服务江西水稻优质优产。

(三)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国家发改委2021年发布的《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依托示范区域经济基础和产业、交通联系,构建特色鲜明、分工有序的组团式发展格局。萍乡市是唯一一个全域划入示范区的区市,而湘东区处在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的核心地带。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是农发行履职的重要一环,必须充分利用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政策红利,把支持水稻种业放在突出位置,立足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全力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深化投贷联动,加大支持力度,助力打赢种业振兴“翻身仗”。

三、湘东区种业金融需求分析

(一)育种研发有资金需求。育种研发是攻克“种子芯片”的重中之重,国内传统育种往往存在技术靶向性差、周期长、效率低等技术堵点。对萍乡市34家种业企业调查显示,研发型种业企业年度资金需求规模在600万元以上。近几年,育种研发主体逐步向种业企业转变,育种研发资金需求大部分需要种业企业以商业资金自筹为主,涉及育种平台建设、专业设施购置、创新技术开发等,在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长期资金需求,需要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匹配相应需求的金融供给模式。

(二)制种基地有资金需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提升育制种基地水平”。制种基地是保障生产的重要前提。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下,制种企业进一步加大与各类经营主体的合作力度,逐步扩大制种基地建设规模,建设中涉及的育种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农田灌排、节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银行业投入大量的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进行支持。

(三)制种流程有资金需求。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制种是核心。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关键是解决制种环节遇到的掣肘,资金需求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制种企业的流动性资金需求主要集中两个环节,分别是生产季节物资资金和种子成熟期收购成品种子资金。种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灵活性和时效性,产业的特征决定了制种企业在特定时点需要及时、充足和高效的流动资金。

四、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面临的困难

湘东区制种生产主体基本以专业制种大户为主,在争取优质农田、争取制种生产订单等方面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仅有一家,在自主创新、品种推广、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国内上市种企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农发行种业流动资金业务在粮棉油条线,制种基地业务在产业客户条线,种业基金业务在投资条线,种业配套农业设施建设业务在基础设施条线,存在条线分布过广、凝聚合力不够、产品无法贯通的问题。另一方面,种业相对风险较高,存在资金需求大、制种流程多、回报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而种业企业自身担保资源相对较少,名下资产多数为农作物种子、专业技术和知识产权,农发行在扶持种业企业上准入要求高、办贷流程繁琐、担保要求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贷款期限为一年的流动资金,与种业企业3-4个月的季节性需求不匹配,导致企业可能存在资金闲置而挪作他用,与现代种业育繁推产业链发展现实需要不够适应。

五、相关建议

(一)在战略上,加大探索实践。一是规划先行。研究制定农发行支持种业振兴工作规划,按照“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战略部署,制定实施农发行支持种业振兴五年规划,加大种业投资和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擦亮农发行品牌。二是保险配套。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需要完善种业保险体系。引导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在制种、知识产权、收入、责任险等方面给予种业保险支持,为信贷支持种业全链条建立健全风险分散机制。三是试验示范。选取3-5个种业产业较强的地区设立示范区,探索试点扩大授权和担保政策优惠,成熟后以点带面扩大推广范围,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做大做强。

(二)在策略上,强化政策支撑。一是用好股权投资基金。参照政策性金融工具职能,利用股权投资基金支持种业基地等大型固定资产投资,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源支持种业振兴,培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航母级”种业企业,既发挥政策性金融稳经济作用,又发挥政策性金融促投资效应。二是建好种业客户群体。以核心企业为基点,纵向加大对涉及产购储加销产业链关联企业的营销支持,横向加大对农业科技、农资装备、农业服务等关联企业的营销支持,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产业客户集群,为全方位支持种业振兴做好基础客户支撑。三是丰富信贷支持模式。在资金使用上,对一年以内的季节性贷款推广循环贷款模式,让客户实现随要随用、闲置归还;对一年以上的贷款采用扩大授权授信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防止企业出现季节性需求不足和阶段性资金闲置的问题。在担保资源上,不断探索试点知识产权和专业权等轻资产的抵质押担保。

(三)在方略上,完善保障措施。一是加大信贷投放。针对种业企业各环节的资金需求,重点加大对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信贷支持力度,全力支持种业科技、育种基地、配套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扶持“专精特新”优质种业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一批有研发、有创新、有带动的种业重点龙头企业。二是控好信贷风险。重点关注种业领域风险交叉,将风险管理渗透到支持种业业务的各流程及各环节,审慎评估市场、信用、流动性风险,让风险防控跑赢市场曲线,做到第一时间识别风险、报告风险、处置风险,确保信贷资金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可持续。三是强化考核激励。加大支持种业振兴在省分行绩效考评中的权重,对于支持力度大的地区给予考核参数上的倾斜,参考普惠小微业务设定经济资本系数,统筹好创新发展与保本微利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