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支持云南口岸经济和园区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

  「摘要」云南省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交汇点,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国家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任务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迫切需要政策性金融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这为农发行云南省分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重要平台。本文结合云南省口岸、园区经济现状和机遇,分析对云南分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完善政策性银行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和园区经济融合新模式,为农发行高质量支持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口岸经济 园区经济 融合发展 融资融智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全局战略高度,对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进行部署,要求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进一步提升农发行信贷支持力度、深度和精度,更好服务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建设,云南分行调研组选取中老磨憨口岸、中缅猴桥口岸、中缅姐告口岸、中越河口口岸等进行实地调研,以点带面掌握政策性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口岸建设、园区布局、口岸贸易与园区加工制造业融合等常见问题和办贷瓶颈,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一、支持口岸经济和园区经济融合发展背景及现状

(一)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云南,做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云南各族儿女“主动服务、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探索“口岸+园区双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是深入贯彻总书记叮嘱云南奋进实干,勇闯跨越式发展之路的具体体现,是党中央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发展大局,为云南发展确立的新目标、构建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对于推动云南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大深远的意义。

(二)云南口岸园区经济现状

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三大区域接合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4060公里,和周边国家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近年来建立健全了11个多双边合作机制,并形成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及南博会等多个平台支撑的沿边对外开放的矩阵体系。目前云南共有27个口岸,其中:21个一类口岸(陆路14个、航空4个、水运3个),占全国313个口岸的6.7%,排名全国第4位。在全省19个边境陆路口岸中,对越南口岸6个,对老挝口岸4个,对缅甸口岸11个,具有发展口岸经济和园区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农发行业务发展具备优势

调研发现,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口岸经济和园区经济融资工作,成立项目建设、融资、运营工作专班,主动与各家银行对接,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对政策性银行持续加大力度支持当地口岸经济和园区经济发展有较高期待。云南分行应争当服务“口岸经济+园区经济”融合发展的主办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作用,依托现有“总、省、市、县”四级机构优势,主动与各级地方政府(口岸及园区管委会)、商务部门、边贸企业、工业产业加工制造企业对接,紧盯当地资源禀赋和资源类型,对具备融资条件的口岸和园区项目营销全覆盖,提前介入和支持地方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有示范性意义的重大项目。

二、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影响口岸经济发展的因素

云南大部分口岸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与国内外一流的大型综合枢纽口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口岸数量多、规模小,基础设施配套薄弱、数字化水平不高、跨境数据传输不畅等问题普遍存在;口岸整体建设及运行效能偏低,且处于独立分散发展的状态,影响与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经贸往来和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一是口岸基础设施配套薄弱。口岸投资不足,设施、设备陈旧问题严重,加之边境口岸公路、铁路等级较低,口岸整体过货能力和运行效能偏低。二是境内外交通衔接不通畅。道路等级低不仅导致口岸季节性、阶段性拥堵,还令边境双边贸易受影响,通关速度慢、效率低。三是通关配套设施相对匮乏。大部分边境口岸的堆场、货场规模小,占地面积有限,缺少大型检疫检验货场和监管货仓,且货场信息建设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信息共享,通关时间长、拥堵现象严重,影响通关效率。

2.口岸城市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省内边境口岸19个,多为省级口岸或地方通道级别,国家前期投入的资金分摊后往往更少,除磨憨、瑞丽、河口等国家级口岸具有一定规模外,其他口岸城市规模相对较小,难以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一是口岸区域整体功能不完善。边境口岸城市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如沧源、章凤、盈江等口岸支柱型产业依赖于咖啡、水果、矿产、煤炭等自然资源,核心经济产业发展不充分,工业化和城市化总体水平偏低,城市功能不完善。二是口岸城市经济吸引力较弱。边境口岸城市区域内尚未形成以中心城市和边境口岸区域为节点、连接国内重要制造基地和境外商品市场的跨境物流网,且口岸进出口商品加工制造、口岸商贸物流、口岸保税仓储等所占比重小。三是口岸与当地经济融合度不高。多数边境口岸仅起到“过货通道”作用,贸易结构层次比较低,加工贸易滞后,边境贸易商品主要以低附加值为主,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较低,贸易特色优势不明显,与周边区域口岸的贸易商品结构雷同。

3.口岸边境区域地缘政治不稳定。云南省边境线漫长,通道密集,且毗邻“金三角”地区,地缘政治冲突、环境因素复杂,是云南口岸经济发展的强制约性因素。一是缅甸政局持续动荡。缅甸北部民族地方问题对口岸附近的正常贸易及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二是口岸开放政策不对等。如2018年12月我国正式实行对入境外国公民采集指纹信息,但缅方对该政策支持度低,导致货车司机指纹信息采集缓慢,造成货车入境不通畅。三是中越历史遗留问题。加之云南对越口岸功能不够完善、口岸通道尚未联通、口岸经济发展缓慢,2022年全年滇越贸易额仅为218亿元,是广西对越贸易额的10.9%,口岸经济的稳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影响园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1.规划布局不合理,规划执行不严肃。一是对园区发展趋势、规律和国家政策研究不足。重当前轻长远、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未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口岸与园区、园区与工业产业之间的关系,园区发展思路不清晰、对策不准确、重点不突出。二是园区产业结构、统筹规划不足。“小而乱”现象多发,区域比较优势、主导产业不突出,园区整体特色不鲜明、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园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权威性不强。建设规划随意变更,没有根据产业定位,制定不同的企业准入标准,园区建设过程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园区内部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高,未形成科学、有序的园区规划建设高标准体系。

2.政策制度不配套,营商环境水平低。一是产业扶持政策不配套,现有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口岸+园区”融合发展。对一些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政策扶持不明确,专项扶持政策如财税、用地、金融、电价、人才引进等措施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二是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口岸园区在新形势新业态下的招商引资能力弱,创新招商引资的措施不够,导致入园大项目、带动性龙头项目不多,标准厂房“筑巢引凤”效果不好,入驻企业质量不高,产业集聚效应不强。三是内部管理部门“放管服”改革不到位,因属政府派出机构,无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缺乏主动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支持企业发展成长的意识,管理职能混淆、权限交叉重叠、管理效率偏低导致营商环境缺乏竞争优势。

三、政策性银行支持“双经济”融资模式探索

口岸经济与园区经济的联系在于它们承担了不同的经济功能,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口岸经济是园区经济与国际市场对接的窗口和纽带;园区经济则是以园区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园区的建设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口岸特色和区域内优势资源,以保持竞争力和地位。“口岸+园区”双经济模式如何有效融合发展,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确定“口岸+园区”信贷业务重要地位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既是农发行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固边、兴边、富民政策不断建立健全和政策性金融模式稳健运行,云南沿边金融、跨境金融服务发展呈现广阔空间。建议抓住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窗口期,将“双经济”融合模式作为全省业务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增长亮点,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与优势,有效支持新型基础设施、交通大通道、能源大通道和数字信息大通道工程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特色银行品牌。

(二)聚焦支持重点领域,服务重点客户业务

调研发现,口岸基础设施、交通网络、城镇产业及园区配套等众多领域都会产生大规模、长周期的融资需求。建议根据国家宏观战略部署和农发行金融服务特点,立足职责定位和业务基础,聚焦服务重点领域和信贷支持对象,恪守边界,精准发力,高效配置农业政策性资金。

1.支持重点口岸建设。一是优先支持重点口岸建设,把有限的信贷资源用在刀刃上,根据口岸规模、交通条件、腹地产业状况及口岸城市人口、特色产品情况,认真审视各沿边州、市、县口岸发展潜力和前景,并结合区域内产业布局和发展优势,系统性优化口岸分工和招商引资环境,综合判断实际融资需求,营造良好的金融信贷营商环境。二是发挥口岸带动引领作用,以重点口岸带动口岸片区发展,以口岸片区带动沿边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口岸过货通行能力、便捷通关能力、联动发展能力,以及园区加工制造能力,整合沿边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口岸+通道+城镇+产业+物流”协同联动发展格局,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为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三是实现口岸之间分工协作,划分重点口岸、次重点口岸和一般口岸,遵循互补开放、动态发展的思路,加强对口岸周边往来货物结构的分析,推动与越、老、缅深度产业对接,打造沿边跨境产业合作带,充分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步伐,做优做强口岸周边园区经济,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2.推进“口岸+园区”融合。与云南毗邻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进口商品以原木、矿石等原材料和果蔬农产品为主,受制于进出口产品货物价值较低,口岸通关货物贸易额也较低,边境贸易效益不高。加之口岸与腹地之间交通通达能力低、口岸地形限制等因素,提升边境贸易效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和制造业势在必行。一是结合口岸资源现状,完善口岸经济规划,科学谋划一批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大找项目、做项目、报项目、批项目、干项目的金融营销攻坚力度,通过政策性资金撬动口岸和园区建设,为口岸经济、园区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引导口岸与园区融合、口岸与沿边城镇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二是结合口岸腹地产业基础、境内外资源禀赋、口岸贸易类型等引导谋划加工制造业发展,并纳入承接产业链转移体系中考量,通过研究对方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对方享受的国际贸易政策,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出台信贷扶持政策,构建国际多边合作共赢模式。三是加强对口岸贸易结构、资金物流及未来发展、市场需求、主要产品的调查,在调研论证基础上认真研判口岸承担的功能,完善贷款项目信息采集、分析、筛选和动态调整,做到融资针对性强、建设分工明确、统筹协调有序。

(三)提升口岸园区信贷服务和风险防范能力

针对农发行信贷业务的服务短板,建议根据口岸贸易结构和园区产业布局,从融资主体、项目收益、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优化,建立高效优质的政策性银行服务体系。

1.开辟业务创新路径。要推动“双经济”融合业务有效发展,关键是依托口岸贸易和口岸城市优势产业链,借鉴供应链金融模式,选择优质核心企业,对其自身及上下游企业的种植、开采、加工、销售、物流等提供融资融智,在业务营销时能更好规避信用风险、行业风险和区域风险,形成多方共赢局面。一是项目推动方式上遵循稳中求进原则,坚持合规办贷底线,先行先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尝试支持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对口岸所在城市物资流、资金流影响大、与当地商业银行合作程度高的核心企业。如:可参考广西东兴口岸“建园区、引加工、创模式、促落地”信贷模式,积极探索落地加工合规化、通关便捷化、商品成本最低化、试点企业优先化、工贸互动收益最大化等措施,通过开展“1+5+N”模式,有力推动口岸互市商品落地加工。二是强化与同业银行项目交流合作,共享信贷信息成果,开展业务分享探讨,借鉴其他银行发展模式,汲取同业先进经验,整合现有贸易、加工制造类营销产品,结合他行优秀包装模式与农发行品牌、政策优势,探索形成一套成熟度高、适用性强的项目营销推进体系,提升云南分行“口岸+园区”项目支持能力。三是考虑到不同口岸通关产品的地域特殊性,要主动争取与地方政府合作,根据政府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持政策,合理确定贷款投向、支持对象、融资方案和定价策略,并灵活运用前期各地政府已建立的口岸贸易、园区经营企业诚信白名单和失信黑名单,提升整体办贷工作质效。

2.抓实第一还款来源。信贷资金支持“口岸+园区”融合项目,关键是项目自身须具备稳定经营收益,且能够有效覆盖实施成本,实现自平衡。一是要重点评估借款人经营实力,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市场价格等情况,涵盖主营业务范围、主营业务收入、盈利能力、纳税情况、各银行机构授信等,综合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意愿,如总体债务结构、或有负债及长短期债务变化。二是对以项目自平衡收益作为还款来源的,审慎评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的各类收入、运营补贴和其他营业收入,防止因测算过于乐观造成收入虚高。三是对借款人以其他综合收益作为还款来源的,重点分析借款人其他经营收益、自有经营性资产变现收益、对外投资收益、股东依法合规增资以及补贴补助收入等来源的可靠性和规范性,特别要注意自有资产权属是否清晰、能否顺利变现。

3.优化风险补偿机制。口岸和园区经济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项目自身收益和经营性现金流具有较大不确定性,须提前做好风险防控,完善风险处置与分担补偿机制。一是坚持全面风险管理。把口岸和园区项目融资纳入统一风险管理体系,通盘考虑产业链和物流链中各环节的信用、市场、操作风险。加强对借款人风险管控,及时掌握客户评级、授信、资产质量、外部舆情、涉案涉诉、违约事件相关情况,做好信贷风险监测。二是配合地方政府,促成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在口岸建设、园区运营等领域的融通,多方协同发力与政府一同搭建抵御信贷风险的“资金池”,让风险由财政资金、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银行共同承担,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有效降低农发行信贷风险。三是对抵质押物,结合资产状况、市场情况、变现能力等要素,分析押品估值的合理性,避免虚增押品价值、违规上调折率导致担保失效的风险;对于保证担保,要关注保证人的经营管理能力、财务状况、股本实力、或有负债等,按照“应保尽保、应抵尽抵”原则,确定贷款方式,主动防控信贷风险,对以农发行贷款形成的资产,在具备抵押条件时应追加抵押,防止借款人因后续债务问题,挤占农发行贷款资产的收益权和抵押权。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履职发展保障

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云南分行发展的重中之重,培养一支适应新时代政策性金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打造一支忠诚、担当、实干的高标准人才队伍,更好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根本原则,深入推进“人才强行”工程,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培养,将人才培养与边疆口岸、产业承接、对外贸易等新型业务发展结合起来,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行,锻造专业化信贷人才队伍,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加强贸易流通和产业方面专业知识教育培训,通过集中授课学习,激励员工自觉学习边贸政策、产业规划、外贸知识,激发创业干事精神,为“口岸+园区”融合项目金融事业发展壮大培养理论丰富、实操优秀的复合型“双精”骨干人才。三是制定业务发展考核指标,把“辐射中心”任务目标在考核中充分体现,发挥考核的导向、激励、约束、凝聚、竞争作用,充分挖掘各级行、各级机构和各位办贷人员服务云南高质量发展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