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2023-2024年度大豆行业及农发行大豆信贷业务分析

「摘要」2019年以来,国家针对大豆产业振兴发布系列文件,不断提高大豆产业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性,并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提出加大大豆产业信贷支持力度的具体要求。促进大豆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应作为下一步粮棉油信贷业务的重点。根据对大豆产业结构、国际国内供需、大豆进口、新年度价格预测及农发行大豆产业类贷款现状的综合分析情况看,国内大豆产业当前处于重大转型的初期,但大豆依赖进口的格局短期内仍难以改变,农发行大豆产业信贷业务面临行业变革、风险防控、业务转型“三重挑战”。配合国家做好大豆产业宏观调控是农发行的基本职责,虽然相关信贷业务发展在大豆行业转型期面临问题和挑战,但同时充满机遇。

「关键词」大豆 信贷 行业分析

我国是大豆原产地,但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逐渐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左右,进口量约占全世界大豆贸易量的64%。2019年,我国开始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国家对大豆产业的支持和关注逐年提高。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导向的变化,农发行大豆信贷业务策略面临调整和转型。目前国内大豆产业主要具有市场化属性强、政策性属性强、与宏观经济关联度高的特点,立足于聚焦产业、贴近市场、强化分析、开拓创新等发力点,及时调整大豆产业信贷业务策略,制定针对性的信贷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可有效应对大豆产业变革,提高农发行大豆行业信贷业务市场份额,实现贷款质量及贷款成效稳步提升。

一、近几年国家出台的重要文件以及影响分析

2019年以来,国家发布《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等支持大豆产业发展的系列文件,并连续4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大豆振兴相关政策部署,旨在通过政策、科技、投入等综合措施推动形成大豆振兴的合力,厘清推进大豆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全面明确了大豆产业发展的目标及要求,为大豆产业稳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梳理近几年大豆产业相关政策发布情况可以看出,国家对大豆产业重视和支持力度逐年提高,目标、路径、要求、责任、鼓励措施等关键环节的政策逐年细化,巩固、确定了大豆及油脂加工产业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性。国家持续致力于扩种国产大豆、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体现了国家将大豆等油脂加工原材料农产品上升至国家粮食安全层面,意在改变油脂加工行业现状,确保相关农产品的定价权及基本供应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农发行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能,配合国家做好大豆及相关产业的宏观调控,切实提高大豆行业信贷业务质效,应作为农发行粮棉油信贷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2023-2024年度大豆市场行情分析及价格预判

(一)世界大豆生产情况。大豆起源于中国,种植历史超过2000年。在二十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居世界首位,但因产品缺乏竞争力及全球经济影响,从1996年开始,我国便由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了大豆进口国,目前总产量居世界第四位,种植面积居第五位。截至2023年,巴西、美国、阿根廷分别列全球大豆产量前三位。其中,2023年巴西大豆种植面积4300万公顷,预计产量1.518亿吨;美国大豆种植面积3347万公顷,产量1.067亿吨。

 

(二)新年度国产大豆种植及供需情况。种植面积方面,根据中华粮网相关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将进一步提升至1.54亿亩,同比增幅4.48%;农业农村部预测2023-2024年度中国大豆种植面积10443千公顷(1.57亿亩),较上年度增加2.0%;综合各机构预测情况,受政策面影响,新年度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已成定局。产量方面,预计2023年我国大豆产量将达2080万吨,同比增幅6.99%。消费方面,随着居民消费条件恢复,预计2023-2024年度国内大豆消费量约1950万吨,同比增加0.3%,食用及工业消费量1700万吨,同比增加3.98%。总体来看,预计2023-2024国产大豆总供给量约2080万吨,总需求约1950万吨,年度结余130万吨,总体处于供大于求格局。由于上年度国产大豆后期滞销,国家启动收储,相关国储豆库存仍未销售,本年度国产大豆供大于求的情况将进一步加深和持续。

 

(三)我国大豆进口情况分析。一是2023年上半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同比提高。目前我国进口大豆主要为了压榨豆油和生产蛋白,用于养殖。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9996万吨的历史高位之后,国内大豆进口出现小幅回落,但是整体维持在9000万吨的高位。2023年以来,国内大豆进口量有所增加。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大豆进口量5257万吨,同比增长13.57%。二是2023-2024年度,预计中国大豆进口量9000-9300万吨。虽然利润较差,但需求预计同比增2%-3%。2023年中国商业压榨企业的总需求在9000万到9200万吨之间。因大部分豆粕都用于养猪行业,中国大豆压榨利润与养猪利润直接相关,故结合美国农业部预测、国内养殖存栏和贸易端综合预判,2023年中国进口大豆数量预计保持在9000-9300万吨的概率较大。

 

(四)新年度大豆收购价预判。一方面,全球大豆丰产格局形成。2022-2023年度,全球大豆整体呈现供给转向宽松格局。根据美国农业部5月供需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大豆库销比回升至21.92%,结转库存回升至12250万吨,主要由于巴西大豆2022-2023年度产量有望在15500万吨之上,带动了全球大豆供应端的向好。全球大豆供应端的宽松向好,将带动全球大豆价格的走低,2023年上半年,CBOT大豆主力合约期价累计下跌近10%,如果后续美国大豆丰收,国际大豆价格将进一步走低。另一方面,从国内大豆供需格局看,国内大豆新年度种植面积增加,产量预估增加,在全球大豆丰产的背景下,可能将进一步下跌。

从种植成本端分析,根据我的农产品网对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成本调研发现,地租成本较2022年无明显变化,大豆种植成本约1050元/亩。按照上述成本测算,农民保本收购价为2.11元/斤;如按照当前2.5元/斤收购价测算,农民每亩收益195元。结合供需及种植成本综合预判,预计下半年度大豆收购价在4800-5100元/吨之间。但2023年7月末至8月,河北、东北等大豆产区遭遇洪涝灾害,对新年度大豆产量将造成一定影响,如果灾害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下半年度大豆收购价格可能出现高于上述预判价格的阶段性上涨,但中长期价格下跌压力较大。2022年中储粮入市收购2.7元/斤,在2023年国产大豆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经赴内蒙古等省实地调研,结合农民预期与大豆企业预测情况,预计今年收购价2.4-2.7元/斤。

三、当前我国大豆产业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大豆产业处于重大转型初期。一是产业导向发生转变。近几年国家对于大豆振兴的系列政策,已经明确了国产大豆将进入大发展周期,持续提高我国大豆自给率是未来大豆产业的必然趋势。在该过程中大豆产业将有巨大的资金需求,但行业风险层面大豆明显高于稻谷、小麦及玉米等其他粮食品种,处理好支持行业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关系将是下一步农发行大豆产业信贷业务的重点和难点。二是经营模式发生转变。油脂类期货是我国最早一批期货产品,经历了近二十年发展,目前已融入大豆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主要经营环节,采用基差定价的全产业链套期保值交易已发展成为油脂油料企业的主流贸易方式,“一口价”交易基本走下历史舞台。传统的贷款营销、贷款管理及风险防控等措施已不能完全匹配当前大豆产业经营特点。三是定价机制面临转变。基于我国大豆进口需求较大的原因,目前国际及国产大豆定价仍主要参考美豆期货指数。但未来伴随我国大力发展国产大豆的政策导向,大豆的定价机制将逐步发生转变,可能出现国产大豆、国际大豆价格双轨运行或定价机制及参考标的不断转换的复杂情况,期间的大豆行业风险存在不确定性。

(二)行业产能严重过剩。2022年全国大豆年度压榨产能达1.74亿吨,当年中国商业大豆压榨量预估为9400万吨,年均开机率54%。而国内随着人口结构改变等因素,大豆进口及豆粕需求已面临天花板,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成为现实,大豆压榨行业已进入存量博弈时代,未来对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要求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大豆产品需求下降。受养殖利润限制,国内以生猪为代表的畜禽养殖行业在近两年对高价饲料承受能力有限,叠加全国推行“低蛋白日粮”,导致国内豆粕消费需求下降,2022年同比前一年减少约1.5%(120万吨)豆粕消费需求,降低大豆压榨企业盈利能力。

(三)大豆企业经营面临多重压力。一是运营成本持续提升。近年受美国、巴西等大豆主产国的供应收缩,叠加全球货币宽松政策提升商品整体估值,国际大豆价格处于近年高位,粮油企业原料采购成本迅速增加。二是汇率变化难以把控。因国际政治、经济重大事件频发,汇率走势判断困难,大豆进口贸易中常用的对冲策略失效,造成国内油厂进口成本大幅波动。三是行业波动不断加大。近几年,受各类突发事件影响,国际国内“油脂油料”市场形势错综复杂,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对于大豆加工企业来说,市场的预测和判断更加困难,同时面对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和订单销售不稳定“两头挤压”的问题。

(四)产量和种子问题。目前,我国大豆产业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量和种子问题。2019年我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从扩大种植面积上入手,提高大豆产量。但是推广过程中,由于大豆轮作特性,不具备连年耕种属性,所以不能保证产量的常年稳定。国际方面,目前我国培育的转基因大豆品种多数为单个基因,大幅落后其他主产国。因此,种子和产量问题不解决,我国大豆产业难以从根本上摆脱依赖进口的现有格局,我国大豆育种水平亟需提高。

四、农发行大豆贷款分析 

(一)农发行大豆贷款SWOT分析

为切实有效提高对大豆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结合农发行实际,围绕农发行大豆信贷领域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最能影响战略的几个核心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下一步及时有效对大豆信贷业务进行调整。

 

1.优势(Strength)。农发行最突出的优势是粮棉油信贷领域的经验及具有相关的政策性贷款产品和配套政策。在粮食市场化改革前,在我国大豆收购、流通、加工环节,农发行一直发挥信贷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大豆信贷管理经验和大豆行业客户群。贷款产品方面,目前有储备贷款、收购贷款、调销贷款、购销流动资金贷款等政策性贷款产品,能够为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支持。基于农发行政策性银行职能及经营目标,农发行能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配套相应的优惠信贷政策,对于政策属性强的行业,具有比其他商业银行更大的信贷政策调整空间。

2.劣势(Weakness)。从与同业的比较分析情况看,农发行大豆信贷劣势主要体现在内部管理和服务两方面。内部管理方面,自大豆临储取消后,与小麦、稻谷等主粮品种相比,农发行对大豆行业的关注程度相对较弱。服务方面,大豆是高度依赖进口的行业,农发行国际结算业务、票据业务、理财业务服务能力仍有待提升。

3.机会(Opportunity)。由于我国大豆行业目前处于行业转型初期,大豆信贷业务的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同时存在。市场机会方面,国家对国产大豆已明确了产量提升的发展目标,大豆加工企业的本币信贷需求将有明显提升。由于大豆行业贸易模式的转变,依托期货、期权等现代金融工具开展贸易将成为大趋势,行业产能过剩也使大豆加工企业与上游种植、下游贸易等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依托现代金融工具及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充满机遇。政策机会方面,基于农发行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随着国家对大豆行业的支持和扶持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发行大豆储备业务、收购及调销业务、大豆种植土地流转业务、大豆育种等相关信贷业务同样有较好的发展机遇。

4.威胁(Threat)。目前农发行大豆信贷业务主要威胁为同业竞争及行业风险。同业竞争方面,大豆行业的头部企业目前是同业争夺的焦点。由于商业银行融资成本较政策性银行具有一定优势,同时能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国际结算、票据、理财等其他综合服务,可以进一步拉低成本,维护头部企业信贷份额面临压力。行业风险方面,从本年度大豆市场分析情况看,全球大豆库存消费比21.92%,供大于求的总基调基本确定,面临下跌风险。同时,进口不畅引发的阶段性供需错配多发,可能导致国内豆价高、豆油和豆粕等产成品价格低的风险,行业风险难以把握。由于大豆价格波动大,且目前没有针对大豆中小型或民营企业的风险防控措施,中小型企业客户数量及贷款规模呈逐步萎缩趋势。

(二)政策性金融支持大豆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1.进一步提升对大豆流通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大豆购销、加工等流通环节事关农民利益,确保国产大豆“种得出、销得掉、有收益”,是确保农民及相关企业大豆种植积极性最关键的环节。农发行粮棉油业务发展历程能充分印证,“保收购”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粮棉油业务的重点,通过收购信贷业务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行业发展的成效显著。购销环节是确保大豆流通、维持供给平衡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稳定的流通和活跃的市场,才能保障行业健康稳步发展。加大对大豆购销及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是落实国家大豆行业宏观调控要求最基本、最有效、最直接的支持路径。

2.聚焦国产大豆及产业链。从政治层面,支持国产大豆产业发展是下一步大豆信贷业务的主要职责。从内部优势及外部需求层面分析,根据SWOT分析显示,国际结算服务能力较弱是农发行大豆信贷业务的劣势之一,相反,本币信贷业务是农发行大豆信贷业务的优势。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政策性贷款产品优势,聚焦国产大豆种植、流通、加工全产业链,既能带动国产大豆需求,促进国产大豆产业发展,又能实现国产大豆需求不断提高的目标,从而间接提高农发行在大豆信贷领域的竞争力。从大豆行业问题层面分析,目前我国大豆加工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的时期,继续提高我国进口大豆总量的可能性较小。支持国产大豆产业能促进大豆产业的粮源供给有效提升,解决加工企业“吃不饱”问题,形成国产大豆产业和农发行大豆信贷业务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种植环节方面,加强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并立足于解决国产大豆当前存在的“种子”问题,建立前台业务部门协同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大豆育种、大豆种植等前端环节的支持力度,保障我国大豆行业协调发展。

3.加强对大豆进口及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我国大豆加工行业使用进口大豆占比为90%左右,仅聚焦于国产大豆不能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引导作用。一方面,可通过支持大豆进口及相关产业带动国产大豆产业发展。在逐步提升农发行国际结算及大豆产业相关的票据业务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企业逐步提高国产大豆使用比例,并提供专项的信贷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加大对使用豆粕的饲料企业的支持力度,依托供应链金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使用国产大豆形成豆粕的饲料加工企业和使用国产大豆的食品加工企业。此外,强化大豆进口信贷业务营销,力争保持农发行在大豆进口信贷市场份额和话语权,发挥“稳产保供”作用,保障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粮源供给稳定。

4.强化开拓创新,推动大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国油脂期货市场上第一个品种是2002年上市的豆粕品种,是最早参与期货市场的行业,也是参与程度最深的一个行业。目前国内大型粮油企业,以及90%以上中小企业,都采取点价、基差、期现结合等贸易活动。2014年以来,当前国内大型压榨企业90%以上的豆油、80%以上的豆粕均采用大商所“期货价格+升贴水”的基差定价模式。通过信贷与期货的结合,才能有效提升农发行大豆信贷业务风险防控能力,切实满足大豆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保值贷”模式目前已在棉花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市场成效和社会成效,可在大豆行业进行试点和逐步推广,以提升大豆信贷业务竞争力。

五、下一步工作及相关建议

根据SWOT模型分析结论,由于农发行大豆信贷业务“劣势”方面,国际结算、票据等服务能力的提升需要较长过程,“威胁”方面的大豆行业风险较大的问题因属于市场问题难以消除,综合分析,建议采取增长型战略(SO)结合扭转型战略(WO)。围绕相关战略对应的措施,建议如下:  

(一)明确大豆信贷业务发展目标。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大豆信贷业务工作。根据国家大豆行业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结合业务实际,制定大豆信贷业务发展目标,以目标导向为引领,开展大豆信贷业务。

(二)优化管理措施。通过优化信贷管理措施提升大豆信贷业务风险防控能力。根据大豆行业特点及大豆企业需求和经营特点,对大豆育种、种植、储备、购销、加工等环节的企业,进行差异化管理,并出台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优惠信贷政策。可参考“头部企业提供优惠利率、提升贷款规模”“一般企业提供特定模式下降低准入条件”的方式配套相关优惠政策。

(三)强化模式创新。在大豆信贷领域开展“保值贷”模式试点,提升大豆信贷业务风险防控能力及服务能力。加强与大豆相关部门及重点企业的联系,研究推动“保值贷”“期货+保险”等供应链金融模式,延伸大豆信贷业务链条。通过模式创新强化大豆信贷业务风控能力,在特定模式下逐步加大对中小型及民营大豆企业的支持力度,保障我国大豆行业结构稳定。

(四)加强对大豆种养加销储的全产业链支持。各前台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推动支持大豆种植,加大“黑土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种子及科技投入的增加,支持大豆生产。继续做好大豆收购及加工信贷资金的供应,整合现有信贷产品,形成支持大豆生产、销售、加工的合力。

(五)提升头部企业服务质效。加强行业头部企业大豆业务板块的信贷支持力度,适度提高大豆业务板块授信规模,优先进行“保值贷”“期货+保险”等模式试点,在财务可持续的前提下适度降低大豆贷款利率,确保大豆行业头部企业信贷市场份额。

(六)加强行业分析。深入行业、贴近市场,以应对和解决大豆行业转型中存在的特点和问题为目标,建立大豆行业定期分析机制,为大豆信贷业务战略制定提供基础。强化大豆行业数据及市场价格监测,建立大豆价格监测预警机制,提高贷款管理的市场反映能力,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