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内蒙古区分行:强农支牧兴北疆

2024年3月8日,农发行内蒙古区分行行长龚志强接受本刊采访。李晓昇/摄

三月的内蒙大地,春意渐浓寒意渐消。广袤辽阔的草原在劲风的吹拂下待发新绿,挺拔高耸的风力发电杆矗立在一片片戈壁岩石间。白云朵朵嵌蓝天,牛羊点点缀旷野。这里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广阔北疆。初春时节,记者走进内蒙古,深入呼和浩特、通辽、赤峰,见证农发行谋发展、促振兴的生动实践。

凝心聚力促发展

近两年,内蒙古迎来了“五大任务”、东北振兴等重大机遇。农发行内蒙古区分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扛起落实内蒙古“五大任务”的重任,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2023年,贷款净增181亿元,高于全区金融系统4个百分点、高于农发行系统3个百分点,获得省级分行年度绩效考评“组内进步奖”。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发来感谢信,对区分行“精准滴灌经济社会各领域金融服务,助力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内蒙古区分行新一届党委成立以来,我们首先思考的问题是怎样聚焦主责主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只要规模增长,不要质量结构优化的粗线条老路是走不远的,需要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路径。区分行党委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发现农发行主责主业和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高度契合。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把资源、力量集合到‘五大任务’的工作思路。”内蒙古区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龚志强对记者说。

发展的拐点到来前,摆在内蒙古区分行面前的是贷款负增长、利润亏损等困难局面。内蒙古区分行直面挑战,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通过组织开展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大调研,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对组织建设、干部作风、管理模式、工作方法进行系统优化,提高办贷效率,优化客户服务。出台机关作风十八条,通过加强监督、信息反馈、处罚激励等举措开展机关作风整治。量化评价干部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和成绩,形成对干部具体化、数量化的画像认知。以工作专班的形式推动重大战略性项目开展,打通前中后台,实现集约集成办贷。

“凡是有业务需要突破的地方,就有我们工作专班的身影。”龚志强说。

在业务专班的攻坚下,重大项目的办贷效率大幅提升,最短只用20天时间就完成了贷款审批发放全流程。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新能源等重大项目贷款不断突破、量升质优。以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为例,从多年积累不到20亿的规模,至2023年净增65亿。

业务发展需要科技支撑。内蒙古区分行研发的阳光办贷系统深具“时代烙印”。用龚志强的话说,是“借鉴了淘宝”。长期以来,办贷效率低下影响业务成效,受到客户诟病,无法清晰知晓业务进程导致贷款办理“云山雾罩”。内蒙古区分行借鉴淘宝系统开发了阳光办贷系统,其最大的亮点是可以追溯查询办贷流程,像追踪物流一样定位办贷进程,办贷环节、经办人一目了然,这样就能精准发现问题,有效推进业务办理。

“搞了这个以后,我们的办贷效率大幅提高,我们去年的平均办贷效率从原来的56天提高到30天,基层和客户都很满意。”龚志强言语间充满喜悦。

2023年11月,农发行总行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农发行成为“五大任务”领域重点建设项目的融资牵头行。内蒙古区分行继续弘扬发展的主旋律,其提炼的“六个围绕”让我们全面看到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即围绕规划抓发展、围绕客户抓服务、围绕合规抓风控、围绕基层抓基础、围绕实战抓能力、围绕使命抓作风。以此为坐标,内蒙古区分行落实“五大任务”,服务东北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羊绒玉米变“真金白银”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是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重要战略定位和重大政治责任。2023年,内蒙古区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粮食产量791.6亿斤,实现二十连丰,稳居全国第6;主要肉类产量285.4万吨、牛奶产量792.6万吨,均创新高,是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

内蒙古区分行以粮食安全、农牧业现代化为重点,全力服务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持续发挥好“粮食银行”压舱石作用,及时足额保障中央和地方粮食政策性储备资金需求,统筹支持市场化收购,重点支持涉粮央企、自治区国企、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入市收购。东四盟市分行发挥“主力军”作用,推动粮油业务“扩规模、提份额”。以“供应链金融+信用保证基金”模式为驱动,支持粮油全产业链发展。立足自治区牛羊、生猪、甜菜等特色农产品,用好“重要农产品贷款”营销产品,加大对优质农作物增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有机品牌建设的信贷支持。2023年累放粮油贷款249.69亿元,同比多投放139.3亿元,增幅高达126%,粮油贷款创6年新高。

在赤峰东黎羊绒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黎公司),记者看到了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东黎公司围绕山羊养殖、加工销售、品牌经营、技术研发等羊绒产业全产业链,建立起现代化农牧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实现高端羊绒纺织产品全流程的绿色制造。2023年,东黎公司销售收入5.4亿元。自2006年起,农发行共向其发放贷款93笔,累计发放金额22.53亿元。

在高约6米的羊绒仓房,东黎公司每年收购的1500吨羊绒存放于此,这些每袋15公斤、价值1.5万的羊绒原料是一头连着牧民收益、一头连着农发行贷款的“真金白银”。东黎公司依托羊绒资源优势成立养殖合作社,农发行发放信贷资金支持企业从合作社牧民手中收来羊绒,从而保障牧民收益,也把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牧区稳定年复一年地扎实推进。

董事长程旭东说:“公司发展关系到每一户牧民的生计,农发行在东黎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是我最难忘最感谢的事情。”2008年,农发行赤峰市分行向东黎公司发放了8700万贷款,帮助公司度过了经营难关,也为其今日的辉煌打下基础。

如今,东黎公司已成为各大银行追逐融资的对象,但其与农发行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合作。正如程旭东所说,东黎公司多年来聚焦羊绒主业,审慎经营,农发行封闭管理、库贷挂钩的政策帮助公司规避了市场风险,与农发行合作是东黎公司一如既往的战略。

同样与农发行共合作、同发展的还有通辽通兴玉米粮油贸易公司(以下简称通兴公司)。通兴公司主营玉米收购销售业务。公司内铺设有通往通辽火车站的铁路轨道,一趟列车能装100个集装箱,从这里始发前往北上广等地。时值玉米收购季,收购商贩排队进厂,在这里卸货收钱,收来的玉米烘干加工后入库待销。通兴公司自2004年与农发行建立信贷关系,目前授信1.6亿元。

农发行多年的信贷支持帮助通兴公司平稳度过市场考验,大浪淘沙后成为当地的龙头民企。总经理袁海清说:“在出现行业性经营亏损的艰难时期,农发行对我们一如既往给予支持,帮助我们度过难关。”

在粮食收购市场化改革的形势下,农发行和企业共迎挑战、共同成长。内蒙古区分行积极探索信贷风险防控新模式,依托信用保证基金,提升金融服务质效。2016年,自治区财政厅、银监局、粮食局、农发行联合发文推行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即由地方政府注资,引导符合条件的粮食企业按照收购贷款比例认缴基金,专项用于防范粮食市场化收购贷款风险。按照认缴基金额度5-15倍,区分客户把控贷款杠杆。2023粮食年度内蒙古区信用保证基金规模达10.2亿元,占全国基金规模的17%,位列全国第2位。2023粮食年度累计向64户企业发放贷款25亿元,支持粮食收购181万吨。

通兴公司是首批通辽市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的参缴企业。袁海清说:“作为民营企业,变现难、抵押难是老大难问题,信用保证基金帮助我们融资增信,解决了我们的融资难题。”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全力参与信用保证基金的建立和管理,农发行和粮食主管部门建立起协调机制和联合监督检查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模式。在粮食收购全过程中,问题化解更及时、贷款投放更高效、风险防控更有力。粮食收购汇聚起保障合力,粮食安全根基筑得更深更牢。

农发行内蒙古区赤峰市分行贷款支持的羊绒企业。宋修伟/摄激活“沉睡”的土地

激活土地要素活力,紧紧围绕土地做文章是农发行促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内蒙古区分行着力打造“农地银行”特色品牌,依托内蒙古土地资源优势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土地整治、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治理的信贷支持,充分挖掘项目综合效益。

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农村产业融合园区,崭新平整的路网纵横延伸,6座占地3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前后排列,已有5家企业在此落户,即将建设玉米、筷子以及海棠果加工厂。不远处配套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供热供气设施。园区建设已告成,这里即将迎来粮民果农、南北客商和浩荡车流。

科尔沁左翼产业园项目流转了1.4万亩未利用地整理改造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规模化种植,为园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农产品。项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储备、产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规模化种植等整体推动,实现了土地整治、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产业链融合,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园区主任查国梁对记者说:“我们依托土地和农产品资源优势,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企业在此建厂不仅能享受政策优惠,更重要的是本地收购加工,避免原料外运,既保证了原料品质,又节省了成本。”

赤峰市敖汉旗全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也将土地生金的愿景变成现实。在敖汉旗土地整治项目地,“沉睡”的盐碱地被改造成平整的黄土地,不久后,这里将栽种向日葵、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不毛之地的盐碱地将变成现实粮仓,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农发行为敖汉旗土地整治项目贷款5.8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33%。项目收益来源包括土地指标收入、土地治理工程收入、土地租赁收入以及河道砂石销售收入。预计偿还贷款本息后,仍实现收入约24亿元。

敖汉国资集团董事长张占辉对记者说:“这个项目当初其它银行也有融资意向,但真正能下沉一线、扎进村镇的只有农发行。农发行的务实和拼劲,为我们制定出了适合的融资方案,最终促成了合作。”敖汉旗下洼镇书记张海学表示:“‘三农’资金的融合让‘沉睡’在乡村的国家项目焕发出内生动力,产业链才能形成,土地才能产生收益。”

赤峰市松山区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和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库布齐沙漠的新能源项目也是充分激活土地资源、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典型案例,分别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和总行支农支牧创新模式。赤峰市松山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推进”项目将高标准农田与特色产业、制种等8项乡村振兴业态整合于一体,充分运用农村资源,多渠道创收,实现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项目模式入选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金融支农支牧十大创新模式。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库布齐沙漠新能源标准地建设项目采用“央地合作”模式,在流转土地上建设“五通一平”并进行沙漠治理,为后续光伏企业入驻提供“标准地”,项目模式入选总行服务乡村振兴创新案例。

这些项目正是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当好政府和市场的桥梁、战略落地的工具”职能定位的精准体现。内蒙古区分行深入基层和项目,切实弄清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问题机遇,高质量融智融策,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从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做起。内蒙古区分行聚焦民生短板,做好民生保障,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辽市是全国110个缺水城市之一,境内几大河系目前已基本断流。水源干涸加剧了民生困境,开源增水是当地的头等大事。 

农发行信贷支持的通辽市城东水厂着力解决当地3516平方公里、2个城区9个村屯居民的用水问题。通辽分行与市政府紧密合作,多次召开融资需求对接会,设计了以“投贷联动”方式为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农发行向其投放贷款8.6亿元、农发基础设施基金0.9亿元,有效缓解了股东资本金出资压力。

记者在占地1.3万平方米的净水厂看到了已经竣工的净水工程,配合取水、输水、配水工程,建成了整套的供水流程。从水源地54眼井抽取的地下水将在这里净水过滤后向外输送,水厂将于今年10月正式供水。缓解用水难题切实补足了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短板,农发行的信贷资金变成润泽一方的“活水”,带去了福祉和安定。

2024年,内蒙古区分行将乘迎赶超争先、快抓发展的前进态势,加大服务落实“五大任务”工作力度。预计贷款投放500亿,计划净增260亿,不良贷款下降到5亿元以下,关注类贷款下降到50亿元以下,利润计划预计实现5个亿。在自治区党委“创新路、进中游”的目标要求下,内蒙古区分行制定了四项攻坚行动。一是插“旗”行动。涉及“五大任务”的国家级、自治区级重大项目,农发行要有一席之地,都要插上一面农发行的旗帜。二是消灭亏损行行动,力争推动目前19个亏损行半数以上实现扭亏为盈。三是支农资金筹集行动,增强支农资金筹集的内生动力,提高同业竞争的利率优势,使发展的血脉更加通畅。四是风险化解行动。做实合规管理和风险防控,不偏离主责主业,不踩红线底线,通过高质量发展化解存量风险。

在党中央的战略推动下,内蒙古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跑出了加速度。2023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务院出台支持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意见凝聚了更强的前进动力。内蒙古区分行将围绕服务落实“五大任务”,深耕主责主业,推进高质量发展,为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奋力书写内蒙古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政策性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