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安徽省分行行长张孝成(右二)在安徽省蚌埠市考察“靓淮河”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三角安徽经济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徽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农发行安徽省分行紧紧围绕总行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作用,为“三农”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十四五”以来至2024年一季度末,累放各类支农贷款4692亿元、净增2492亿元、增幅64%,期末贷款余额6377亿元、居农发行系统省行第二,其中对公贷款余额居省内各金融机构第一。
一、实践与成效
(一)“三个深化”
一是深化政银企合作。主动与相关省直厅局构建对接服务平台、开展专题活动,“自下而上”梳理项目,“自上而下”深化合作,为精准服务长三角经济带“三农”高质量发展夯实项目基础。每年联合省发改委、农业农村厅开展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乡村振兴”“农业强省”等专题融资对接活动,其中2023年共开展重点项目对接活动3次,各相关省直厅局、16个地市党政领导、重点客户参加,累计对接农田水利、农村路网、农村人居环境、农业产业发展等乡村建设项目835个、申贷金额4414亿元。二是深化高端营销。省分行行领导躬身入局,前中后台协同配合,三级行上下联动,与安徽各级党政及其有关部门、重点客户、金融同业紧密对接,促进服务“三农”合作清单化、清单项目化、项目责任化,形成服务“三农”发展合力。2023年累计与省住建厅、阜阳市、安徽省供销集团、农行安徽分行、徽商银行、安徽省信用联社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9份,累计批准人民银行等部委下发重点项目64个、金额551亿元、投放196亿元。三是深化客户服务。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落实“一个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支服务团队、一张工作进度表”“四个一”工作责任制,制订《安徽省分行重点客户拜访清单》,强化存贷(投)联动一体式营销,围绕厅局、地市党政、驻皖央企和省属企业、其他重点客户四个层级85家单位(企业),细化到省分行领导和(或)相关处室、二级分行(主要)负责人,实现营销走访全覆盖,以点带面不断提升服务“三农”领域优质客户质效。2023年全行累计向L9级及以上客户贷款739亿元、占比46%、高于系统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2023年末L9级及以上客户476户、占比39%、高于系统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L9级及以上客户贷款余额2875亿元、占比48%、高于系统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二)“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安徽省分行立足服务保障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认真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国家粮食安全职责使命,统筹做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充分发挥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每年支持粮食收购市场份额均超50%,有力维护长三角地区粮食市场稳定。立足服务安徽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大力支持马鞍山绿色食品基地、凤台绿港、蒙城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等建设,助力集聚了一批优质、高端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落户安徽。立足服务安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十四五”以来至2024年一季度末,累计投放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贷款1035亿元,其中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放贷款297亿元;批准“农业大托管”项目190亿元、可带动流转土地260万亩,助力打牢长三角农产品供应坚强后盾。二是突出支持县域基础设施补短板和区域协调发展。安徽省分行统筹支持农村综合交通设施建设,助力城乡互联互通,助力提升安徽融入长三角硬件水平,“十四五”以来至2024年一季度末,累计批准路网贷款549亿元、投放163亿元;制定“整区域城乡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的政策性金融服务方案,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融入长三角,“十四五”以来至2024年一季度末,累计批准城乡一体化贷款2377亿元、投放1246亿元。其中,2023年围绕长三角产业承接和“亩均论英雄”改革,累计批准“亩均论英雄项目贷”项目29个、金额215亿元,已投放49亿元。三是突出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推进。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安徽省分行牢记嘱托,凝心聚力助力安徽绘制大美生态画卷,重点支持省政府部署的人工造林保障工程、重要湿地保护和废弃矿山修复工程,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及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等,提升水资源保护和持续性开发利用,“十四五”以来至2024年一季度末,累计投放水利贷款533亿元,余额占安徽金融同业水利贷款余额的一半以上;批准国家储备林贷款134亿元、投放27亿元,正在对接项目13个、申贷金额139亿元,支持国储林建设贷款份额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
(三)“三个聚焦”
一是聚焦信贷模式创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重要批示精神,落实省委主要领导批示推广农发行“村落徽州”项目贷模式要求,制发进一步推广“村落徽州”项目贷模式有效措施,坚持党政主导和市场机制,注重资源整合和龙头带动,力促拓宽金融支持乡村建设的深度广度。已批准该类项目24个、贷款金额158亿元、投放62亿元,覆盖老徽州大部分县(市、区)并在全省有条件的其他地区逐步拓展丰富为“村落江淮”项目贷模式。积极向安徽长江经济带建设领导小组争取成为全省唯一一家“VEP绿色(项目)贷”落地试点金融机构,以安徽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黄山市为首贷模式试点区域,联合黄山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VEP绿色贷”(黄山市)试点方案》,创新农业政策性信贷模式、担保方式,助力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3年9月批准祁门红茶产业链开发项目3.1亿元并投放1.83亿元,实现全国金融系统首单“VEP绿色贷”项目落地,目前正在办理该模式项目3个、申贷金额8.8亿元。以全省粮食产量排名前三十县(市、区)为重点,逐县优化推广安徽省分行创立的“国有粮企+供应链+城投担保”模式,推进在主产区应用全覆盖;聚力服务全省深化林长制改革,统筹结合路衍经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丰富拓展林业资源+项目贷模式内涵,批准18个项目91亿元实现林长制类贷款在安庆市各县域、各机构全覆盖。二是聚焦筹资举措创新。突出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回流反哺“三农”,研究制发《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筹集工作的意见》,加强责任、限额、贡献、合规“四个管理”,抓好占高、延链、开源“三项行动”,力求分支机构实现支农资金内外循环、同业良性互动。积极争取财政支农资金,大力推动特色渠道服务建设,稳步推进自然资源网上交易、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等系统上线,着力拓宽支农资金筹资渠道。2023年末财政性支农资金存款余额294亿元、较年初增加179亿元,财政性支农资金日均余额216亿元、同比增加102亿元。三是聚焦办贷机制创新。突出解决现有办贷人员难以匹配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矛盾,研究印发《安徽省分行“1+N”办贷试行办法》,进一步集聚全行人力集中攻坚,统筹一体推动、审贷分离内控,充分发挥省分行统筹、二级分行上传下达、县支行主体职能,努力打破层级、部门框架壁垒,设置核心层、紧密层和辅助层三层不同标准,从三级行动态调配人员不断充实信贷“四个中心”,按照“1+N”方式组成服务专班,省分行或二级分行按审批权限统筹主导一体化协同办贷,着力构建全员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格局。编发《“1+N”操作流程及全流程图》,提炼发布国储林、土地类项目等5种模式评审要点,讲清说明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提升各层级、各环节人员操作水平,着力加快办贷效率,第一时间受理、调查、审查、审议、审批、放款,全员、全面推动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制发《安徽省分行“1+N”驻点片区经理管理及考核方案》《安徽省分行“1+N”核心层调查评估环节考核方案(试行)》,强化考核激励,严格优进劣退,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主动性,积极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为全行高效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目前已摸底建库确定核心层282人、紧密层508人、辅助层707人,2023年评估中长期项目贷款金额同比增幅29%,投放金额同比增幅31%,均创历史新高。
农发行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支行支持的“村落徽州”保护和利用(一期)项目。
二、问题与探索
(一)主要问题
1.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需要进一步破题。安徽作为长三角发展的纵深腹地以及联通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的西向门户,在构建大通道、大平台方面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而与沪苏浙相比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较为滞后且城乡发展差异较大。2023年安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1.51%,分别低于沪苏浙27.8、13.5、12.7个百分点,“十四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非常繁重,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用地等要素保障。地方政府期望农发行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项目信贷资金投入力度,但受新项目现金流和担保资源匮乏、存量城乡一体化项目贷款规模限制等影响,需进一步加大创新转型力度。
2.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协同机制需要进一步破题。安徽是农业大省,长三角市场中安徽粮食和肉类产量约占48%、水果产量约占32%、蔬菜产量约占23%,是长三角地区的“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但农产品内在价值挖掘不够,农业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不成规模或规模较小,产业链供应链不完善,名优产品数量不够多、品牌产业影响力不够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布局散、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之财务、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有效抵质押物少、融资担保能力差,符合贷款准入条件的合格承贷主体不多,政策性金融有效支持的路径不足,需对客户需求、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研究跟进。
(二)主要思路
1.紧盯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提升政策性银行影响力。围绕做实支农“六大领域”、做优“四个品牌”、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力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深化执行安徽省分行服务全省“六大战略”、县域产业发展、农业生产“大托管”“秸秆变肉”暨肉牛产业振兴、农业强省建设、皖北振兴、绿色信贷发展,以及做强科技金融服务“藏粮于技”、“食品贷”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皖味贷”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灌区贷”助力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皖通贷”助力农村路网高质量发展等业务指导性意见,全力服务安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2.统筹项目组合与平台转型,破解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难问题。优化项目现金流组合方式,充分运用市场化逻辑支持县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积极促请政府主导通过“肥瘦搭配”整区域支持等方式,探索匹配建设需求、符合市场逻辑、易于实践复制的项目与资源“搭配”融资模式,以项目科学谋划、整体推进为重点,合力破解县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难问题。深化地方国有(控股)公司市场化转型,落实国家严控融资平台新增融资政策要求,主动配合和促进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国有投融资公司市场化改制,引导地方国有投融资公司分类整合重组、明晰业务模式,通过注入经营性资产、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加快实体化市场化转型,提升经营实力和投融资能力,不断培育壮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的骨干企业和融资主体。
3.统筹做强实体与业态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高效发展。服务做强实体,围绕各县(市、区)特色主导产业,以地方政府出资的实体化市场化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为核心,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优势、地方国企组织优势、民企专业运营优势,积极采用团簇式对接、批量式推进、集群式支持等方式,联结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大发展。服务业态融合,推广农发行“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绿色(项目)贷”、“村落徽州(江淮)项目贷”、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土地+、水利+、交通+等创新模式,推进产业强村强镇强县建设,打造大基地、大产业、大企业、大品牌,持续深入推动农业产业与加工、流通、文旅、教育、康养、信息、生态等业态融合一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