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是农发行的根本职责。福建省厦门市作为粮食主销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聚集了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布局全国甚至全球的粮食供应链企业。本文立足于厦门主销区市场,总结提炼农发行服务供应链企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及遇到的问题困难,探索提出主销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金融支持新路径。
「关键词」主销区 粮食安全 粮食双循环
当前,受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新的要求。厦门作为主销区和国内外贸易枢纽,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发行福建省厦门市分行立足厦门主销区特点,因势利导,将做大做强主销区粮食业务作为推动厦门城市行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围绕“做大流量、做精特色、做响品牌”,探索主销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厦门模式,有力擦亮“粮食银行”品牌。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国家粮食安全力度,建议聚焦信贷规模未能满足需求、信贷制度不够灵活、服务质效有待提升等难点堵点,出台针对性措施,疏通主销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通道,全力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
一、厦门粮食主销区发展现状
(一)厦门粮棉油市场化程度高、潜力大。厦门市2023年常住人口532.7万,年自产粮食仅2.6万吨,粮食自给率仅1.5%,绝大部分粮食靠外地引进,是典型的粮食主销区。自粮棉油市场化购销改革以来,厦门辖内粮棉油类贸易业务飞速发展,粮棉油类贸易量从2019年经营量约3000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1亿吨,主要贸易品种包括玉米、大豆、大麦、高粱、小麦、粕类、植物油、棉花、棉纱等,贸易金额超3000亿元,贸易范围覆盖厦门乃至广东、辽宁、江苏、广西、海南、天津、北京、江西等多个省市,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集散地之一。同时,厦门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与全球主要粮商、农产品出口国深度合作,在畅通粮食国际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厦门粮油企业贸易规模大、实力强。厦门市从事粮棉油业务经营的头部企业主要包括3家世界500强市属国有企业:建发集团、国贸控股集团、象屿集团(以下简称三大集团)。三大集团年粮棉油贸易量达6500万吨,营业收入为2500亿元,经营规模约占全市近70%,均已完成从只赚中间差价的“传统贸易商”到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于一体、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供应链服务供应商”的转型升级。其中,建发集团在粮食进口方面仅次于中粮集团,位居全国第二;象屿集团在黑龙江的粮食收购量已多年位居前三,旗下厦门象屿为A股最大的玉米全产业链服务商;国贸控股集团建立起粮食种植农资服务、粮食收购、粮食仓储、粮食运输、粮食深加工等从“田间”到“工厂”的全产业链条服务体系,在东北地区代储稻谷储备超过百万吨,在新疆设立子公司收购皮棉并就地轧花等等,成为国内粮棉油市场化购销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力军。在三大集团的带动下,其他国企如火炬集团、轻工集团等也正在加快推进农产品供应链业务,在农产品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厦门粮油企业金融需求大、用款急。一是运营资金需求量大。企业供应链板块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资产负债率较高,杠杆率较高,资金运用效率高。特别是年初大量从银行提款用于经营,一季度末开始大量发行超短融资券用于经营,当发债成本低于银行贷款利率时,发债归还部分银行贷款,当票据贴现成本低于流动资金贷款成本时,则大量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年中“鼓肚子”运营,四季度销售回笼款大量归还银行融资。二是运营资金用款急。企业大量的业务在签订购销合同当天要付款,运营资金呈现“大进大出、频率高”的特点,业务高峰期一天支付上千笔,当天支付货款及销售回笼款超百亿元,对资金支付的时效性和安全管理要求高。三是运营资金需求的阶段性和季节性明显,受宏观经济形势、市场行情影响较大。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主要分为:生长阶段、收获阶段、销售淡季、销售旺季等,在不同的环节,企业的资金需求差异较大,具有很明显的季节性。
二、主销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厦门模式的实践
自2021年以来,厦门分行面对厦门“农业占比小、业务边界可支持范围小、利率水平较低、农发行竞争力较弱”区域特点制约等困境,以“走访、调研”为抓手,寻找发展出路,做了大量调研。结合调研结果,明确将做大做强主销区粮食业务作为推动厦门城市行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以服务三大集团客户为主攻方向,围绕“做大流量、做精特色、做响品牌”,着力在“点”上强龙头、“线”上抓延伸、“面”上求突破,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主销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之路,3年来累收累放粮食贷款近1000亿元,主销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厦门模式获得多方认可。
(一)在“点”上强龙头,做大粮食信贷流量。聚焦“做大流量”这一落脚点,以支持三大集团粮食业务为模板,巩固提升与集团各子公司合作,向其他涉农优质企业延伸,实现提级增量。2021年以来,不断加大对三大集团授信限额,推动三大集团客户年度统一授信限额从200亿元到300亿元再到650亿元;不断深挖与各集团子公司的合作空间,集团客户合作子公司增至20家,实现“集团、股份公司、子公司”三个层级全覆盖,累计投放粮食贷款近500亿元,贷款余额达113亿元、占全行贷款比例的75%。积极向“市属和区属国企、央企和省企成员、厦门百强重点企业、厦门上市公司、行业百强龙头企业”五个主体拓展,3年来累计营销粮食企业20家,投放粮食贷款43亿元。
(二)在“线”上抓延伸,做精粮食业务特色。结合厦门区域资源禀赋,聚焦粮食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做精信贷业务、国际业务“两条线”上抓延伸。一方面,以信贷业务为抓手畅通粮食供应链路径,2021年以来,累计向18家粮食供应链企业发放贷款510亿元,支持各类国企以及优质民营企业从黑龙江、山东、辽宁、江西等产区购入粮食等农产品超3000万吨。另一方面,以国际业务为抓手拓宽国际粮食市场,2021年以来,累计办理国际结算业务788笔、金额7.5亿美元,支持企业从加拿大、法国、阿根廷等国家进口粮食超300万吨。2023年以来,加大跨境人民币业务支持力度,跨境人民币业务达18亿元;2024年为建发集团授信国际贸易融资额度20亿元,创历史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最高额度。
(三)在“面”上求突破,打响“粮食银行”品牌。围绕支持企业拓展粮食业务面做文章,提供个性化需求,增加客户粘性,打响主销区“粮食银行”品牌。做强粮食精深加工。及时为企业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建设及日常经营提供资金保障,累计向10家粮食加工企业投放3.5亿元,贷款余额1.2亿元。畅通仓储物流循环。为提高产品流通效率,累计投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31亿元,贷款余额31亿元,支持4家混业经营的集团客户涉农产业发展。累计向供应链产业园项目投放2.6亿元,贷款余额4.1亿元,助力打造厦门物流“新地标”,完善粮食等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做好产销对接,积极组织走出去引进来,全力推动与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河南、大连等地开展产销对接。做好小微智贷业务,采用供应链订单贷模式,成功向在厦客户投放流动资金贷款586万元,实现“小微智贷”业务零的突破。全力推动小微智贷供应链象屿场景落地,挖掘建发、国贸等其他核心企业,向更多场景推广运用,大力推动独立法人贷运用于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客户,实现线上办贷智慧化。
三、支持难点及相关建议
(一)支持难点。一是信贷规模未能满足需求。厦门粮油供应链企业在农产品消费旺季前,主要表现为:年初为了满足市场突然增长的需求,企业往往要提前备货,会产生较大的资金需求;而在销售淡季,库存积压可能导致资金周转减缓,并且在年底大量压降负债。故企业呈现出“年初大量提款进货、年中鼓肚子经营、年底销售回款归还贷款压降资产负债率”的资金需求特点,对银行资金需求集中在年初,信贷资金不占年度净增规模,又能给银行创造全年经营效益。因此农发行需提供灵活信贷规模政策以适应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二是信贷制度不够灵活。有些信贷制度较少考虑不同业务、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特殊性,灵活性不够,导致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例如,由于贸易融资期限短、业务流程严谨,业务真实性可通过外管和海关核实,风险可控,同业给予国际贸易融资比流动资金贷款更为宽松的信用条件,而农发行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管控较为严格,丧失了较多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机会。又如,对于大型优质客户,厦门同业普遍会根据客户经营管理和税收筹划的需求,灵活采用统贷、分贷相结合的模式,并允许客户在授信后灵活使用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等用信方式,而农发行授信管理方式较为单一,不能较好满足客户需求。三是服务质效有待提升。厦门银行业生态丰富,多为一级或地方总行级机构,享有高度自主定价与审批权,灵活营销,决策链条精简高效,服务创新多元。相比之下,厦门分行作为二级分行,由于授信审批权限受限,面临多级审批流程,导致业务办理周期较长,亟需优化服务体验,提升“拼服务”的竞争力,缩短流程,增强灵活性,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二)相关建议。一是合理保障信贷规模。针对服务主销区业务发展情况及信贷结构特点,考虑在年度信贷规模分配方案中,给予信贷规模资源倾斜,并允许其“鼓肚”执行,即在一季度足额保障信贷规模需求,用于满足供应链企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贸易流动资金需求,并在四季度后结合客户需求适时适度归还贷款。二是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在自主定价方面,结合厦门主销区金融竞争情况,持续探索研究按照信贷产品属性和区域特色差异化给予特定额度内贷款自主定价权限。在准入方面,以粮食供应链企业集团整体财务指标作为准入、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的刚性要求,对旗下农产品贸易型成员企业的财务指标不作刚性约束。在用信方面,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可灵活采用统贷、分贷或统贷分贷结合的模式。在担保方面,在3家核心企业提供相应风控措施、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以3家重点客户为核心的供应链上下游民营企业融资采取灵活的担保方式。三是适当扩大信贷业务授权。将厦门列入主销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试点行,赋予其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扩大信贷授权范围,激发业务创新活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探索市场化条件下城市行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新路径。针对关键优质客户及政府重点项目,开设绿色通道,加速贷款审批流程,确保高效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四是加强模式创新。创新供应链金融支持模式,推动以大型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上下游优质客户拓展农产品供应链“小微智贷”业务。创新国际业务模式,结合同业经验,积极探索“国业+流贷”一体服务模式、“跨境电商+农业”金融模式,有效服务企业开展粮食等农产品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