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蔡之兵|四策合一:金融政策助力产业链韧性提升的转型方向与思路

「摘要」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提高,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点、线、面、体的角度,找到金融政策制约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关键因素,并指出金融政策应同时发挥信用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创新政策的作用,实现“四策合一”。在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弥补产业链“漏洞”、形成产业跨区域转移机制以及形成内生性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产业链 韧性 金融政策 四策合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在百年未有之变局加速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各国纷纷开始重视各自产业链安全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已经是确保我国经济安全发展的根本前提。在影响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诸多因素中,金融政策的支持尤为重要,无论是产业链韧性的提升,还是安全水平的提升,都需要金融政策的精准扶持。因此,本文将聚焦产业链安全转型的各个环节,对金融政策支持不同环节的机理和取向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金融政策推动我国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的实施思路。

一、提升产业链韧性对金融政策提出的转型方向和要求

技术密集度和资本密集度的提高,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主要路径,这一过程显然需要金融体系的强力支持。从全球主要工业强国的发展历史看,金融活动的繁荣程度尤其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层次。当前,面临国内发展阶段和国际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亟需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从任何一个环节看,这一目标的实现都与金融政策具有直接联系,需要实现金融政策的针对性转型。

第一,在“点”的层面,金融政策要发挥信用政策的作用,通过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从而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产业由一个个企业组成,企业的能力尤其是科技研发能力是决定产业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企业的韧性也是产业韧性的重要基础。因此,提高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首先就是要提高企业的韧性,这就必然要求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而科技创新能力恰恰是影响企业生存能力的关键。长期以来,受“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影响,很多企业难以提供科技研发活动所需要的大量资金,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形下,如何瞄准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特征,针对性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需要加快推动金融政策转型。

第二,在“线”的层面,金融政策要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通过弥补产业链的“漏洞”从而提高重要产业链完整性和系统性。在现代国家竞争过程中,产业链竞争的重要性正在超过传统的企业或者产业竞争,谁能掌控重要的产业链,谁就可能占据国家竞争的先机。实际上,近几年,美国等少数国家对我国部分高科技、战略性产业链的系统遏制和打压,已经充分说明重要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不仅仅是确保产业链安全的前提,也是确保整个国家安全的前提。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我国在很多产业链上都已经获得了数量和规模优势,但在一些极端重要的核心产业链中,还面临较多的“卡脖子”技术,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发展安全。与此同时,由于这些“卡脖子”技术的门槛较高,攻克难度很大,依靠市场和企业的自发行为,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奏效。面对这一情形,金融政策应发挥更为主动的作用,对重要产业链存在的技术“漏洞”和“短板”进行深度梳理,围绕攻克这些技术“漏洞”和“短板”所需要的资金规模进行准确研判,制定长期的攻坚计划,尽早实现对重要产业链的安全控制。

第三,在“面”的层面,金融政策要发挥区域政策的作用,加速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从而延长产业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是韧性的重要体现,如果产业过早转移或者很容易向外转移,都说明产业体系的韧性不足。近几年,一系列数据都在表明我国正在发生一定规模的产业转移,由于我国当前并没有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实体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产业大规模向外转移,无疑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面对这一挑战,我国很早就提出中西部地区要创造更好条件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然而,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利益共享机制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了产业在国内的合理转移。进一步分析原因,过度依赖财政政策,是很难推动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的,因为财政收入发生在产业发展之后,而产业转移发生于财政收入产生之前,财政政策很难冒险为产业转移行为提供足够的支撑。可见,想要推动产业转移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合理转移,必然要求更愿意“冒险”的金融政策。

第四,在“体”的层面,金融政策要发挥创新政策的作用,助力加快形成创新生态网络和产业系统网络从而增加产业链内生动力。决定产业链的韧性不仅仅是技术层次、市场规模、经营能力等指标的当前水平,更依赖于企业和产业未来技术进步的能力。换言之,产业链韧性不是一个简单的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动态概念。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体系缺乏动态提升的能力,产业技术和企业创新能力长期停滞不前,这种产业体系即使当前领先,也非常脆弱,无法抵御外部急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需要增强整个国家创新系统和产业系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为整个产业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提升整个系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需要从要素、高校、企业全方位发力,需要营造以创新和创业为导向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原始创新的方向和路径是不确定的,需要较为成熟的金融工具和体系深度参与,这对金融政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点”——金融政策要坚持精准思维并发挥信用政策的作用

企业作为产业链中最活跃的经济主体,在促进本国产业链高水平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为破解这一困境,需要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缓解其融资难题,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为产业链高水平发展指引方向。

就民营中小企业而言,需要完善增信制度,破除融资困境,提高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增信制度是一种信用担保工具,旨在利用市场化或行政化手段增加融资主体的信用等级、提高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与大型企业不同,中小企业相对来说规模较小,信用难以保障,往往会出现融资难等问题。而民营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链韧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营中小企业可以进行信息增信和补偿增信等方式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风险等问题。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让政府参与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同时加强数字化建设,共同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增信问题。

就科创企业而言,需要发挥科创板作用,获得资本助力,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延伸。不同于以银行为中心的中国传统融资,科创板主要是为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创新企业赋能,为这类企业提供一种全新的融资渠道。一方面,要完善科创板上市标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吸引多元化投资者。在完善企业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监管与风险防范。在实现过程中,可以由小及大,由“小型闭环试点”逐步过渡到“大循环试点”,由此建立相对独立的债市“科创板”,为那些难以满足传统融资条件的企业提供机会,填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就新创企业而言,需要实施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创业征程,增强产业链的稳定性。数字普惠金融是凭借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来节约金融机构与产业链主体在资金供求上匹配时间的工具。借力数字普惠金融,第一,需要地方政府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度应用数字化技术,同时加大监管力度,促进新创企业良性发展。第二,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树立大局意识,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这类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政府可通过补贴、加大投入等形式协调区域平衡发展。第三,要优化金融服务,设计出个性化金融产品,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创企业的促进作用。最后,不仅要拓宽数字金融的普惠范围,扩展覆盖广度,还要做到有深度,有效果。

三、“线”——金融政策要坚持关联思维并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

产业链是现代经济体系顺畅运转的重要载体,其韧性反映一国经济抵抗风险能力的大小,增强产业链韧性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必然举措。破除金融要素供给端的约束,打破融资壁垒,畅通金融服务产业链的渠道,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必然要求。产业链金融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服务,产业链的环环相扣决定了产业链金融的目标是提升全产业链的韧性而不是其中某一个环节。因此,推动产业链金融深度融入产业链发展中从而提升产业链韧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针对产业链“漏洞”,协同推进“融链、强链、补链、固链”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在融链上,完善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集群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横向上,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人才集聚和降本增效等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在纵向上,有利于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推动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因此,通过建立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同时,加强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与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合作,通过平台数据为企业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推进产业链服务系统和金融服务系统进行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与服务交换,实现价值共创。

在强链上,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不断推动产业发展和增强产业韧性的核心要素,也是促使产业链深度转型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于优势产业要继续发挥其领先优势地位、在全产业中的带动效应。然而,优势产业的创新难度也相对较大,很多则涉及投资大、周期长的基础研究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和税收返还等政策,将资金有效投放到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其科研提供资金支撑。

在补链上,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填补产业空白。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往往决定了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和效率,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薄弱环节则难以保证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容易形成“卡脖子”的发展窘境,阻碍国民经济的循环畅通。产业引导基金的设立,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链金融创新发展的杠杆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政府拟扶持及着力打造的产业领域,使金融资源向产业链薄弱领域倾斜,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填补产业链空白。

在固链上,健全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稳定产业链运行。产业链的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发挥产业链金融的全链条融合效应,增强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一是加强对产业链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监测,形成产业链安全性预警系统,为攻坚产业链短板提供信息支持。二是创新风险管理工具,通过信用保险、担保、风险共担等机制降低企业风险。三是保持金融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建立金融服务应急机制,在面临风险时及时给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稳定产业链运行。

四、“面”——金融政策要坚持系统思维并发挥区域政策的作用

避免产业过早往外转移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支撑。相比于财政政策的事后性,金融政策更有助于促进产业在国内的合理转移。从当前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困难分析,金融政策需要实现如下转型,才能发挥区域政策的作用。

第一,将产业转移的问题进一步具体细化为企业转移的问题。通过充分调研,梳理不同地区的发展成本和主导产业情况,对发展成本明显超过产业承载能力的地区,应做好产业转移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行业类型,建立有转移意向的企业信息库,并对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转移意向、转移目标地区等信息进行整理,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要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将企业分为不同类型,如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金融政策。

第二,要科学测算不同企业转移的成本与收益。在建好企业的信息库后,就可以采用金融工具对每一个企业的转移个例进行深入研究,对每个项目的转移成本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搬迁成本、人员安置成本、设备购置成本等,尤其要结合企业所在地区的产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等因素,对项目的预期收益进行预测。在此情形下,金融机构通过加强与迁出地和迁入地政府的合作,可以对项目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等,以便确定企业在转移前后收益率和回报率的变化,为最终的金融工具和产品提供支持。

第三,要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转移实际,制定合适的金融工具。之所以产业转移没有完全发生在国内,一个主要矛盾在于企业的税收只与产地有关,企业迁出地虽然掌握了大量企业的转移意图,但是由于地方利益本位意识,他们并没有推动产业往国内其他地方转移的动力。在这种背景下,金融机构可发挥更加主动作用,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与有接受企业意图的迁入地政府合作,约定迁入企业新增地方税收入的分成力度,积极开发合适的金融工具,帮助迁入地政府承接更多目标企业。在具体产品形式上,可以加大对产业转移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也可以开发适应产业转移需求的金融产品,如产业转移专项贷款、股权投资基金等。在最终的收益分配上,对不同类型的转移项目,金融机构可以分别与迁出地政府、迁入地政府、不同类型的企业和转移模式确定不同的收益分成思路,为国内产业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选择。

五、“体”——金融政策要坚持动态思维并发挥创新政策的作用

构建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同样需要发挥金融政策的积极作用。第一,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金融政策通过引导和鼓励资本拓宽融资渠道,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缓解创新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是鼓励股权融资。支持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特别是针对初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通过创业板、科创板等金融市场,降低其上市门槛,提高融资效率。二是鼓励债权融资。支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贷款,包括科技信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以满足其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三是吸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创新领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加灵活的资金支持。

第二,优化资源配置与整合。金融政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金融机构由资源提供者向资源整合者转型,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一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通过税收优惠、融资补贴等政策措施,降低创新型企业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资金成本,引导社会资本向创新领域倾斜,增加对创新型企业的投资。二是建设金融“孵化器”。鼓励金融机构融合金融服务、共享资源,有效整合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多方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加速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流动,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支持。三是鼓励外部合作与内部整合。推动金融机构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内创新生态的国际化水平。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并购融资等支持,促进创新型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第三,强化风险管理和保障。金融政策通过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和保障,为创新型企业提供风险评估、风险分散和风险控制等支持,营造一个相对安全、可控的创新环境。一是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引导金融机构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从而提高融资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建设风险补偿机制。对金融机构在支持创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补偿,降低其风险敞口,减轻金融机构的负担,提高其支持创新的积极性。三是提供保险保障。鼓励保险公司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专门创新保险等保障服务,降低创新型企业研发、应用过程中的风险损失,为其提供托底性的风险保障。

第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政策提供更系统化、综合化的服务模式,提升对创新型企业的服务水平。一是创新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如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等,以满足其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二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推动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手段,针对性的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专门服务于创新型企业的部门或子公司,提供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三是建立创新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搭建创新服务平台,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评估、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降低其创新成本。

六、结语

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根本宗旨,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接口和渠道,是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的根本方向。当前全球产业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产业链层面,产业链的强度、厚度与完整度直接决定了国家综合实力和产业体系的层次,如何强化产业链竞争能力对未来国家竞争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产业链的发展方向是不断走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需要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本文从“点线面体”的研究视角,明确提出金融政策只有具备“四策合一”的功能,才能助力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初步视角。

基金项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项目《电力行业现代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效果量化分析技术研究》(1400-202357344A-1-1-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