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邱捷|支持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探讨

「摘要」发展海洋经济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重要论述,服务福建海洋强省战略、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福建省海洋资源情况、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及“十四五”规划目标,探讨农发行支持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策略。

「关键词」海洋经济 信贷支持 政策性金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福建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海洋资源丰富,是海洋经济大省,海洋经济在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农发行要充分认识福建海洋强省战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福建实施“海洋经济”战略中持续贡献农业政策性金融力量。

一、福建省海洋经济基本情况

(一)福建省海洋资源简况。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北接长三角,南联珠三角,扼东南之要冲,海域辽阔,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一是渔业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渔区。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较陆地面积多1.2万平方千米;海洋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海洋渔场面积的4.5%;已记录的海洋生物有5000多种,近海生物3400多种;海水养殖产量、海水养殖种业规模居全国首位。二是海岸线长,深水良港多。福建陆地海岸线长3752千米,拥有全国第一的海岸线曲折率;沿海岛屿众多,岛屿总面积1400.13平方千米,岛屿海岸线长2804.4千米;共有海岛2200多个、港湾125个,拥有多个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港口吞吐量大且深水岸线长,不冻不淤,避风条件好。三是海滨矿产开发潜力大。福建海岸地质构造多样,已发现的海洋矿产有60多种,其中多种矿石探明储量居全国前列;台湾海峡石油、天然气及海峡西部成油凹陷油气具备发展前景;福建沿海是晒制优质海盐的理想地带,占据全国传统人工日晒海盐70%以上产量,海盐食盐年产量达30万吨以上。四是新能源利用前景好。福建是全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之一,全省沿海陆地风能资源总储量达4131万千瓦,近海风能资源储量估计为陆地上的3至4倍;潮汐能可开发装机容量居全国首位,沿海可利用潮汐发电的海水面积达3000平方千米,有开采价值的地热资源、清洁能源及热水区域较多。五是景色秀丽,宜居宜游。福建背山面海,空气清新,海岸类型多样、岛屿风景优美,是最早发展海洋旅游的省份之一,拥有多个国家级海洋公园,“蓝色海湾”“金色沙滩”闻名中外,沿海各类名胜古迹、风光旖旎的港口城市以及温润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构成享誉全国的宜居和旅游度假胜地。

(二)福建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十三五”期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由2015年的7076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05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3.9%,海洋经济成为助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7.3:37.1:55.6调整为2020年的6.5:31.7:61.8,产业布局持续优化,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福州、厦门获首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海洋渔业发展成效突出,海水养殖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出口额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等指标全国排名第一。全球首艘227米深海采矿船、全球最大深海微生物库等相继建成。临海工业集约化发展,不锈钢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聚区相继形成。“水乡渔村”“清新福建”等旅游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省海洋旅游总收入超过5000亿元。

(三)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规划。“十四五”期间,福建省持续优化海洋强省战略空间布局,着力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支撑平台,不断完善海洋基础设施服务环境,扎实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拓展蓝色伙伴关系网,健全海洋综合治理机制,力争到2025年,在“海上福建”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进步,基本建成海洋强省。一是海洋经济更具实力。“十四五”期间,按超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幅1个百分点以上设置增长目标,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达8%以上,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基本建成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产业基地。二是科技创新更具动力。形成适应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和人才队伍,新增省级以上涉海创新平台5个,海洋新兴产业专利拥有量6000项,实现创新与产业精准对接、深度融合。三是基础设施更具支撑力。建设现代化枢纽港、物流服务基地、大宗商品储运加工基地;新建万吨级泊位30个,新建、改造、提升各类渔港225个。四是海洋环境更具魅力。建设适应福建的海洋资源开发及生态保护模式,实现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6%,岸线修复长度155公里,滨海湿地恢复面积达到3800公顷。五是海洋治理更具效力。建立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综合管理及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海洋应急救助、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机制。六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沿海渔船就近避风率达93%以上,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220千克,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3万元。

二、农发行支持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思想观念,助力海洋强省。一是打破思维定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是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因此,要站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打破思维定势,耕海牧渔,拓宽业务支持领域,把支持海洋经济纳入福建省分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点来考量。二是强化政银合作。主动融入福建经济建设发展大局,加强与地方党政和政府主管部门的联系、汇报,积极广泛宣传农发行相关信贷政策,力争地方党政认同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福建由海洋资源大省提升为海洋经济强省。三是紧跟政府规划。福建“十四五”海洋强省项目拟计划投资超过1万亿元,其中许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需要农发行资金支持,政府实施的海洋强省规划与农发行的履职发展要求相吻合。因此要认真研究《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充分认识福建海洋强省战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面了解规划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找准业务契合点,在福建实施“海洋经济”战略中持续不断贡献农发行力量。

(二)把握支持重点,建设“海上福建”。一是支持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打造福建“海上粮仓”。围绕“种-养-加”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种业创新,建设大黄鱼、石斑鱼、对虾、鲍鱼、紫菜等核心品种种质资源库,支持一批现代渔业种业龙头企业;支持福州、宁德发展深海智能养殖渔场,推进连江、福清等海洋牧场建设;支持构建水产品加工产业带,做强福州、厦门水产品交易中心,优化漳州、宁德水产品集散功能,支持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动精深加工与流通。二是支持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地沙系统治理,支持实施“蓝色海湾”综合整治,推动海域、海岸线、海岛生态保护修复;支持绿道、水利工程建设,推进重点海洋生态区的保护利用和重点生态廊道开发建设;支持沼泽、红树林等重要滨海湿地保护和湿地修复工程,提高海岸带、河口生态质量。三是支持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海洋信息产业,建设海洋信息通信网、信息能源管理服务中心和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支持海洋救助等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及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海洋环境、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支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海上综合体系建设。四是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支持福州、宁德、莆田、平潭等沿海地区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拓展风能互补,并与海洋旅游、海洋牧场建设等协调发展;支持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支持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地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培育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开发关键技术推进中小型海水淡化工程示范。五是支持现代海洋服务业创新发展。重点支持海洋运输、航运物流、海洋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加快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开发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现代海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六是支持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疏港通道、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建设,推动传统渔港向现代渔港发展;支持渔港经济区发展,推动现代渔业、海洋资源深加工、滨海休闲渔村等沿海渔区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建设闽台海洋产业园区、水产品交易中心建设。

(三)优化支持政策,提升服务质效。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大信贷计划资源倾斜力度,全力支持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在贷款规模上给予重点倾斜、精准配置。二是优化产品政策。对符合总行文件要求,列入政府“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和需大力支持的薄弱领域,纳入名单制管理,注重政策性、公益性,按政策性业务品种进行管理和考核,在审批权限、利润计算时给予适度灵活政策。三是优化期限政策。可结合项目评估和借款人实际,灵活设置贷款期限。对于固定资产贷款项目,优化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20年,最长可不超过25年。四是鼓励融资模式创新。紧紧围绕依法合规挖掘现金流和拓展第二还款来源做文章,在考虑抵质押时,除推广国有控股担保公司担保、供应链融资、联合增信等成熟模式外,还可以使用多种涉海相关抵质押物,如渔船、柴油补贴、海域使用权等涉海资产。五是主动融资融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整合资源,发挥系统优势,加强对重点项目的高层营销、提级营销、联动营销,积极对接政府、市场和客户需求,强化“债贷投筹联动”和“本外币”一体化营销,打好产品组合拳,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方案。六是开辟办贷绿色通道。对纳入总行、省分行名单制管理的海洋经济项目,在调查评估、审查、审议、审批、放款监督等办贷环节优先予以安排。

(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合规管理。一是建立机制保障。切实增强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各级“一把手”要亲自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跟进研究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全省规划安排,准确研判形势趋势发展变化,科学制定差异化信贷支持策略。可按项目推进需要成立工作专班,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扎实做好政策实施、营销协调、上下联动,不断提高专业化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完善监测考核。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强化资源倾斜和考核引导,制定重点产品、重点业务经营目标计划,加强定期跟踪监测评价,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四是严守业务边界。坚持聚焦主责主业,严格执行负面清单、产业信贷“四个严禁”“十个不贷”等规定,立足海洋经济,突出服务“三农”需求,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支持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促进现代海洋特色产业发展,坚决不触碰合规发展“红线”。五是强化风险防控。严把贷款准入关,加强行业研究、综合研判和深度分析,做实尽职调查,严防带病准入。强化贷款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关键环节管控,审慎评估现金流、押品价值及变现能力;严格放款监督管理,按要求落实贷款条件,把好资金出口关;严格存续期管理,严防资金回流或被挤占挪用。加强风险监测预警与风险排查,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