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发行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数字金融”的决策部署,加快推动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软件开发中心认真落实总行党委关于数字赋能工程各项工作安排,着力打造“应用底座”“技术底座”和“管理底座”,高效构建新质生产力“策源体系”、业技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和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体系”,更好推动数字科技支撑业务、融入业务、服务业务,不断孵化业技融合新场景、引领客户服务新模式,为推进农发行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软开力量”。
「关键词」数字金融 数字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 科技赋能 业技融合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包括“数字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标志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提升到全新高度。农发行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加快推动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是有效提升业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创新管理模式、优化风控水平的重要抓手,更是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新形势下对接金融服务需求,全力培育和发展农发行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一、绘制“转型蓝图”,科技赋能信贷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科技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总行党委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工作,制定全行信息科技三年发展规划、“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包括“两弹一星”工程在内的重要系统上线投产,实施“五大系统”自主可控战略,推进信息科技“两部四中心”架构改革,数字赋能全行各项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成效显著。
(一)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路径清晰
在总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总行金融科技和数字化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逐步形成具有农业政策性银行特色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总行党委始终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一体推进数字赋能工程和人才强行工程,夯实现代化建设科技和人才支撑基础。软开中心作为员工平均年龄最小的新生机构,深入推进党建领航工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信贷管理体系改革等“八项改革”相关系统建设高效推进,队伍精神面貌昂扬向上,自主可控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二是强化顶层设计。总行党委坚定不移实施数字赋能战略,在“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印发《关于做好数字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构建全行数字化转型总体思路、任务目标和实施路径,指导和推动全行数字化转型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加大资源投入。总行党委不断提升金融科技投入在全行财务资源中的占比,实施灵活的薪资包制度鼓励软开中心创新研发,推动全行信息系统数量由2018年初的46个跃升至当前的186个,增幅逾300%。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总行信息科技人员已达951人,系统研发一线人员数量相较2022年净增2倍多,有力支撑自主可控战略落地实施,推动总行党委战略决策在系统研发层面不折不扣落实落细。
(二)信贷领域系统建设成果丰硕
经过数年的连续攻关,农发行通过加快系统建设、强化科技治理、深化关键系统自主可控水平,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提升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的科技支撑能力。2022年,完成农发智贷系统群研发,包括智贷App、智贷审批管理平台、风控平台、区块链平台4大子系统正式投产,首次实现了信贷业务全周期、全流程线上办理,有效提升了农发行信贷服务效率。2023年,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群成功上线,实现了信贷领域管贷办贷理念、流程、制度、系统、管理和队伍全方位大变革,全面提升了农发行信贷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履职保障能力。2024年,农发智贷智农贷向首批11户小微企业成功发放信贷资金,首次将线上小微信贷业务成熟经验和模式向分支机构输出,形成了服务涉农产业链供应链的智链贷业务和服务优质涉农非供应链模式的智农贷业务两大板块布局,农发行服务实体经济、做好普惠金融的手段不断丰富。
(三)信贷领域自主可控红利逐步显现
在信贷业务领域系统建设过程中,软开中心坚决贯彻“关键信息系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总要求,深化研发实践,从零起步培养了一支自主研发团队,目前已基本实现信贷领域应用自主可控,加速推动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一是互联互通。信贷领域系统全面实现了与核心业务系统、国际结算、票据交易、机构员工等系统数据互通,进一步提高业务处理质效、显著提升客户满意度。二是全面落标。推动全行数据标准在信贷领域系统全面落地,根治“一户多码”等问题,实现数据源头治理、下游受益,信贷数据资产质量得到整体优化。三是架构优化。规划和建设了企业级评级、授信、押品、客户管理、电子合同等技术和业务组件,信贷系统架构得到优化、集成水平显著提升。四是灵活安全。基于全行技术架构,统筹开展信贷领域各系统架构优化、技术落标和安全设计。其中,小微智贷系统实现了多节点多活的分布式应用架构、新信贷系统实现了双园区多活的高可用架构,系统灵活性和安全性得到全方位提升。
(四)信贷领域先行先试深化业技融合
为加快提升数字化转型质效,2024年以来业务研发中心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前行,不断夯实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业技融合底座。一是建章立制夯基固本。建立“规范-指引-手册”三层业研制度框架,总结和提炼信贷业务领域业研模式的实践经验和有益探索,明确“业务-业研-科技-研发”四方工作规范,实现信贷业研模式制度框架“里程碑式”突破。二是需求赋能业务转型。与战略规划部、粮棉油部、投资部、信贷管理部、内控合规部等共同编写需求24项,高效完成信贷产品体系改革、粮棉油自动化线上办贷、“两轨并一轨”、基金业务纳入信贷全流程、放款支付全国集中处理、“评级、授信、融资”三合一组合流程等6项年度重点需求,稳步推进400余项业务需求转化和115项系统功能顺利投产,主动向业务部门输出调查评估历史数据应用等解决方案4项,以业技融合赋能业务高质量发展。三是培优育强人才保障。积极培养业务强、系统熟、懂技术、善沟通的业技融合复合型人才,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项目借调人员数量有效减少,需求服务效率提升1.5倍以上,需求缺陷均值下降约70%;通过业务培训、以测带训等方式向办公室、粮棉油部等业务部门培养骨干20余人次,积极为全行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打牢人才基础。
二、打造“三个底座”,加快推动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是全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软开中心与业务部门并肩同步、同向发力,深刻把握业务发展、外部监管、客户营销、经营管理等数字化转型内在要求,积极打造“应用底座”“技术底座”和“管理底座”,支撑业务“上层建筑”,确保数字化转型工作既符合全行经营价值导向,又契合信息技术发展方向,探索创新更多业务价值高、科技赋能强的转型精品。
(一)夯实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应用底座”
当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全行战略推进。农发行要紧跟同业先进步伐、业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技术变革方向,以数字化思维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打造信贷线上场景,全力服务客户、赋能员工。一是加强企业级信贷业务数字化平台建设。持续推动新信贷、小微智贷两大系统协同开发、持续升级,高标准建设智贷审批管理平台、大数据风控平台、区块链应用平台、线上业务监测平台等信贷业务数字化系统群,加快推进粮棉油信贷数字化转型,全面建成企业级数字管贷办贷平台。二是加强信贷业务数字化对客渠道建设。围绕“一个客户一个农发行”,进一步丰富对客服务手段,加强经数字签名的客户信息上传通道建设,扩大客户端在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的使用场景,持续优化并扩大线上“110”贷款运行模式,提高优质客户循环用信体验,全面加强用户体验体系建设,增强用户黏性、提升客户满意度。三是加强数字化信贷集中运营体系建设。全力服务数字信贷业务的集约化运营,推动放款集中作业中心建设,将信息采集、规则审核等工作纳入数字信贷业务非现场团队集中处理,不断优化体验、防控风险、降本增效。四是加强支农资金筹集平台建设。积极推广财政预算一体化、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已建成系统应用范围,拓展存款营销渠道服务贷款业务。通过“分行出人出力,总行出技术出平台”的方式自主研发住宅维修基金、非税收入收缴等系统,实现各省特色业务营销支撑系统并发推进、快速投产,全方位服务支农资金筹集优化工程。五是加强信贷业务数字化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全面提升信贷领域风险防控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和精准化程度,积极配合业务部门推动风控模型在信贷全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利用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提升全行风险防控水平。六是加强信贷业务数字化生态体系建设。增强企业级架构扩展性,构建技术中台和数据中台,进一步开放API接口,实现开放生态的能力。推进银政数字系统对接,获取用于识别客户、评价客户的优质数据,跟踪涉农领域各类项目管理、环境治理、农产品稳产保供等信息,帮助地方政府、相关企业更好运用农发行服务场景产生更大效益,不断服务“三农”事业蓬勃发展。
(二)筑牢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技术底座”
创新引入新技术、打造研发新平台,可有效助力农发行满足和应对政策新变化、客户新需求、监管新要求、管理新制度,积极服务全行高质量发展。一是筑牢基础技术体系。基础技术平台是软开中心打造的科技服务平台,相当于农发行研发工作的“机床”。从技术层面看,可高效推进农发行IT架构全面转向云原生架构;从赋能业务看,可建立快速响应需求的敏捷研发运维体系,提高基础设施资源弹性和持续供给能力。当前,软开中心正举全中心之力建设基础技术平台,并以核心业务系统分布式转型为探索,建立全行统一的技术栈、技术标准和开发工具,构建标准化可复用的信贷相关技术组件,将为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的技术底座支撑能力。二是优化大数据支撑体系。充分用好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数据处理技术和工具,打通与供应链企业、第三方合作机构、外部征信、司法税务、仓储物流等平台的信息来源,实现自由互联、灵活互通,为信贷业务数字化模型构建、指标计算、产品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推动信贷业务管理从“经验依赖”向“数据支撑”转变,带动全行管理手段、资源配置、监督制约、风险防控、业绩评价与决策依据的跨越式变革。三是建设新技术应用体系。研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识别、RPA、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场景化获客、自动化审批、在线电子签约等非接触服务方式代替传统线下服务,创新农发行客户精准营销、贷后影像检查等重点领域场景,更为有效服务全行改革发展。
(三)优化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管理底座”
软开中心探索创新、主动求变,在团队组织、激励机制方面先行先试,不断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持续优化项目研发模式,有力推动业技高效融合。一是进一步提升需求质量。充分发挥“服务业务、赋能业务”作用,紧盯常态化需求和重大项目建设,混编业务技术骨干分类组建业研服务团队,精准对接差异化需求,提前介入协助业务部门做好项目年度计划制定、重要需求酝酿等工作,稳步推动项目计划执行增效、需求预研分析增效、系统成本管控增效,高效识别、精准传导系统业务价值,持续推动需求分析工作提质增效。二是进一步提升研发质量。锚定自主可控三年计划,以自研团队为主体,辅以合理数量的人力资源池,“以我为主”高标准开展系统设计研发等工作。不断提升信贷领域系统应用层、平台层自主可控能力,探索敏捷研发模式,实现降本增效。三是进一步提升测试质量。积极引入TMMi-4标准,提升测试人员自主可控能力,全面推广自动化测试技术,加快建设应用一体化测试平台,有效提升产品交付质量,保障系统安全生产。四是进一步提升团队质量。充分发挥柔性团队优势,不断优化“中心-领域-团队-项目”矩阵型管理架构,落实好“团队长”“项目经理”等创新做法,深化“揭榜挂帅”机制,加大软开中心内部人员交流力度,提升团队内生动力,更好服务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
三、构建“三个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含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是对农发行信贷业务流程的探索创新,涉及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人才培养和机制优化等工作,投入成本高、见效周期长,需要长期坚持、持续推动,在探索和实践中厚植数字化基因,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体系”
总行党委决定设立金融科技中心,是实现业务需求、软件研发、测试完善、投产运行诸环节有效衔接、快速响应的重要平台,有利于软开中心更好发挥作用,推动全行业务、数据、技术深度融合。一是协同推进“两个平台”建设。“打造科技研发、人才培育、集约化运营的重要平台”是总行党委赋予金科中心的职责使命。软开中心作为最大的入驻机构,与金科中心紧密配合、协同一致,积极探索打造“农发行新质生产力孵化平台、展示平台”,共同打造农发行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二是不断提升管理质效。软开中心在西安、珠海、北京以及未来的合肥均设有工作团队,需要借助金科中心服务资源,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持续破难题、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围绕全行中心任务找准当前的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相关工作先立后破,不断开新局、育先机;树牢底线思维,全面落实总行党委关于员工属地化管理相关决策,将日常管理融入日常服务,推积分考核、抓异常管理,树先进典型、造良好氛围。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面对新的改革发展形势,要强化系统观、全局观,自觉从推进农发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高度审视、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与金科中心及入驻金科中心的业务部门工作团队通力配合,主动为各类作业中心数据引入、产业链供应链发掘、接口开发提供场景探索和技术支持,促进产生服务新业态和应用新场景,更好服务全行改革发展大局。
(二)优化业技融合干部“培养体系”
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需要培养、孕育一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专业团队,构建人才竞争优势。一是强化业技融合培养“蓄能储才”。一方面探索建立“业务-业研”互融共促的强耦合机制,持续深化沟通交流,积极推动业务需求侧和研发供给侧精准对接。同时,搭建软开中心人才库,对专业骨干人才进行精准画像,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营造终身学习氛围,充分利用金科中心会议组织的利好平台,用足用好“软开智荟堂”等培训机制,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参与业务培训,有效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着力培养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人才。二是聚焦重点项目推进“实战炼才”。聚焦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前沿引领技术攻坚,坚持实战练兵,在全行业务发展大局中谋划项目、研究项目、推进项目,注重“派任务压担子”“引进来走出去”“钻技术搞自研”,快速培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豁得出去的高精尖专业化人才。三是积极打造肥沃土壤“助力成才”。坚持“有为有位”,畅通科技专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动揭榜挂帅、专业岗位晋升、能上能下等工作机制落地见效。坚持“有爱有梦”,结合软开中心青年人员较多的实际,不断丰富群团活动,积极打造青年园地、“温馨软开”,持续建设团委、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兴趣社团等“年轻人自己的组织”,引导科技人员爱生活、爱工作、爱“三农”事业,以更加多维的“严管与厚爱”措施促进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干部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与成就感。
(三)构建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体系”
推进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工作资金投入大、人员参与多、涉及系统广、持续周期长,要持续深入开展业务运营评价和系统成本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对标行业标准构建精准自评的体系。深入研究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数字化能力成熟度指引》,用足用好银行业协会拟搭建的统一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数据报送、分析与共享服务体系,找准农发行评估参照系,进一步指导农发行构建数字化转型自评体系并精准开展自评,定期衡量全行能力水平,梳理查摆薄弱环节,以评促建,明确数字化转型下一步发展路径与举措,确保相关工作符合外部监管最新要求和农发行履职发展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锚定重点资源投资开展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准确对系统建设的投入与产出进行精准后评价,厘清下一阶段数字化转型工作的主次与优先级,便于决策层对资源投入进行量化评价,有的放矢地调控资源投入。同时要在数字化转型工作取得良好财务回报、产生积极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对相关项目建设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精细化评估,不断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及时发现风险,推动成本管理不断朝科学化、精细化迈进,以良好的财务资源循环机制更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信贷相关的系统建设或技术升级,更是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的深层变革。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期间,软开中心将全面贯彻总行党委各项安排部署,拥抱业务、融入业务、服务业务,孵化业技融合新场景、引领客户服务新模式,争当农发行数字化转型排头兵、打造农发行新质生产力策源地,推动全行业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