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色农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是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重点领域,是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新时期农业强国建设中,农发行应以新产品体系创新为契机,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更好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新产品体系应对大食物观下的多元食物供给体系拓展了支持范畴,围绕农业产业链短板和价值增值增加了支持环节。农发行应构建涵盖科技、土地、生态等要素在内的多维度支持体系,挖掘特色农业的长期战略价值,通过模式创新、差异化政策、产品匹配、服务质量提升等助力特色农业发展。
「关键词」新产品体系 特色农业 多维支持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壮大县域富民产业”,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这对政策性金融的支持领域和作用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期,农发行业务分类改革落地,重构信贷产品体系,基本解决了全行困扰多年的履职范围、业务边界等问题,为服务实体经济、高效支农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新产品体系下,如何高效合规选用产品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成为现实问题。农发行应构建多维度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发挥金融产品合力,助力地方政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及企业主体,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一、新产品体系使支持特色农业的范围更广更深
发展特色农业①既有助于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也有助于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壮大富民增收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产品体系是对农发行信贷产品的系统性重构,使全行的业务范围更加清晰,产品适配更加精准,为农发行精准履职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新产品体系的落地实施,农发行支持的农产品种类、产业链环节和产业主体类型②均有所变化,总体来说,对特色农业的支持范围更广泛,内容更全面。
(一)可以更好服务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新时期党中央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明确要求。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更加多元,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新产品体系改革后,实现了在巩固传统粮棉油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更好支持以粮棉油为原材料的加工环节,生猪、牛羊、食糖、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还可以积极支持设施农业、海洋渔业和林草产业,且对于支持其他类型农产品并未进行限制。可以说,新产品体系的实施有助于在大食物观下拓展食物开发新空间。在业务实践中,农发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取贷款产品支持特色农业③。
(二)可以更好支撑农业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
强大的农业产业链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新产品体系有助于农发行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健全完善。新产品体系支持的产业链环节由传统的收购和储备调控向前后两端延伸,补充了农发行原有信贷产品在良种繁育、种植养殖、批发贸易、初加工、精细化综合加工、农文旅融合等具有更高产业增加值环节上的空白。同时,可以更好地支持农业产业的绿色化和品牌化建设,推动产业链整体转型升级。
二、构建多维度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农发行应围绕各类要素构建多维度支持体系系统支持特色农业发展。一方面,当前我国特色农业普遍以家庭生产为主,存在规模小而散,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行业标准不健全,市场风险较大、联农带农效应不强等问题,支撑产业全面现代化存在着商业性金融“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领域,新产品体系为农发行做“干不了、干不好”业务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为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普遍采取限定业务范围的做法④,农发行新产品体系也明确界定了产品用途和适用对象。在支持特色农业方面,更要严守业务边界,合规选用产品。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用好设施农业、海洋渔业和林草保护发展等行业属性强的产品外,也不能简单地将其他类型的特色农业客户拒之门外,而要全面挖掘特色农业发展中科技、土地、生态、数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求,充分利用新产品体系,构建多维度支持体系,帮助企业合理组合各类生产要素,助力产业降低发展风险,保障农民获得发展收益,更全面地支持区域特色农业成长壮大。
(一)引导企业导入科技要素
围绕科技要素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既要支持农业企业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要看到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应用的重大意义,解决农业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新产品体系下,应围绕以下重点开展业务:一是良种繁育和种业生产。种子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并带动产业链稳定发展。加大对特色、珍稀农产品品种资源保护利用和扩大繁育,品种资源的引进、测试评价和创新利用的支持力度,满足企业种子(种苗、种蛋)的种养殖、购买和销售等环节的资金需求。二是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在传统生产模式上应用绿色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先进制造技术、现代食品技术、饲料技术。如可支持加工企业采用现代食品技术,购置超微粉碎、节能速冻、灭菌灌装等先进装备。三是农业机械装备。除支持装备的研发生产购买使用外,可重点关注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批量购买机械装备的资金需求。四是设施农业信贷。支持企业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建设集约化工厂化设施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池塘和大棚拱棚等,实现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提升特色农业的标准化水平。
(二)抓住扩大再生产中的土地要素
土地是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抓住特色农业发展中土地要素投入的环节。在新产品体系下,做好耕地流转和农用地整理信贷业务,支持以耕地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核心的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及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的整理等,改善特色农业的土地要素供给质量。如可以支持特色农业种养殖示范园建设,满足土地流转、土地改良、机耕道建设等投入需要,再租赁给种养殖大户进行规模化经营。此外,耕地流转信贷业务可以深入挖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潜力,支持农业生产托管及加工销售等环节,通过“服务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组织形式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壮大。
(三)深入挖掘生态要素价值
推动特色农业绿色生态化发展,要规范肥料、饲料和农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促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产地生态环境治理,以清洁的产地环境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一是做好农业生产资料信贷业务,支持生产企业采购有机和微生物肥料、高效低毒低风险农药兽药渔药和生物农药等绿色投入品。二是做好农业生产废弃物及废旧物资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信贷业务,实现特色农产品的循环、全值、梯次利用,如支持特色养殖企业将粪污废弃资源转化为有机肥、生物质燃料等产品。三是在开展环境治理相关信贷业务过程中,将前期治理与后期产业导入相结合,可以由产业运营主体统一实施或者与实施方建立长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使环境改善的外部收益内部化,充实还款来源。此外,还可通过农田水利建设信贷业务支持水肥一体化节水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四)运用数字化手段
银企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物使得融资难、融资贵,是影响农业产业主体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现实瓶颈。数字化手段既能引导企业改善财务管理,又能缓解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差问题,降低信贷业务风险。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要素不断融入农业产业,新产品体系下,可进一步发展涉农企业线上信贷业务,整合客户多维度数据信息,利用数字化、自动化风控平台,批量支持特色农业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经营生产、销售回流等方面的流动资金需求。可通过与数字化程度高的核心企业对接,依托种养殖预期收益,打造订单收购、存货质押等特色场景。
(五)构建面向脱贫人口的利益联结机制
发展特色产业离不开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使产业增值收益更好惠及脱贫人口。在新产品体系下,做好精准防返贫信贷业务,引导企业带动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持续稳定增收获得政策性金融资金支持,特别是要引导大型深加工企业、农文旅融合企业和产业链“链主”深入农村区域设立经营主体,参与培育壮大特色农业。
(六)补齐产业基础设施短板
健全产业基础设施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产业增加值和产业链韧性。在新产品体系下,应继续支持特色农业原产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做好农业产业园和涉农产业园信贷业务,通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引进农产品预处理、包装印刷、电子商务、非食用精深加工等类型企业,及检测认证、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二是做好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和批发交易市场的建设运营信贷业务,支持预冷、贮藏、保鲜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和产地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减少产后损失,提升产需对接效率,补齐特色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短板。三是做好相关基础设施信贷业务,打造特色农业景观,提升特色农业的休闲体验、文化传承功能,支持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充分挖掘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价值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和关键,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农发行应抓住地方政府由经营城市向经营产业转变,由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型的关键历史契机,率先进入基础相对薄弱的特色农业领域,做好链接市场和政府的桥梁纽带,以“耐心信贷”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并在推动产业升级中实现自身资产结构、客户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引擎的转变。
(二)建立研究先行、融资融智双轮驱动的服务模式
支持特色农业要研究先行,把准行业的发展前景、客户群体、技术特点和风险特征,定期完成行业分析报告,细化调查评审和存续期管理的要点。支持省级分行与主管部门、专业研究机构开展联合调研和委托课题研究,找准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推动配套扶持政策制定。提高特色农业领域的融智能力,主动参与地方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探索参与制定特色农业的相关标准,支持分支机构与相关厅局联合出台特色农业发展政策,设立信用保证基金,提早介入特色农业运营和承贷主体打造,以及项目编制储备等工作。
(三)支持省级分行聚焦特色产业出台差异化信贷政策
充分考虑特色农业的生产销售模式、客户群体现状制定行业信贷政策,因地因业设置资产负债率、利润率、加工能力、技术标准等准入条件,探索给予省级分行灵活设置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循环贷款和信用贷款的评级要求的权限和一定规模的自主定价权。合理设置贷款期限,使贷款期限更好匹配农作物生长周期,充分考虑特色农产品特性,优化押品的折率和管理要求,积极开展模式创新。可通过开展特色农业投放限额管理,设置熔断机制锁定整体信用风险,建立农产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
(四)科学合规选用贷款产品
准确把握产品的支持领域和环节,遵守产品选用规则,合规使用信贷产品。鼓励省级分行针对本地特色农业特点,构建多维度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在客户营销环节中包装命名系列产品。针对选用多个贷款产品,应健全统一授信限额下同时办理线上线下业务的管理机制,完善授信业务审批的组合流程,便于多产品同步办贷。完善跨条线选用产品的统计和考核,保证分支机构更加客观准确选用产品。
(五)持续提升产品体系的服务能力
做好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持续收集基层行反馈意见,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汇报,推动产品体系更加适配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趋势,全面覆盖乡村“土特产”,确保贷款产品属性与国家政策强度相一致,增强服务涉农实体经济的工具和能力。推动数智化手段在选用贷款产品领域的应用,开展模型专项训练和优化,将推荐结果嵌入信贷管理系统,辅助基层行更加便利选用合适产品。
注:
①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
② 如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小企业。
③ 特色农产品可分为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特色林产品。
④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课题组. 农业政策性金融演进与国际比较[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