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油菜产业发展情况、面临的困难挑战,总结了金融同业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农发行支持油菜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加强分析研究、引导分支机构在支持地方特色产业方面做大做强,创新产品模式、提升供需匹配度,加强沟通协作、更多提供融智服务等意见建议,以期能为更好支持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油菜产业 农发行 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油料生产工作并强调,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2024年进一步明确,要扩大油菜面积。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助力提升国内油料保障水平,是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农发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业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认真分析如何支持以油菜产业为代表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探索更好服务农业产业之路,不仅关乎农发行履职成效,更关乎农发行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意义重大。
一、国内油菜产业发展情况
油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早在六千年前在中国就有种植,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和最主要的植物油来源,相关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能源、冶金等行业,可实现全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前景明朗。
(一)油菜种植情况
从品类上看,我国传统油菜种植品种主要有三类,分别为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早期以种植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为主。上世纪80年代后,具有高产、抗病特性的甘蓝型油菜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从种植时令上看,主要分为冬油菜(9月播种,次年5月收获)、春油菜(4月播种,9月收获)。其中,冬油菜种植面积和菜籽产量占比超90%。从空间分布看,油菜主要种植区主要包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并呈现出东减、西扩、南移的变动趋势。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油菜产区,湖北、湖南、江西等是传统种植大省,四川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对油菜产业扶持力度,油菜种植面积和菜籽产量呈稳步提升态势。2023年,我国油菜种植面积7267万亩,油菜籽总产量1632万吨,种植面积和菜籽产量为近年之最。
(二)油菜加工消费情况
数量上看,目前国内油菜籽加工企业超1万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约500余家。产能上看,日压榨菜籽能力约13万吨,年加工能力超过4000万吨。在消费方面,国内菜籽油消费量持续增长。2023年菜籽油消费量983万吨,占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的25.2%(是仅次于大豆油的第二大食用植物油),较2012年增加498万吨,年均增长率为5.4%。同时,随着油脂加工技术的改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高品质菜籽油更受消费者青睐,带动菜籽油市场持续扩大。据统计,2023年国内菜籽油产值规模达1474.5亿元,较2022年增长299.4亿元,同比增长25.5%。
(三)油菜产融结合情况
油菜兼具油、菜、花、蜜、茶、肥、饲等多种功能。近年来,各地紧密围绕做大油菜产业这一主题,着力推动油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国至少有26个省份定期举办油菜花节,集“种植、加工、科研、旅游”于一体的现代油菜产业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云南罗平紧紧围绕油菜做文章,有机串联依托“东方花园”旅游品牌,连续成功举办21届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等活动。2022年接待游客7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亿元。江西婺源油菜种植面积每年均保持在12万亩左右,以油菜农旅融合模式助力油菜产业发展,年均综合产值逾30亿元。四川邛崃以油菜种业为基础,打造集科技研发、双创孵化、博览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种业园,五彩斑斓的油菜花、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企业田间忙碌的科研人才队伍、越来越多的入驻企业,不断描绘出以油菜产业大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二、油菜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
近年来,在政策带动下,油菜产业较以往有了较大提升,但在种质资源选育推广、田间种植管理、加工效益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同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不少差距,还需进一步加力。
(一)新品种新技术转化效率偏低
在选育上,虽然目前全国登记油菜品种超1500个,但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油菜品种不足50个,能适应不同生长环境的良种偏少,品种多而杂与优质种源少、匹配度不强问题同时存在。在推广上,不少地方由政府统一采购,出于支持当地产业发展和弱化品种变动不确定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会习惯性选择相对熟悉的油菜品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优良品种的有效筛选和推广。此外,不少农户还有自留种或相互串换用种的习惯,混种、混收、混产的情况突出。在技术上,直播、机播等方式还未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适宜于山区、丘陵地带的小型耕种机械偏少,育苗、移栽、田间管护等,多靠手工栽培、经验传袭。油菜种植含“科”量较低,精细化机械化水平不高,客观上限制了油菜的扩面增量,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二)加工制造产业化水平不高
现阶段,国内菜籽油加工企业小、散、弱特征较为明显,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超80%。大部分企业加工工艺水平相对落后、功能单一,只能满足菜籽压榨所需,油菜脱脂、精炼等精深加工少有涉及,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中小型加工企业利润主要来自食用油销售,经营状况极易受菜籽油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油菜主产区,几乎每个乡镇都有数量不等的小作坊,对于菜籽油色香味的特定偏好和乡情社交需要,多数农户倾向于选择就地榨油,国产油菜籽只有约35%进入流通、消费领域。油脂中小企业(作坊)遍地开花,导致中大型油脂企业普遍存在产能不足,客观上限制了菜籽油工艺水平的改进和产业化水平提升。
(三)购销储运多处于观望状态
受国际市场冲击,油菜籽(油)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整体处在下行区间,购销企业日常经营难度增加。有企业表示,目前油菜市场行情很不明朗,购销类市场主体多处在不敢收、不敢储的状态。如果妄动,很可能是起大早赶晚集,赔本瞎忙活。现阶段采取的都是小批量的以销定存模式,下游加工企业需要多少就收多少,仓储仓容保持在低位,待后续价格平稳后,再做具体打算。
(四)油菜多功能性开发利用不够
各地推动油菜产业发展主要采取文旅结合的形式,多在围绕“花”字做文章,依靠赏花看景、乡村旅游增收,方式相对单一,没有全方位挖掘油菜资源价值,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比如,重加工、轻营销思想较为突出,对菜籽油的科普宣传相对不够,侧重于价格营销,导致部分消费者习惯性认为菜籽油品质一般,购买意愿不强,制约菜籽油的销售和企业效益提升。比如,产业带动力不足,不少种植户认为油菜观光旅游增收效果有限,只是看起来热闹,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比如,产销对接不畅,农户对行情缺乏了解、多靠口耳相传,季节性集中销售特征明显,加工企业也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多是等客上门,原材料储备波动性较大。
(五)基础保障支撑还需进一步补强
调研发现,油菜种植的地块多为坡地、林下地和一般农田,土壤水肥条件不佳,农田水利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全,防灾减灾抗灾能力较弱,基本是看天吃饭,稳产增产难以有效保证。政策上,财政支持油菜产业发展的政策相对较少且不配套,多靠宣传号召,真金白银投入不够。油菜种植补贴一亩仅在30元左右,远低于小麦、稻谷。不少农户谈到,现在种地主要靠老人,种油菜的主要原因是满足家庭日常食用油所需,有无补贴对是否种植影响不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疏于农事、选择外出务工,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后续种油菜的肯定会越来越少。有种植大户指出,单靠种油菜经济效益较低,扣除人工物料地租等支出外,所剩有限。
三、金融支持油菜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
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各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油菜产业的支持力度,开展了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金融支持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不断汇聚。中小商业银行支持的重心多在种植端,主要支持油菜种植个体户,通常采用信用贷的方式发放,一次授信,贷款周期为1-3年,年利率3.5%左右,按年还本付息后,农户可申请续贷。在内蒙古等地,部分商业银行采取联保(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方式,有的要求5户联保,有的要求3-6户联保,授信额度在10-20万元之间。大型商业银行,如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一般以“裕农贷”“惠农e贷”的形式对各类涉农经营主体提供支持,涵盖种植、加工、销售、产融等各环节,对于资质较好的油料加工、购销企业信用类贷款授信额度可达2000万元,年利率可下浮到3%以下,甚至更低。调研了解到,个别银行循环贷的年限延长到了7年,期间只还利息不还本金。某国有银行拟通过信用贷的方式向当地规模较大的一家菜籽油公司一次性授信5000万元,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此外,不少地方也在探索通过信用保证基金模式,带动支持地方油菜产业提质增效。如四川,全省已建立粮食信用保证基金规模突破3.2亿元,放大倍数最高可达15倍,各油料企业按照参股比例向银行进行贷款支取,同时地方政府会给予相应的配套贴息支持。有经营者谈到,有政府托底,心气更足了。信用保证基金达到了聚小成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可以帮助资金需求方快速解决生产经营方面的燃眉之急,有助于提高发展的稳定性。但也有受访者反映,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缴存资金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生产运营。同时,个别参与者诚信意识不强,存在套取资金的行为,需要政府加强监管。
四、农发行支持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不足
结合调研了解掌握的情况,总体看,当前农发行在服务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参与积极性不高。粮油类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保本微利特征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弱,而且信贷规模小、贷后管理难度大。加之,近年来,油菜籽(油)价格波动明显,并呈下滑趋势,导致油料企业经营负担加重。不少分支行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纷纷收缩粮油市场化业务信贷规模,转向风险相对较低、信贷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领域。二是产品模式与生产经营匹配度不高。目前,农发行对油菜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前端,主要采取“高标准农田+”、收购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储备贷款等支持油菜种植、购销、储备等,信贷产品与粮油加工、产融结合运营模式的契合度不强,一体化信贷产品支持体系尚未很好形成。三是办贷质效不高。有客户反映,农发行信贷资金稳定,有助于稳健经营,但同商业银行相比,办贷的时效性、针对性还需提高。比如,流动性贷款续贷需提前三个月左右时间准备相关资料,手续相对繁琐,感觉好像一直在还款的路上。同时,由于需要提前筹资还贷,可能还要高息拆借,疲于应付。在用款方面,一次授信循环用信的实现度不高,部分客户碍于需反复准备用款材料和保证运营资金稳定接续,有时会选择一次性支取,间接抬高了生产经营成本。
五、支持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脂来源,对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作用突出。当前,各地发展油菜产业意愿较高,金融需求较为旺盛,建议农发行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在推动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一)加强分析研究,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
深化“全粮”理念,顺应粮油市场化发展大趋势,加强对油菜等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的追踪分析,及时了解掌握产业链上下游动态,因地制宜,引导分支机构在支持地方特色产业方面做大做强。积极围绕支持油菜等产业开展走访、调研,了解掌握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主体经营状况、重点关切及金融需求等,加快摸清辖内产业底数,并结合地区实际,探索制定政策性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一揽子方案,推动形成多点开花工作格局。积极适应转型发展需要,通过汇编典型案例、政策宣讲等方式,引导各分支机构因地制宜开展市场化业务,锻造提升粮棉油市场化业务能力,更好守稳粮棉油主战场。
(二)创新产品模式,提升供需匹配度
强化全产业链意识,适配油菜产业上中下游金融需求特点,着力打造全链条信贷产品体系。在种植端,继续用好“土地+”模式,推广粮棉油种植贷,大力支持全域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水利、路网管道基础设施水平,更多为油菜等作物种植创造“地利”条件。特别是,积极适用适度规模经营新趋势,用好小微智贷线上平台,积极探索支持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更好满足新型经营主体在大型农机具、烘干设备等生产资料购置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在贸易端,密切关注油菜进出口贸易动向,试点将棉花“保值贷”和仓单融资推广至油菜籽的可行性。同时,针对油菜籽价格波动大的特点,加强同购销企业对接,探索开展“期货+贷款”模式,推动将商品融资和期货套期保值有机结合,帮助企业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实现稳定发展。在加工端,有效发挥长周期资金优势,重点支持带动力强、财务状况好、专注主业的加工企业,耐心助力企业成长。积极推动建立油菜产业发展信用保证基金,一方面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纽带,借助增信等方式,加强对上下游关联企业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基金的放大效应,及时向各参与方提供所需资金,带动提升区域油菜产业整体水平和影响力。在收储端,进一步发挥支持粮油收储信贷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守牢保收储底线,用好粮油储备和调控贷款,全力服务中央和地方各级油菜籽(油)储备轮换、增储计划,确保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统筹用好购销企业流动贷款、粮油收购贷款等,对仓(罐)容充足且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的承储企业,探索更多采用信用贷款方式予以支持。加强同粮食交易中心等的沟通合作,进一步扩大竞拍贷适用范围,加大对参与政策性菜籽(油)储备出库竞拍的白名单客户支持力度,提高其信贷资金的可获得性。在产融结合端,通过发放农地贷款、农业科技贷款等,积极支持油菜文旅、油菜产业园等建设,助力打造油菜农旅、产学研综合体。
(三)加强沟通协作,更多提供融智服务
进一步发挥市场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总行层面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探索重启油菜最低收购价、调整优化油菜等油料作物产业支持政策的可行性等方面,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汇报,助力提升我国油料保障水平。分支行层面,可结合各地实际,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提升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发挥专业专长,在产品推广营销、包装设计、现金流组合等方面,多出主意、多想办法,助力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