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资讯  >  基层信息 > 正文
福建分行支持“三色”经济建设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对靠山面海、底蕴深厚的福建而言,“蓝色”海洋资源、“绿色”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一抹最亮丽的底色。多年来,福建省分行勇于担当作为、主动融入大局,积极支持福建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及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2017年以来,已累计审批1066.2亿元、投放591.5亿元贷款,打造了政策性金融服务新福建建设的金字招牌。

因地制宜,蓝色产业拓展“新空间”

福建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福建省分行与省海洋与渔业厅签订《共同推进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支持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现代渔业、滨海旅游业、围垦退养等领域主动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共审批相关海洋项目贷款18笔,累计发放贷款69.4亿元,至5月末贷款余额达29.6亿元,通过助力传统海洋产业变革,催生新的经济业态,不断拓展海洋产业优化,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开发。

围绕海洋生态,支持环境保护有效改善。为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空间,该行投放37亿元支持宁德市漳湾镇以及连江县坑园、下宫、马鼻、透堡、官坂5个乡镇涉及9.52万亩的水产养殖设施、养殖水产品,包括网箱、筏式、滩涂和垦区海水池塘等水产养殖的退养补偿及清理,涉及23.84万网箱等水产养殖设施,促进周边水域环境质量提升。同时为了支持海岛特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审批了1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海岛生态修复研究。

围绕动能转换,支持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改变“面朝海水背朝天”的传统式养殖,探索发展“政府+金融+企业+渔民”运作机制,该行审批并投放了全国系统首笔深海养殖渔场建设项目1.7亿元,使全球首台单柱工半潜深海大黄鱼渔场于2020年3月顺利建成。该项目最大有效养殖水体容积高达15万立方米,可养殖1500吨大黄鱼,适用45米以上水深海域,对实现近海设施养殖产业升级、深远海海域开发利用、打造国内领先的大黄鱼深远海养殖场、建立现代海洋养殖新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行还积极支持新型“海洋牧场”业态发展,共支持海带养殖、大黄鱼养殖、深海养殖企业3家,累计审批2.3亿元,累放1.14亿元。

围绕经略海洋,支持港口物流持续繁荣。“水深、浪小,不冻不淤,从宁波以南1500公里,直到湛江,都找不出像可门港条件这么好的岸线了。”在可门港作业区,神华罗源湾“港电储”一体化项目正在加紧施工,据悉,为适应当前煤炭、矿石等散货运输船舶大型化发展的趋势,该项目把原有作业区泊位改造扩能为30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2668万吨。近年来,该行已累计发放19.1亿元贷款支持罗源湾港区南岸可门作业区4#、5#泊位、三都澳港区漳湾作业区7号泊位工程等7个项目建设,加快临港产业聚焦,提供“海上物流”新空间新动力。

点绿成金,绿色生态重建“微循环”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坚持深入推进生态省战略,该行以此为契机,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破解促进绿色发展、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等方面金融服务痛点难点,不断加快转型创新,持续加大信贷投放,累计审批484.1亿元贷款、累放231.2亿元贷款,推动福建生态、经济、扶贫融合发展。

致力“山青”,支持林业全链条。福建省顺昌县是中国杉木之乡、竹子之乡和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示范基地县,该行创新采用“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的模式,审批3亿元、累放5000万元,助力顺昌县国有林场成立“森林生态银行”。这样由政府、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公司、村民及合作社、社会资本等共同组成的“森林生态银行”,林农可通过林权存入取得收益或收得贷款。目前“森林生态银行”已完成商品林赎买5.32万亩、租赁1.26万亩,可提供420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已带动35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成功脱贫。从单一林业保护到林业综合产业发展,该行已累计审批涉及林业各类贷款项目12个,投放6.53亿元,支持宁化、清流、光泽、长汀、上杭等多个革命老区林业资源保护,也大力促进了福建特色林业产业的发展。

致力“水秀”,打造水利新名片。作为木兰溪治理项目一部分——莆田绶溪公园,因为今年央视新闻频道用时4分46秒专题报道而倍受关注。木兰溪从“水患问题河”蜕变为“生态母亲河”,被水利部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成为福建生态建设的典范。该行从2015年以“投贷结合”方式向木兰溪的17个项目累计审批金额121亿元、投放65.12亿元,支持木兰溪流域整治河道55公里,新建防洪堤65公里,加固河堤32公里。从木兰溪到福州市内河整治、龙岩市万安溪引水工程、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福建省罗源霍口水库项目等,该行共审批水利项目47个、审批金额234.7亿元,累放126.18亿元,为建设“生态美”的新福建注入源源不断的政策性金融活水。

致力“景美”,抱起美丽“金窝窝”。靠山吃山,依靠旅游扶贫、产业扶贫,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致富。该行向政和县佛子山国家级景区审批贷款0.75亿元,投放0.2亿元,为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该利用“旅游+生态+扶贫”,直接促进景区沿线稠岭、湖屯、外屯三个自然村经营收入增加10万元,带动63名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围绕乡村环境整治、宜居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乡村旅游开发等,该行累计审批华安土楼、延平区生猪退养等67个项目、金额239.1亿元、累放105.9亿贷款,一个个美丽家乡破茧而出,所支持的永春五里街大羽村还被评为全国宜居村庄示范村及“福建最美乡村”。

饮水思源,红色苏区确保“不掉队”

福建山区多、老区多,“八山一水一分田”造成了山区和沿海发展的不平衡,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基本集中在原苏区老区。近年来,该行针对福建没有国定贫困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实际,聚焦住房、交通、产业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将过半数的贷款投向了原中央苏区县和省级扶贫重点县,累计向扶贫领域审批贷款192笔,金额582.1亿元,投放贷款360.3亿元,助力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于2019年末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精准滴灌,造福工程变出新天地。聚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积极实施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变“一方水土”将造福工程滴灌到贫困户。围绕易地扶贫搬迁,承接全省一半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金,占全省比例52.9%,审批宁化县、云霄县等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项目4个、15亿元,已投放5.3亿元,用于8.5万国定建档立卡人口扶贫搬迁,成为福建省易地扶贫搬迁的主力银行。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累计投放交通贷款106.3亿元,惠及全省9个地市、60个县市区,100多条道路建设,支持宁德赤溪牙赤公路、武平县环城东路北路、长汀县道651线河田至宣成公路等贫困山区公路建设以及省道工程项目,推动城乡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服务出行“最后一公里”。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累计投放106.3亿元,支持长汀“红色小上海”、云霄县医院整体迁建、连城县城区主干道综合改造工程项目等100个项目,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助力苏区老区面貌再升级。

输血造血,产业扶贫托起小康梦。针对福建农产品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的特点,有针对性引导政策性资金流向特色种养业、设施农业、加工业。立足闽西北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审批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项目2笔、3.2亿元,累放2.3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惠及13个乡镇150个行政村1223户贫困户、3254名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贫,审批73.58亿元、累放贷款72.1亿元引导圣农发展、永辉超市、三都澳食品等25家企业,通过建立原料基地、签订订单、安排就业等方式,带动10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

互帮共赢,多元帮扶牵起山海情。深化山海协作,利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山区较为落后地区的资源差异,通过“万企帮万村”、党建共建、资金帮扶等方面形成帮扶合力。该行主动走访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项目库,目前已支持福建省“千企帮千村”扶贫台账内企业35家,贷款余额53.1亿元,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51人。与“中国扶贫第一村”宁德赤溪村党总部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投放2亿元支持宁德霞浦县牙城至杨家溪公路、太姥山赤溪景区基础设施项目,捐助5万元支持生态产业大棚建设,开启“党建+金融”扶贫模式。设立“扶贫助学基金”,已捐赠20万元帮扶助学金,帮助对口帮扶的南平松溪县128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利用好“蓝色”经略,发挥好“绿色”生态,突出好“红色”文化,福建省分行正以政策性金融的使命担当将“三色”经济交融演绎成一首高亢激昂的歌曲,以实际成绩铺展在八闽土地上,见证于服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