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资讯  >  基层信息 > 正文
黑龙江分行:​多措并举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近年来,黑龙江省分行始终坚守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自觉,全力服务黑龙江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助力“中国饭碗”装上更多“龙江粮”。自建行以来,累放粮食收购贷款1.3万亿元,支持收购粮食9300亿斤。截至6月末,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各类贷款余额4890亿元,是建行之初贷款总额的18倍,粮油贷款规模稳定在4000亿元左右,始终保持全省金融机构和全系统“双第一”水平。

 

保障政策性收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按照中央储备、轮换和调控计划,以及省市地方储备计划,及时足额保障资金供应,牢牢守住政策性收储“主阵地”。建行以来,累计投放中央及地方储备贷款额度和收购数量均达“千亿级”,充分保障地方政府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有效落实。特别是2022、2023年,为解决全省大豆扩种后农民售粮问题,两年累计投放大豆贷款168.4亿元,成为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不可或缺的政策性金融力量。

做好托市收购,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作为托市收购资金供应主办行,全力发挥政策参与行职能作用,根据玉米大豆市场收购形势,通过与有关职能部门沟通、向省政府专题汇报等方式,及时稳妥启动临储收购。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后,该行开辟绿色办贷通道,贷款随报随审随批,及时足额供应收购资金。目前,累放稻谷最低收购价、临储玉米和大豆托市收购贷款8800亿元,支持收购粮食近7300亿斤,其中2013——2015三个粮食年度,每年投放贷款均超1000亿元,支持收购量占全省社会收购量的80%以上,切实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

支持市场化收购,促进粮食市场有序流通。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积极推动业务转型发展,支持粮食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粮油市场化业务实现“三个转变”。从地方粮库“独角戏”到央省企多元市场主体“大舞台”的转变,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2023年市场化客户达到159户,是2015年的4.9倍。从收储领域“一个点”到粮食全产业链“一条线”的转变,贷款投放额度由2016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60亿元,增长了17倍。从传统信用贷款“单打一”到信用保证基金、保值贷、供应链贷等多种支持模式“组合拳”的转变,其中省级信用保证基金运行态势良好,累计向573户企业投放贷款178亿元。目前,市场化贷款规模达到346亿元,创历史新高,是2015年的78倍。

提升粮食产能,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始终把服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作为重要使命,全力支持农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通过“五个聚焦”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聚焦种质资源保护、种业基地建设,累放贷款52.5亿元,助力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等重点领域,累放贷款235.1亿元,助力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聚焦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累放贷款60.7亿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机装备发展。与佳木斯市政府、农垦建三江分公司共同设立农业科创产业基金,挂牌成立金融服务中心,对佳木斯国家级农高区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成为国家现代化数字化大农业样板区建设的主力银行;聚焦春耕物资保障、农业生产资料储备流通,累放贷款246.2亿元,助力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稳价保供;聚焦大中灌区建设、农田水利、农业节水设施升级改造,累放贷款282.9亿元,助力提升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水平。

强化风险管控,确保支农资金安全高效。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粮食库存数量大、形态多、情况复杂,黑龙江分行在认真落实封闭运行管理和风险防控要求的基础上,统筹内外部资源力量,通过“五个强化”守住风险防控底线。强化全流程管理,对客户准入、贷款审批、资金支付等关键环节进行管控,落实各环节管理责任。强化库存监管,坚持“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充分运用粮油库存远程监控系统、“数字龙粮”监管服务平台等科技手段远程监管库存,严格落实“钱随粮走”“库贷挂钩”“看住粮食库存”封闭运行管理要求。强化“双结零”管理,根据省粮食购销特点,制定分阶段还款要求,2018年以来,连续5年实现市场化贷款本息“双结零”。强化机制建设,积极推动与国储局黑龙江局、省粮储局、中储粮省分公司建立“四方”联席机制,共同研判形势、共享信息、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地方党政和各有关单位的充分肯定。强化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多渠道进行宣传报道,中央媒体多次播发该行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成效,“粮食银行”品牌形象得到社会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