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分行立足粮食银行职能定位,积极践行大食物观,不断由“粮”向“食”拓展信贷领域,近5年累计投放粮棉油与产业类贷款748.95亿元,贷款余额424.07亿元,持续为建设更高水平的三秦粮仓贡献农发行智慧和力量。
向传统耕地要食物,让“饭碗”端稳端牢
有“八百里秦川”之称的关中平原盛产优质小麦,是三秦人民赖以生存的食粮。陕西分行始终牢记“因粮而生”的初心使命,立足全国小麦主产区实际,2021年以来,累放粮油贷款248.1亿元,支持全省粮油收购市场份额占比由2020年的54.7%上升到2023年的65%,充分发挥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
▲陕西分行信贷支持的大荔县夏粮收购场景
三夏时节,近40℃的骄阳下,陕西粮农集团的各个粮食收购网点都能看到排起长队的运输车辆、高速运转的收粮设备以及撸起袖子扦样、检验的工作人员,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陕西粮农集团是省属大型粮食集团,年收购小麦占陕西商品小麦量约50%,面粉加工能力居西北首位。2020年以来,陕西分行累计向该企业投放贷款94.68亿元,支持购进粮油约83亿斤,有效保障区域粮食稳价保供。
2023年5月,陕西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对当年夏收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陕西分行迅速行动,深入现场开展调研,了解收购资金需求,采用“统贷联动”模式,仅用时2天就完成了8100万元的夏收贷款审批,全力做好不达标小麦托底收购资金供应,保障种粮农民利益。2021年以来,累放粮油储备及轮换贷款179.93亿元,夏粮、秋粮收购贷款166.6亿元,支持企业购进夏粮、秋粮138.78亿斤。
向土地和科技要产能,提升土地“含金量”
行走在咸阳市三原县的高标准农田里,一幅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画卷映入眼帘。陕西分行深入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应用“政府+公司+农户”模式,2022年向三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审批贷款1.23亿元,该笔贷款成为陕西省金融机构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首笔贷款。2021年以来,累放农地类贷款37.49亿元,全力支持18万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田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等工程,助力粮食亩产提升30%。
盐碱地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是“潜在粮仓”。2021年秋季,一场强降雨导致渭北近200多万亩农田受灾、19万亩农作物绝收,经济损失达到15亿元。陕西分行聚焦省“十四五”水利重点项目,累计向渭南市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审批贷款14.2亿元,通过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解决农田排碱、耕地盐碱化,助力8个乡镇、158个村落、22万口居民、3.6万余脱贫人口实现增收致富、粮食丰收。昔日一块块“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如今已变成金灿灿、绿油油的米粮仓、蔬果园、鱼虾池。
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国家队”,杨凌示范区以打造旱区种业硅谷为目标,持续用科技攥紧种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陕西分行积极助力种业振兴,2019年以来累计投放农业科技贷款60.5亿元、种业贷款13亿元,聚焦种业创新、成果转化,带动杨凌种业产业园吸引入驻种业企业87家,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种子年交易额达到约8亿元,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农牧良种集散地,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培育“杨凌良种”。
向森林农牧要营养,点“绿”成“金”促共富
位于秦岭南麓深处的商洛市,盛产的小小木耳一头连着百姓餐桌、一头连着民生产业。陕西分行聚焦商洛“4+X菌果药畜”富农产业规划,2021年,向和丰阳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放1.75亿元,助力商洛打造“山阳硒耳”“山阳香菇”“山阳天麻”等农产品品牌,推进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化、绿色化、高端化、集约化、集群化高质量发展,切实满足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要求以及市场对食用菌多样化的需求。
▲陕西分行信贷支持的奶山羊县域特色产业
羊奶被称为“奶中之王”。关中平原北部的富平县,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世界闻名的奶山羊,素有“奶山羊之乡”的美誉。陕西分行聚焦“千亿级奶山羊产业”发展规划,2019年以来累计向红星美羚乳业发放各类信贷资金3.86亿元,助力企业发展壮大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让当地村民共享特色产业发展红利。
全国每产出9个苹果,就有1个来自延安。眼下,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挂满了红色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果香,一派丰收喜悦的景象。陕西分行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让“果盘子”更加丰盈。2019年以来,累计向80余户果业企业提供14亿元资金支持,让小小红苹果成为“健康果”“致富果”。
近5年来,陕西分行依托地方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和“3+X”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对苹果、奶山羊、木耳、生猪等特色产业链供应链信贷支持力度,累放农业现代化贷款344.95亿元,助力壮大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村级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