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新国家粮食安全观为指导,坚定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立足世情国情粮情的深刻变化,作出了“藏粮于地”的重大决策。自1994年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始终把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认真执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特别是2014年以来,持续深入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十年间累放农地类贷款超过1.1万亿元,支持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面积达到9100万亩,充分发挥了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紧跟政策部署,构建服务“藏粮于地”战略新格局
因粮而生、伴粮成长、随粮壮大,农发行始终坚守“支农为国、立行为民”的初心使命,紧紧抓住耕地这一关键“要素”,设产品、明定位、建制度,经历了试点先行、全面推开、深入发展等不同阶段,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服务格局。
积极适应政策形势,发展定位更加清晰。紧跟国家政策部署、部委行动,总行层面先后提出“紧紧围绕土地做文章”、全力打造“农地银行”特色品牌、把农发行打造成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主办行的发展战略,推动以农地业务树品牌、促转型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形成了全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业务氛围,真正将服务“藏粮于地”战略摆在突出位置、落在实际行动中。
积极对接融资需求,产品设计更加有效。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支持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发行于2014年初启动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试点工作,并于2015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随着国家“藏粮于地”战略不断推进,农地业务领域逐渐覆盖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领域,业务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贷款规模不断增长,成为全行贷款增速最快的业务领域之一。自开办以来,农地业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贷款余额已突破9300亿元。
积极优化信贷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先后印发打造“农地银行”特色品牌、推动农地业务高质量发展、黑土地保护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藏粮于地”战略等专项意见,2023年出台了“农地银行”品牌发展规划纲要,形成了“一个规划引领、若干意见配套”的政策体系,在贷款条件、贷款期限、贷款方式、贷款授权、贷款利率等方面明确差异化政策,切实将信贷资金匹配到服务“藏粮于地”战略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深入践行政策性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聚焦重点领域,展现服务“藏粮于地”战略新作为
自开办农地业务以来,农发行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专业优势和产品优势,持续深耕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领域,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全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粮田”变“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农发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始终将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第一要务,作为服务“藏粮于地”战略的主攻方向,突出抓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和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统筹兼顾高效节水灌溉等配套农田水利建设,累计投放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超过3200亿元,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6700万亩,粮食亩均增产10%—20%,支持建设亩数和贷款金额居全国金融系统首位,切实推动构建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灌溉、涝能排”的农田生产新格局。
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切实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为世界上现存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四省区区域优势明显、战略意义重大,是服务“藏粮于地”战略、支持黑土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农发行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黑土地保护的总体思路与核心举措,深入调研了解黑土地保护的迫切需要,全力支持东北四省区土壤侵蚀防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黑土地保护工程,累计投放黑土地保护贷款超过270亿元,支持黑土地保护面积达到1100万亩,倾情呵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助力在东北黑土地上筑起“大国粮仓”。
强化盐碱地综合治理改造,打造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我国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近十分之一,唤醒这一“沉睡”的耕地后备资源,对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农发行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的指示精神,大力支持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地力提升、梯次推进盐碱地改造、耕地盐碱化防治,累计投放盐碱地综合利用贷款超过百亿元,助力河北、山东、陕西、吉林等地盐碱荒地变良田,在盐碱地上“贷”出“新粮仓”“果蔬仓”。
稳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断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作为“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土地整治对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农发行深入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在湖北、广东、浙江等地支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通过盘活利用“三农”资金、资本、资产,统筹解决农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系统质量退化等问题,项目实施后有效降低了耕地种粮成本,显著改善了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强化创新驱动,探索服务“藏粮于地”战略新路径
创新是发展根本、动力源泉、突破关键。在探索服务“藏粮于地”战略有效路径的十年间,农发行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持续深化调研,推动成果转化,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加深了规律性认识,拓展了创新性思维。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路径研究。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是农发行工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农发行围绕服务“藏粮于地”战略,开展了大范围调研活动,与各级党政机关、承贷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以及信贷业务一线员工广泛座谈交流,聚焦资金怎么筹、农田怎么建、产业怎么搞、价值怎么挖、风险怎么控等关键问题,凝聚多方共识、发挥多方合力,共谋发展之路。其中,2023年,总行行领导领题开展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课题研究,报告获中央领导点名肯定。
推动实践探索,强化模式创新。始终聚焦解决“种什么地”“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和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堵点难点,因地制宜开展投融资模式创新,探索形成了“农地+供应链”“农地+产业导入”“农地+综合整治”“农地+线上业务”等模式,落地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性项目,得到了中央领导、国家部委和地方党政的充分肯定,荣获多个创新成果奖项。其中,良种产业贷“1+M+N”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3年金融支农十大创新模式与十大经典案例。
推进部行合作,深化协同路径。近年来,农发行积极推动与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委的沟通协作,通过联合下发指导文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共管融资项目库、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逐步建立起了部行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为政策性金融服务“藏粮于地”战略提供了更多制度保障和前瞻指引。特别是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以对接服务自然资源部下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为抓手,依托地区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有益实践,助推项目融资落地,支持的浙江宁波、江西马荃镇等5个项目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的首批15个典型案例。
历久弥坚,初心如磐;砥砺前行,华章再续。回首三十载风雨征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成绩斐然,令人瞩目。新时代新征程,新机遇新挑战,农发行必将坚守“支农为国、立行为民”的崇高使命,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各项决策部署,持续为构筑“大国粮仓”注入金融活水、贡献智慧力量,助力端牢端稳“中国饭碗”,不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