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省分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视察吉林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坚守职能定位,在支持农业强省、生态强省、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加强信贷投入力度,近十年来,累计投放贷款5300余亿元,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吉林篇章贡献农发行智慧和力量。
守护“黑土粮仓”,筑牢粮食安全堡垒。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嘱托,全力支持粮油等重要农产品收购、储备、调控、调销,切实保护广大农民利益。按照“保存量、稳增量、抓变量”工作思路,在执行好国家储备、地方储备政策性业务的基础上,全力支持国家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实施,2016年粮油贷款余额达到2470亿元创历史新高。在国家政策性粮食去库存和新一轮粮食市场化改革大背景下,为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繁荣稳定、保护农民利益,统筹兼顾核心客户、有效模式、优质服务“三要素”,先后推出针对定向供应的“卫星库点”模式、合作收购的“南北协作”模式、担保增信的“信保基金”模式、助力国企改革的“扶余模式”、供应链金融“穿透式营管服”模式等,积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入市收购。2016年至今,每年支持收购粮食市场份额均占社会收购量的一半以上,充分发挥粮食收购资金主渠道作用。
▲玉米丰收机械化采收场景
决战脱贫奔小康,续写乡村振兴华章。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吉林分行扎根黑土地,深耕主责主业,深化融资、融商、融智、融情的“四融一体”工作格局,争当金融扶贫先锋主力模范。“十三五”期间,累计投放精准扶贫贷款514亿元,投放额、贷款余额均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惠及省内9个市州、49个县市、33万次贫困人口,树立大安定点帮扶示范窗口,创新打造易地扶贫搬迁“陆家模式”,连续四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奖。在金融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持续发挥骨干和主力作用,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牢牢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支持长白山森工北麓、辉南大青山林业等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相协调,2021年以来累计投放帮扶贷款800余亿元,持续擦亮“服务乡村振兴的银行”金字招牌。
▲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润泽黑土耕地,践行服务“两藏”使命。为切实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分行聚焦服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0年以来先后出台16项措施,编制“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规划持续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及种业全产业链的信贷支持力度。近5年来,累计投放农地贷款137亿元,服务黑土地面积702.75万亩,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231.43万亩,支持东丰县高标准农田工程化试点建设项目、洮北区提升乡村振兴扶持保障能力项目等,全力保障“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实施。重点支持核心种源创新攻关,支持洮南市国家级玉米制种和农业科技园、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累计投放农技贷款38亿元、种业全产业链贷款35.7亿元。
▲松原市前郭尔罗斯高标准农田项目
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争当服务“排头兵”。坚持把服务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聚焦产业化龙头和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企业,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支持范围逐步扩大到肉、蛋、奶、鱼等重要农副产品和“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条的“大食物”范围,助力中粮家佳康、皓月牛肉、阜康酒精、新天龙实业、欧亚商超等一批国家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围绕矿泉水、鲜食玉米、蓝莓、蘑菇、黑木耳、人参等特色产业,支持打造“吉字号”优质农产品品牌,累计支持农业小微企业160余户。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累计投放小微贷款17.8亿元,支持通榆、洮南杂粮杂豆以及“朱老六”“老母家”“禾韵蓝莓”等食品品牌。加速推进信贷数字化转型,2024年落地全系统首笔涉农园区“融担贷”,助力全省实体经济蓬勃发展。
▲四平市30万吨食用酒精加工项目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美丽新农村。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聚焦水利、公路交通、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政策性金融之笔擘画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十三五”以来,为提升全省防洪抗旱减灾水平,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先后支持落地汪清县西大坡水利枢纽工程、白山市西北岔水利枢纽等22个水库改造提升项目,支持改建“四好农村路”超过600公里,改造农村户用厕所2.1万户。聚焦“绿美吉林”行动和“陆上风光三峡”建设,集中落地一批风电光伏项目、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保护项目。截至目前,吉林分行绿色贷款余额较“十三五”期末增加84亿元,以政策性金融活水厚植生态资源绿色发展底色。
▲吉通新能源20MW光伏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