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部署,聚焦“五大安全”,立足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不断提升政策性金融服务质效,累计向蒙东地区投放贷款879.18亿元,占贷款总投放额的62.4%,为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下好金融服务“先手棋”。持续深化政银企合作,与蒙东5个盟市党政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强信息互通共享。行领导带头赴基层开展政策宣介、项目对接、实地调研,提级对接促落实。建立包片调评工作机制,片区负责人带队营销项目、开展前期辅导、调查评估等工作,调评人员全部下沉驻点办公、驻点调查,压茬推进项目成果转化。实行“地区专班+项目专班”模式,针对重点地区、重大项目、重点客户成立联合辅导组,现场集中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实施标准化模板化办贷方式,编制清晰明了的业务流程图、办贷资料清单和项目推进时间表,做到“一次性亮底”,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和规范性。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积极践行“全粮全链全行全力”发展思路,密集走访十余家重点涉粮央企和省市属国企,广泛宣介信贷政策和服务优势。截至目前,内蒙古分行服务国家粮食安全贷款余额为778.17亿元。向蒙东地区投放粮油贷款561.07亿元,其中政策性储备贷款358.45亿元,全力保障各级储备粮资金供应;市场化购销贷款202.62亿元,因地制宜支持大型优质粮食企业收购稻谷、玉米、大豆等,支持收购市场份额达到50%。自2024年搭建蒙闽粮食产销对接平台以来,促成21户粮油购销加工企业与福建省7户大型粮油企业达成合作约240万吨。持续加强耕地保护,创新“农地+”模式,累计投放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造等贷款155.88亿元,支持通辽科尔沁左翼产业园、赤峰松山区土地治理和产业融合发展、兴安盟科右中旗和呼伦贝尔牙克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一批项目建设,充分挖掘项目综合收益,有效破解耕地利用率低等问题。
点燃产业发展“新引擎”。立足自治区能源、羊绒、制糖等产业优势,持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十四五”以来,累计向产业化龙头企业投放贷款49.23亿元,因地制宜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内蒙古羊绒产量全国第一,东荣羊绒制品有限公司与农发行走过了十九年的守望相助之路。内蒙古分行累计投放贷款23.29亿元,支持东荣公司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实现山羊养殖、加工销售、品牌经营、技术研发等羊绒全产业链发展。赤峰是北方重要的甜菜糖产区之一,当地制糖产业的发展以佰惠生农新业公司改革重组为开端。内蒙古分行近二十年累计向该公司投放贷款29.37亿元,推行“技术支撑+兜底保障+综合利用”的甜菜糖加工产业扶贫模式,助力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助其发展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工艺最好、设备最先进的甜菜制糖企业。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为助力蒙东地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内蒙古分行制定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为防沙治沙等生态治理修复项目搭建“绿色通道”,累计投放贷款40.57亿元,重点支持布局在沙地、荒漠、采煤沉陷区的治沙项目,创新探索“防沙治沙+大型风光电基地”“沙地综合治理+牧草产业”等信贷模式,其中,支持能源企业打造“沙漠绿洲”的“防沙治沙+沙棘种植+牧草基地”模式,被中国金融杂志推选为第七届金融业年度优秀品牌案例。为有效改善天然草牧场过牧产生的环境问题,内蒙古分行审批贷款8000万元,通过信贷支持实施草场网围栏、草场补播等沙荒一体化治理工程建设,加速推进呼伦贝尔草牧场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天然牧场生态环境质量。
畅通城乡融合“微循环”。为进一步畅通城乡连接,提高农村牧区骨干公路总体路网水平,加快普惠公平的农村牧区公路通达深度,“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分行投放9.09亿元贷款,支持赤峰市红山区、松山区、巴林右旗等多个地区农村路网建设,助力打造农业农村城乡建设规模化、现代化交流通道,提高项目区农产品流通效率,改善区域农牧民生产增收。聚焦地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农村供水等重点领域,累计投放贷款80.65亿元,推动补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通辽市主城区水利基础薄弱,地表水供水工程利用率低,水资源供需矛盾亟需解决。内蒙古分行通过“投贷联动”方式,向通辽市城东水厂建设工程项目投放贷款2.13亿元、基金9000万元,支持建设取水、输水、净水工程,保障2个主城区、9个村屯的人口供水用水安全,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建设供水可靠、运行高效的现代化水网贡献了政策性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