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资讯  >  总行动态 > 正文
农发行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奋力书写“普惠金融”大文章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大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运用数字技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有关要求,农发行以小微业务为试验田,探索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5年来,按照“急用先行、以我为主”的两步走发展战略,高效推进农发快贷业务发展,高质量构建农发智贷办贷新通道,普惠小微线上替代加速推进,涉农产业数字生态初步建立,线上小微信贷与风险管理机制不断优化,政策性银行线上小微办贷模式多次获得监管部门肯定,有效助力农发行由经验依赖向数据依赖转变、由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转变、由批发性银行向敏捷性银行转变,为全行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积极开展线上小微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精准有力。一是累放和贷款余额分别突破千亿和百亿大关。截至2023年末,小微线上中心累放贷款1274.10亿元,贷款余额157.68亿元,贷款余额迈上百亿台阶。二是线上普惠小微成为全行普惠小微投放主力军。2023年,累放线上普惠小微贷款342.07亿元,占全行普惠小微贷款投放额的58.49%,线上普惠小微余额较年初净增85.50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21.48%,在2022年部分替代线下增量考核任务的基础上,线上普惠小微业务2023年承担全行全部普惠小微净增任务。三是线上小微服务广度和深度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末,小微线上中心累计支持客户9.53万户,业务惠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覆盖1788个县域地区,服务范围覆盖全国8成以上县域地区。在总行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线上小微业务实践硕果累累,荣获人民银行2022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二等奖、工信部通信学会“科创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大赛(2023)二等奖、2022年中国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最佳创新应用奖,入选人民银行“普惠金融典型案例”、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示范样本”、银行业协会“金融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典型案例”等,农发行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实践被中央媒体广泛报道。

全力强化数技支撑,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一是夯实数字基础。“银税互动”数据加速引进落地,成功接入国家发改委“信易贷”平台,着力构建多元数据体系,深化数据赋能信贷业务全流程,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相关工作多次获国家发改委通报表扬。二是实施新链接延伸。农发智贷平台与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登网)实现线上对接,通过实时在线自动登记,避免重复抵质押,减少人工录入数据的工作量,有效提高运营效率。成功接入北京互联网法院,有效畅通了智贷债权司法诉讼路径,为今后高效开展司法清收打下良好基础。积极开展核心企业业务系统对接,实现与国家粮食交易协调中心、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泛糖科技、优合集团等多家优质核心企业ERP系统对接,把信贷服务内嵌至交易环节,为客户提供场景化的便捷金融服务。三是强化新技术运用。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关键数据存证,实现贷款全流程可追溯、不可篡改。立足现代种养业特点,探索卫星遥感数据引进路径,研究利用遥感卫星技术对农地社会化服务开展贷前调查和贷后监测。在全行率先引入电子签章和电子合约技术,实现借款合同等法律文本的在线签署,提升签约效率,减少操作风险。

加快推进数字化运营工作,开启数字化转型新征程。一是营销数字化场景。充分发挥农发行在涉农产业的客户优势,建立以线下核心企业为着力点的数字化营销体系。联动分支机构开展客户走访和营销,在粮食、棉花、冻肉、糖、种子、化肥、农机等多个领域探讨数字化场景落地,力争实现全国各省有储备,重点省份有突破,以点带面促进场景营销工作高效开展。二是探索数字化运营。通过研发上线智贷系统集群,推动线上业务集中研发、集中运营、集中服务,形成当天在线授信申请、当天完成授信审批、贷款发放零人工干预的“110”办贷模式,构建以小微线上中心为支点的“一点接入、全国服务”运营模式;研发上线智贷APP、PC端,丰富办贷手段,拓展服务半径,支持客户在线办理关键业务环节,审批时效最快可缩短至分钟级,极大提升业务办理敏捷度。三是实现数字化风控。建立与业务场景高度适配的定制化风控模型,围绕准入、评级、授信、定价、贷后监测等关键环节,利用内外部数据,构建“数据源+指标+模型策略+预警规则”的智能风控体系,实现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数字化风险管理。深挖内外部数据价值,科学优化风控模型策略,持续提升模型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夯实智能风控根基。建立健全风控模型的风险管理机制,筑牢数字化风控防线。

下一步,农发行将进一步发挥小微线上中心作为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试验田作用,加强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优化智贷快贷系统,高标准建设独立法人贷,线上线下联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同时,积极推进智贷系统在数字化生态体系建设、战略客户营销、供应链金融等方面的应用,着力打造“智慧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