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资讯  >  媒体反映 > 正文
【金融时报】“金”育良田助农桑 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纪实

空气中弥漫着稻谷清香,收割机在金色稻浪中穿梭来往。湖南汨罗市屈子祠镇的公路两旁,一台台拖拉机、三轮车正在等待装载……

又是一年夏粮归仓时。望着如火如荼的夏收景象,屈子祠镇范家园村党总支书记徐德飞脸上挂满了喜悦:“今年是我们小田改大田后的第一个丰收年,全村种植早稻1800亩,村里人都铆足了干劲,就盼着有个好收成——果然不负乡亲们所望啊!”

自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后,山西原平市中阳乡的农户们心里也一下子踏实了。西荣村村民郝杰说:“以前种地心里没底,遇上干旱少雨的年景,连种子化肥钱都收不回来。现在好了,我们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7月14日下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出警示,包括山西在内7个省的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持续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望让山西成千上万的农户在播下种子的那一刻,就吃上增产丰收的“定心丸”。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党的二十大提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离不开金融支持。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到2030年,全国要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要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工作任务繁重,资金需求量巨大。

资金怎么筹、农田怎么建、产业怎么搞、价值怎么挖、风险怎么控……面对落实执行过程中的堵点淤点难点,探索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势在必行。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这样一组令人鼓舞的数据:仅2022年,农发行农地类贷款就投放了近2700亿元,同比增长近1倍;2023年以来,农发行农地贷款投放超2200亿元,业务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我们的目标是,把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未来一个时期信贷支农的重点,把农发行打造成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办行。”农发行行长湛东升说。

数字还在增长。金融活水“浇灌”的万顷良田和农民心中盛开的喜悦之花令人欣喜,欣喜背后,则是在政策性金融坚定推动“藏粮于地”战略走深走实下,农发行不遗余力的创新探索以及“农地银行”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孜孜以求。

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

7月,新疆巴州尉犁县琼库勒村,8000亩高标准棉田白绿相间,十几位农民正忙着给棉花打顶,俨然一幅宁静、富足的乡村画卷。

“为帮助村民找对增收致富的路子,我们每年开春都会把一些原有的零散土地进行平整,打造成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可供机械化作业的高产田。”尉犁利华公司第六片区负责人程佳佳介绍说。

作为土地整合、耕地方式变迁催生出的农业企业,尉犁利华公司凭当地棉花种植面积超百万亩的资源优势,采取土地流转、道路平整、滴灌工程建设等措施,陆续把县域内35万亩低产、零散棉田打造成了名副其实的高标准棉田。同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村民享受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红利。

值得一提的是,这35万亩高标准棉田的建设资金,正是来自农发行新疆巴州分行13.85亿元贷款支持。有了钱,公司实施了“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田间生态监测、精准收获”六大技术,如今,棉花亩产已由330公斤达到420公斤,远高于其他周边县域的棉花亩产水平。

“打顶是个技术活,在利华公司指导下,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现在每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转费,全年可以获得收入7万多元。”琼库勒村农民吐买尔·司马义笑着说道。

事实上,为了让更多粮田变良田,农发行新疆分行将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自去年7月以来,累计发放农地类贷款超过200亿元,支持昌吉、喀什等地建成一批以种植小麦、饲草料等农作物为主的高产农地,为新疆全区小麦稳产增效夯实基础。

根据农业农村部下达的目标,2023年要完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那么,如何紧跟国家政策部署,把有限的政策性金融资源用好用活、用到刀刃上?农发行产业客户部总经理姚蔚告诉记者:“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补短板、耕地地力保护提升——这三个领域的项目,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据了解,为助推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提高,确保所建高标准农田实至名归,农发行各地分支机构一方面围绕重点精耕细作,确保贷款投得准、支持落得实,全力支持在永久基本农田基础上开展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另一方面瞄准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积极助力补齐农田建设的短板。

与此同时,农发行大力支持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利用、中低产田改造等,进一步强化农村低质低效土地盘活利用,推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坚实基础。

投入真金白银调动多方积极性

盛夏的清溪村,荷塘绿意正浓,稻田欣欣向荣。村民们笑意盈盈地穿梭在田埂间,用力一拉,一张地笼被慢慢地破出水面,里面满是活蹦乱跳的稻花鱼。

“我们在稻田里发展立体种养殖,探索‘稻渔种养’‘稻油轮作’的种植模式,效果很不错。夏季,水稻在亩产1000斤以上的情况下出稻花鱼200斤左右;利用冬闲期种植油菜,每亩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益。”清溪文旅集团董事长任俊杰告诉记者,“多亏农发行为清溪村引入金融活水,我们才有了‘一地两用、一田双收’。”

为帮助农民致富找准门路,去年以来,农发行湖南省分行发放贷款2.98亿元,大力支持清溪稻梦渔歌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通过信贷支持“稻田+”种养、精品果蔬种植等基地建设,拉动农产品产业向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谈及此,村党总支书记贺志昂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两项合作,辐射带动了3000亩以上优质种养基地发展。我们清溪村通过土地流转和基地务工等方式,农户亩均增收达到了1000元以上。”

资金筹措难度大一直是制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因素。据测算,要将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并同步完成改造提升任务,未来建设总投资将超过4万亿元。“要如期完成中央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不仅需要加大真金白银投入,更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融资创新力度,有效调动多方投入积极性。”姚蔚说。

据介绍,围绕破解高标准农田建设融资不畅问题,近年来,农发行不断创新“农地+”模式,用经营性项目收益带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形成了“高标准农田+产业导入”“高标准农田+供应链金融”“高标准农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数字赋能流转和托管”等模式,为社会资本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上述清溪稻梦渔歌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农发行湖南分行通过探索“高标田建设+农业产业+休闲文旅”模式,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9000余万亩、水产养殖示范基地超5000亩、竹林休闲体验基地近1800亩、精品果蔬种植基地5700多亩……让小田变大田的乡间美景变成了现实。

探索可推广模式创新走向深化

可以说,以粮食生产和涉农产业发展为核心,深挖现金流,因地制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业务模式,为农发行持续发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增添了利器。而这一切的原动力,无不来自精准有效的政策供给。

“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量大面宽,需要全行上下系统联动。”姚蔚告诉记者,“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们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政策。”

在农发行,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切分专项信贷规模,确保有多少项目匹配多少规模,真正做到资源优先安排、贷款优先发放、服务优先满足;而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黑土地保护工程、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则实行配套授权、利率等差异化信贷优惠政策,不断提升信贷政策匹配度。

今年3月,农发行又进一步明确了一揽子优惠政策。如,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地域广、投资大的特点,在业务授权方面,给予省级分行更大权限;在贷款利率方面,给予首年和相关利率定价优惠;在客户准入方面,对已成为农发行总行级战略客户的企业和省属国企,因受疫情影响财务指标暂时下滑的,可视情况给予适度放松,实行差别化准入等。

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农发行农地贷款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山地丘陵占90%以上的贵州,农发行通过高层对接、分层服务,强化项目拓展、模式创新,今年以来累投放贷款31亿元,全方位支持挖掘新增耕地、提升粮食产能,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不断“聚零为整”。

在东北,数字赋能高标准农田托管及新型经营主体融资模式,成为最突出的亮点。农发行积极对接北大荒集团等大型涉农社会化服务企业,量身打造小微智贷供应链订单贷;通过政策性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流转和全程托管种植,补齐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运营短板,建立带农联农利益链接机制,推动农业种植环节向现代化发展。

比创新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农发行实践探索的深入,政策性金融的创新正在从以下三个维度逐渐深化和转变。

一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乡村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谋划布局,以更长远的眼光,探索更符合地方实际的项目建设方案和融资方案;二是专注但不局限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本身,积极探索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实施,以系统性思维探索政策性金融资金与财政资金合规合法合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路径;三是模式创新既要符合国家政策部署及发展规划,也要符合市场规律和金融机构对风险防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