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资讯  >  媒体反映 > 正文
【金融时报】长期限资金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 金融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添助力

丛山遍密林。

严冬时节,江西省贵溪市双圳朱坑阔叶林改造培育及母树林示范基地,林间依然一片葱郁。米槠、枫香、栲……在这处低山地带,多种大径级阔叶树和珍贵树种形成了500多亩功能完备、结构复杂、林相整齐的天然阔叶混交林。这里是贵溪市的国家储备林基地。

更往北的大别山山脉东部,天柱山隐没在雨后的云雾之中,在水吼镇高峰村,在安徽省潜山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基地,高大茂密的马尾松林铺满山野,正等待着来年接受改培和抚育。

从江西到安徽,连绵山峰间,广阔茂密的森林像一个巨大的木材宝库,也是一座丰富的生态碳库。

国家储备林的建设正是基于这一巨大的森林宝库,通过营造林建设、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建设林业支撑体系等途径,储备培育一批珍稀大径级森林资源,加快提升森林质量,推进林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来自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资金正在源源不断流向这一领域,为我国林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增添助力。

百年大计

建设国家储备林,是一项“百年大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木材供求矛盾日益凸显。有统计显示,中国木材年消费量超过5.7亿立方米,其中,过半来源于进口,2011年至2021年,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整体保持在50%左右的高水平范围内。同时,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10.98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7,国内珍稀和大径材长期呈结构性短缺,木材作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物资领域。

着力储备培育一批珍稀大径级森林资源,不仅事关木材安全,也是实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长远工程,是深化林业改革的重要抓手。

我国的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始于2013年。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年)》,在南方7省区启动了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次年又把试点范围扩大到了15个省、区、市。2018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提出,到2035年,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3亿亩,年平均蓄积净增2亿立方米,年均增加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材蓄积6300万立方米,一般用材基本实现自给。

2023年3月,《“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先后印发,国家储备林建设方向进一步明确:科学布局实施,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保障我国木材安全,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高质量发展。

多地积极展开实践,目前,国家储备林建设已基本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平台承贷、项目管理、持续经营以及建设功能多样的模式。

在全面提升森林质量、改善森林效益方面,储备林建设也是绝佳契机。

贵溪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全市林地面积达214万亩,以中国森林养生基地、中国特色森林小镇等生态名片著称。过去由于受资金等因素限制,贵溪市的林业发展一直面临着集约经营水平和森林质量相对较低等问题,林地生产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林权也无法发挥应有优势。

“我们利用自筹资金和农发行贷款,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整合国有林场1.2万亩国有商品林和赎买部分乡镇的集体商品林,建设10.2万亩的国家储备林基地。” 贵溪农投公司总经理董永刚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项目实施后,将提升森林质量、改善森林效益,对保护天然林、保障木材安全、提升森林覆盖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助力

“过去我们有很多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林业效益的想法,但苦于没有资金,一直无法实现。也能申报到一些林业项目资金,但对于大规模森林改造提升,还是杯水车薪。”董永刚告诉记者:“市里创新国家储备林投融资的机制和模式,给了我们强大的资金支持,解决了我们当前林业发展的资金难题。”

据了解,贵溪市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建设周期为5年,总投资约11.4亿元,其中,自筹资金4.9亿元,农发行江西省分行审批贷款6.5亿元。通过“划拨国有林权+赎买集体林权”的模式,农发行的贷款支持使贵溪市农投公司能有效整合全市林地资源,实行集中统一管护,解决了长期以来林地“散、乱、小”问题,实现了对森林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

政府引导、全市统筹、国企实施、银行支持,贵溪市支持国储林建设的模式是一个生动的实践案例。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制约地方林业发展的瓶颈。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金融力量的参与。近年来,农发行高度重视支持林业可持续发展,把支持林业发展作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银行品牌的重点内容,明确将国储林列为全行四大发展重点之一,采取系列针对性措施,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

今年以来,农发行累计投放林业贷款312亿元,同比多投136亿元,贷款余额1162亿元,支持新建国储林面积超3000万亩。

安徽潜山市气温适宜、雨水充沛,适合多种用材林生长,按照《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这里是鄂豫皖大别山国家储备林重点工程县之一。2021年,潜山市启动了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

2022年10月,农发行安徽省分行审批潜山市远方森林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贷款12.5亿元,用于安徽省潜山市国家储备林一期建设项目。目前,已发放贷款4亿元,一期项目也在全市紧密推进。

结合国家储备林长周期贷款的优势,当地林业部门正在定向培育大径级用材林,着力改变“中小径材多、大径材少”的现状。

对银行来说,项目主体的还本付息能力是放贷时的必要考虑因素。储备林项目建设期限长,如何保证稳定的项目效益?

据农发行潜山市支行行长刘伟介绍,该行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作用,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通道,通过国家储备林长周期效益回报解决自身盈利问题,以市场化运作高效培育森林资源,解决森林生态保护“融资难、还款难”的问题。据农发行江西省分行乡村振兴处负责人介绍,针对国储林项目投资额度大、运营周期长等特点,该行还创新推广“林权抵押+”模式,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已累计审批国储林贷款55.47亿元,发放贷款10.66亿元,助力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破解金融介入的堵点难点,农发行还创新“国储林+产业集群”和“生态修复+林业产业”融资模式,对荒漠土地进行生态修复改造,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通过非木材林产品收入弥补项目运营前期木材收入不足的问题。

林下经济

“向林业要收入、要效益、要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林木资源,做好林地文章,各地正借助国家储备林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苗木经济。

潜山市槎水镇,正值收获季节,在菠萝林场国家储备林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中,村民们正在忙碌劳作,在林下空地上,刚刚收获的天麻堆成了小山。

安徽牧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林下中药材种植,主要培育林下野生西洋参、天麻等中药材。在这里已建成林下仿野生西洋参基地800余亩、商品麻基地150余亩。通过与远方森林公司合作,依托国家储备林的林地资源、项目支撑及资金优势,该公司打造了规模化、标准化的林下中药材高效种植基地。

“林下种植天麻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社会效益也非常明显。”安徽牧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启元告诉记者,2023年,公司生产了商品麻15万斤,杂交天麻优质麻子5万余斤,产值达500万元以上。今年,他又引进了西洋参种植,预计总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林下天麻种植还带动了包括26户贫困户在内的周边劳动就业人员160余户,户均增收8000余元以上。

因为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借助国家储备林建设机遇,林下经济在迅速发展。

天柱山林下仿野生石斛种植基地是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天柱山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培育的仿野生米斛品质优良,市场价值高,3 年后,亩产值可达百万元。为扩大基地规模,做大做强石斛产业,安徽逸品山庄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与远方森林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方森林公司”)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储备林项目优势,在基地周边村组流转了5000多亩山场,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石斛种植基地。

见一斑可窥全貌,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是发展林下经济,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核心,木材加工与贸易、生物科技研发与产品生产、林木种苗、森林康养旅游等产业正在兴起。不少储备林建设项目与当地珍惜树种培育基地、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结合在一起。各地以此为战略驱动,形成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借此实现优化林业生产力布局,引导林业产业区域集聚、转型升级。

项目本身也可以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

毛竹林是贵溪市的重要林业产业,这里每年可生产约40万吨原竹。贵溪市国储林项目计划在5年内投入2700多万元提升改造3万亩毛竹林大径材和笋竹两用林基地。

“我们通过砍小留大、砍密留疏、砍次留好,引进毛竹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等,对这片毛竹林实现高效林改造。”林场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介绍。改造后的毛竹林单位亩产量提升,每亩年可采伐量由原来的20支增加到了30支。不仅如此,改造后毛竹直径变大、竹壁也相对更厚,出材率和经济效益均大幅提升。“现在我们这个基地的毛竹比其他山场的毛竹每支多卖1到2元。”他告诉记者。

多重效益

“随着项目建成,全市林业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真正做到精准提升全市森林质量,实现‘防储结合’。”在潜山市政府相关负责人看来,建设国家储备林,不仅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维护区域木材安全的根本途径,发展林业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还是保护森林资源、丰富生态旅游资源的新发力点,增加林业碳汇、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有力行动。

以潜山市国家储备林一期项目为例,储备林建设将增加森林蓄积和木材产量,经估算,项目期末预计可产生66.52亿元经济效益;还可以丰富木材加工类别,提高相关产业经济效益;同时,储备林的建设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及森林康养,带动非木质利用产业发展。

在生态方面,项目建成后,对区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储碳能力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随着森林资源的增加,林业碳汇也能为当地带来长远的绿色收益。

不仅如此,项目建设能帮助调整项目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推动项目区人口、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的和谐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通过对国家储备林项目政策的了解,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惠民的好项目。”潜山市水吼镇高峰村村民王仙桃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家里有38亩山地林场。高峰村国家储备林项目启动后,她积极配合村里开展林地林木流转的工作,将自家38亩山场全部流转给远方森林公司用于项目建设,已收到第一期林地流转费用和林木转让款近5万元。项目还会对本地村民优先用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

“林农将自家山场流转给远方森林公司后,亩均收益2800多元,有的农户山场面积有100多亩,收入可达28万元,非常可观。”据高峰村村委会主任吴东霞介绍,该项目能够促进林农增收,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壮大集体经济。高峰村1100亩集体林场全部流转给远方森林公司,增加了村集体收入300余万元。

项目还推动了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在金融支持下,为了集中连片治理,项目进行支撑体系建设,包括建成种苗基地、生物防火隔离带等。贵溪市林场新建了林区道路30公里、作业林道300公里。“土路成油路,荒山变青山”,乡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整体改善。

整体来看,国家储备林建设能够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如董永刚所期待,“我们要实现为国家储林、为大地增绿、为百姓增收。”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好、百姓生活好、生态保护好,推动“两山”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金融活水正通过储备林项目流向千里绿野。(余嘉欣,金融时报3版;金融时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