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挥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率先提出并探索实践大食物观,指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对“大食物观”进行了系统阐释;同年,“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树立大食物观是党中央基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发展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新时期做好“三农”及政策性金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刻认识大食物观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深刻指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大食物观实现了由“粮”向“食”的历史性演进,为我们从更广阔视野解决“三农”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一是更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连续9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同时应看到,我国粮食供给偏紧格局未根本改变,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遭遇极限施压的可能性增大。树立大食物观背后的深层含义,就是依托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多元优势,通过食物类别、区域分布、生产模式等的多样化,分散食物供应风险,提升食物供应体系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地实现“以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大食物观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成为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
二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根据班尼特定律,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米面等淀粉类主食的消费逐步减少,而对营养丰富的肉类、蔬菜、水果等的消费将大幅增加。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阶段,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必然要求食物供给既要装满“米袋子”,又要保障好“肉盘子”“油瓶子”“菜篮子”“奶罐子”,“缺了哪样也不行”。大食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保食物数量,也保多样、保质量”,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优化居民膳食结构,提升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发展产业,必须依托农村特色资源禀赋。通过践行大食物观,充分挖掘农村各类资源生产潜力,特别是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广受市场欢迎的土特产品,能够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多元化发展。在开发农村各类资源的同时,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能够进一步拓展农业增值空间,提升乡村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虑深谋远、内涵丰富,蕴含着一系列实践要求。
首先,要确保粮食的稳定供给。在大食物观下,粮食稳定供给是基础。没有粮食安全,食物稳产保供也无从谈起。这是因为,粮食是食物系统的根基,不仅包含居民基础消费的口粮作物,而且包括动物性食品生产必需的谷物。粮食供应决定整个食物系统的结构平衡与运行稳定,也决定了极端情况下食物系统的战略回旋余地。因此,践行大食物观,绝不是意味着可以放松粮食生产,而是“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深刻认识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的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好“两藏”战略,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持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其次,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气候、地貌和水文条件造就了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我国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3%,森林面积约35亿亩,草地面积近40亿亩,海岸线1.8万公里,适合深远海养殖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发展森林食品、草原畜牧业、海洋牧场的潜力巨大。此外,我国设施农业技术世界领先,日光温室为我国独创;微生物组学技术快速发展,生物合成蛋白、人工合成淀粉等前沿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发前景非常广阔。践行大食物观,“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实现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有效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条件,努力挖掘开发各类食物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增加各类重要农产品供给,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消费需求。
最后,要促进农产品产供销协同发展。农产品要种得好,也要卖得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丰富多样,但每到农产品销售季节,一些农产品的滞销问题就比较突出,菜贱伤农、果贱伤农时有发生。践行大食物观必须注重农产品销售这一重要环节,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强化需求导向,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将大食物产业发展与市场销售有效衔接,实现产供销协同发展。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完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加强产销对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着力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和农民的后顾之忧。要从战略上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农业食品循环,不断增强粮食和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立足职责全力践行大食物观
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离不开金融资金的有力保障。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市场和政府的桥梁、战略落地的工具、宏观调控的手段、政府扶持的渠道、引领市场的标杆,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薄弱环节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因粮而生、伴粮成长、随粮壮大,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是与生俱来的职责使命。成立30年来,农发行坚决落实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及时足额保障粮食收储资金供应,全力服务“两藏”战略,累计投放粮油收购贷款超过8万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油9.6万亿斤,支持收购量常年占全社会收购量的50%以上,切实发挥了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累计投放农地贷款9078亿元、农业科技贷款2388亿元、种业贷款908亿元、农田水利贷款近200亿元,助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聚焦农林牧副渔“大农业”产业和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大食物体系,深入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累计投放各类贷款2247亿元,助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农发行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全面落实“全粮、全链、全行、全力”发展新思路,全力发挥主体和骨干作用,培育专业和市场优势,提升引领和创新能力,提供高效和增值服务,不断巩固提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主力银行地位。积极拓宽信贷支持范围,在服务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由“粮”向“食”拓展信贷领域,认真做好对生猪、牛羊、食糖等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工作,加大对海洋渔业、畜禽水产养殖、蔬菜瓜果、林下经济等“大食物”体系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格局。认真做好农产品“产购储加销”及“水地种资技”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打通产业链、构建供应链、延长信贷链、提升价值链,强化产销对接、工贸对接、供需对接,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研究制定政策性金融服务大食物观的实施意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研究出台服务大食物观的一揽子支持政策;完善服务大食物的支撑保障体系,加快研究构建面向大食物的产品体系及统计监测体系,全面客观反映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成效;依托统计监测结果,研究完善对各分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作者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