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党性教育|那山 那年 那人——农发行党校红色现场教学感怀

编者按: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总行井冈山党校组织春季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到黄洋界、八角楼等革命遗址进行现场教学,通过近距离、沉浸式教学体验,使学员接受红色洗礼,深切感悟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初夏清晨,小雨初霁,空气中带着丝丝凉爽,井冈山上的一切都是那样清新。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血脉,5月9日,总行井冈山党校组织春季进修班学员前往黄洋界等地开展红色现场教学活动。

那山:青翠的山,英雄的山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1927年,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于秋收起义后到达这里,这座原本普通的山岭从此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圣地。

早上8点整,90余名学员从党校操场整装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攀岩而上。入目是连绵的峰峦,巍巍山顶在云海间隐现,鸟语蛙鸣相得,如画一般。当年,中国工农革命军放弃攻打长沙,选择到井冈山进行游击战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地处湘赣边界,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

井冈山斗争时期,共有四万八千余名革命先烈牺牲,很多人牺牲时只有20多岁。在他们当中,留下名字的仅15744位,很多先烈为了革命事业和中华民族的解放,毫无保留地奉献一切,默默长眠于泥土之中。然而,井冈山不会忘记,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英魂不泯,浩气长存。

对于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毛主席曾经形象地比喻:“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不经历苦难,哪里来辉煌?斗转星移,青山依旧矗立。走上井冈山,大家深切感受到,革命的道路就好比这山路,虽千难万险,却走向光明。

 

那年:鼓角相闻,星火燎原

从位于茨坪镇的井冈山培训基地大约半小时车程,就到达黄洋界革命遗址。黄洋界又名“汪洋界”,是井冈山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扼守湘赣两省交界处的交通要道,四周崇山峻岭,雄峰耸立,陡不可攀,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

1928年8月,湘赣两地的国民党军队趁红军主力在湘南未归之际,集结兵力进攻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在人民群众支援下,打响了黄洋界保卫战。“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红军战士依靠天险顽强据守,打退敌人多次猛烈进攻,后又以仅有的一门迫击炮进行轰击,使敌人误以为红军主力回援,匆忙撤退。

沿着黄洋界的山间石板路拾级而上,水雾浓密,风杂寒意。道路两旁,是当年红军战士挖出的壕沟。登上山顶,眼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纪念碑,右侧石壁上镌刻着《西江月·井冈山》的雄壮词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那一声炮响,宛如一颗明星,在党的革命历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芒。

那人:花样红火,竹般挺拔

“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井冈山的翠竹好比井冈山人的特质,清癯而挺拔,谦虚但坚韧。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

“男儿有志事欲成,当学鸿雁远飞行。似水柔情何足恋,宁舍娇妻去革命。”这是共青团中央苏区中央分局书记李才莲动身去开展游击斗争前写给妻子池煜华的诗。后来,李才莲因叛徒暗杀牺牲在战场上,牺牲时年仅22岁。池煜华牢记李才莲离别前的一句“你等我回来”,在不知晓丈夫牺牲的情况下,毫无怨言地用瘦弱的肩膀撑起家庭,一等就是72年。“说了等你就等你,不怕铁树开花水倒流。”井冈山的山歌,唱出了革命先烈的忠诚与奉献,唱出了一代代井冈山人的铁骨与柔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正确的斗争道路,在百年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井冈山上会师!”站在井冈山上,风云际会扑面而来,仿佛听到那一串串急促有力的脚步声、那一声声动人心弦的呼唤,引人思念如雨。

那山那史那人,如同永不褪色的映山红,满山遍岭,如火烂漫。春风吹又生,光彩照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