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吉林省政府公告大安市、通榆县、汪清县等9个县市正式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行列。至此,全省8个国定贫困县、7个省定贫困县全部脱贫,甩掉了“穷帽子”。
“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脱贫攻坚先锋、主力、模范作用”,这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全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脱贫攻坚战打响的5年来,农发行吉林省分行累计投放扶贫贷款439亿元,投放额连年位居全省各家金融机构首位,惠及全省9个市州、49个县市、1489个村、33万人次贫困人口,打造了易地扶贫搬迁通榆“陆家模式”等一批扶贫创新品牌项目,树立了大安定点扶贫标杆,先后有4个分支机构、5名个人多次获得各级党政和农发行总行的脱贫攻坚表彰……
全国系统首创易地扶贫搬迁融资“陆家模式”
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地处吉林西北部的白城盐碱地带,农业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农民生活条件较差,“一根垄沟三代人,爷爷种田种到孙”,这是主要以种田为生的陆家村村民的真实写照。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92户、198人,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
对于地处恶劣自然条件的陆家村来说,如何实现稳定脱贫,是几代村民思考的头等大事,国家出台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村民们看到了曙光。2016年5月,省里将陆家村纳入易地扶贫搬迁的试点,给了政策和部分资金。项目立了项,但通榆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财力有限,县政府拿不出足够的配套资金,只有借助贷款融资,却又苦于项目缺少有效的担保,眼巴巴地看着这么好的政策放在那。吉林农发行了解情况后,反复实地调研,研究国家土地、金融政策,为项目融资提供融智服务。研究发现陆家村土地资源丰富,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与国家出台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结合起来,是融资的一个突破口。吉林农发行创新融资模式,为陆家村易地搬迁项目量身打造了“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模式(即“陆家”模式),将陆家村“联姻”长春新区,结成“发展共同体”,一个是国家级贫困县里的贫困村,一个是国家级新区,一个缺钱,一个缺地,有效破解融资瓶颈,趟出了一条项目融资新路子,有力支持了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当年审批并投放0.66亿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集中安置农户391户、91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188人。
一个远近闻名的国家级贫困村,就这样“华丽转身”,实现了乡村“蝶变”。通过新区建设、搬迁户补偿、旧址土地复垦及生态修复,陆家村一次性整体脱贫。“陆家”模式既支持了村庄整体搬迁,又按政府规划进行了土地复垦,在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的同时,增加了耕地,又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为县财政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摆脱贫困的陆家村村民尝到了创新的甜头,在奔向富裕之路大步奔跑,集体牵头兴办通榆县陆家村土地股份互助社,开展整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与通榆县天意农产物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安华农业保险株式会社白城支公司开展互助,通过调解农业莳植、养殖布局,生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陆家村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引擎,以土地规模化经营改革试点和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为支撑,发挥改革政策举措叠加效应,推动陆家村重构发展格局,激活脱贫动力。景俊海省长对“陆家”模式充分肯定,批示“请扶贫办借鉴、复制、推广”。2018年,吉林农发行复制推广“陆家”模式,又对通榆县新华镇大有村等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7个增减挂钩项目,给予3亿元贷款支持,共拆迁安置村民3069户,拆迁宅基地1.5万亩,复垦耕地1.3万亩。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提升
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打通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作为国家扶贫“天窗”县,汪清是典型“老少边穷”地区,交通区位不便,基础设施薄弱,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汪清县人民政府根据区域发展实际情况,多年来着力提升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建设水平,将贫困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作为实现脱贫摘帽一个重要抓手。
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可资金从何而来?吉林农发行立足政策性银行定位,积极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帮助破解脱贫攻坚难题,针对汪清地方特点,采用“两类土地指标”模式,即补充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与贷款项结合,为汪清农村危房改造和贫困村提升专项扶贫工程引入金融“活水”,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让贫困村发展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分两期审批汪清县贫困村提升工程过桥贷款2.56亿元,项目直接服务于汪清县基础建设,拆旧区面积约49.86公顷,服务农村居民240户。通过该项目建设,脏乱差的危房变为了环境优美的小区,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幸福指数。与此同时,出让土地整理及复垦可结余建设用地指标46公顷,复垦土地出租用于饲料种植和养牛一体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为当地财政带来收入,部分收入直接投入于扶贫事业,有助于汪清县解决整体贫困问题,为后续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经过四年多艰苦奋斗,汪清县74个贫困村、10080户16932人等来了“里程碑”的好日子,摘下了国家扶贫试点县、吉林省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国家发改委定点扶贫县、国家扶贫发开重点县、吉林省深度贫困县等诸多“贫困帽”。
地处长白山西南麓的池南区,地域偏远,交通不利,产业基础薄弱。池南区城中村漫江村,贫困人口比例高达28.6%,是长白山管委会重点扶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程度较深。吉林农发行打造专门融资方案,投放扶贫过桥贷款6900万元支持池南区贫困村提升工程项目,从危房改造、道路、供电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升改造漫江村百年石屋,将其变成旅游业新兴产品“抗联民宿”,部分民宿运营收入直接给予贫困人群作为经济补偿。同时,项目帮助漫江村208户336名村民搬进宽敞明亮新居,极大改善了当地农村居住条件。这是农发行扶贫过桥贷款在非贫困地区的首次探索,为进一步推广扶贫过桥信贷开辟了光明道路。“住了一辈子老石屋,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漏水了”漫江村老村民感叹道。
5年来,吉林农发行聚焦8个国定贫困县和7个省定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可持续致富的动力。累计投放贫困村提升改造项目7个、金额13.9亿元,支持全省105个贫困村的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垃圾处理、农田水利、危房改造、乡村环境整治、提升产业发展动力等项目,有效支持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人居环境和民生条件。
为产业扶贫“造血功能”增添内生动力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多数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靠种植业为生,粮食生产是其第一产业。农发行因粮而生、伴粮成长,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食收购资金供应、维护农民利益是农发行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围绕省内扶贫实际,把支持粮食收购作为产业扶贫的第一要务,在每年秋粮上市前,突出早对接、早调查、早审批、早投放,积极协调信贷规模,保障收购资金需求,做到“钱等粮”。全力支持优质央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引导企业优先优价收购贫困地区粮食。近年来,为破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吉林农发行促进发挥全省优质仓容优势,创新推行“贷储分离”模式,解决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担保能力不足等问题,将民营企业开展粮食经营与国有企业优质闲置仓容有机结合,既有效打破了小微企业融资瓶颈,又为国有企业增收创造了新路径,实现扶贫叠加效应。以“贷储分离”模式为抓手,积极开展“支持多元主体,收好粮,装好仓”活动,全力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利用小微企业和经纪人深入村屯收购的优势,为农民售粮提供便利条件,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增收优势,为贫困地区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投放粮食产业扶贫贷款532.5亿元,支持102户企业收购玉米、水稻、杂粮等粮食639亿斤,助推农民余粮优价变现,为贫困户增加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光伏扶贫是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稳收增收、摆脱贫困的新路径之一。自2015年以来,光伏扶贫项目在全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吉林农发行在探索支持光伏扶贫项目发展上贡献了积极力量,龙井光伏扶贫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范例。
“利用光伏发电带动支持农民脱贫是一条新路子,解决了我们资金上的大难题,农发行是真扶贫的银行!”龙井光伏项目负责人表示。吉林农发行审批投放龙井新开能源有限公司光伏扶贫贷款1.15亿元,支持公司20MW光伏扶贫项目建设。积极协调龙井市政府、扶贫办、发改委、国家电网、国土局、住建局等多个部门,深入企业实地考察建设用地,谋方案、拉清单,制定“施工图”,倒排时间表,为项目搭建绿色通道平台,逐一破解项目发展难题,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促成项目落地和贷款投放。项目年均发电量3225万兆瓦,惠及龙井市21个村,产生项目收入443.89万元;带动800贫困户建档立卡,每户年收入增加3000元,共实现贫困户年增收240万元,为当地脱贫工作贡献力量。几年来,吉林农发行累计投放贷款3.1亿元,支持延边、白城等地区多个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规模60兆瓦,带动21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持续发力
“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吉林农发行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加大扶贫贷款投放力度。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项目营销对接专项行动,了解项目单位资金需求和融资困难,逐项目定制融资方案,成立业务专班集中攻坚推进,并且加强对分支机构考核,有力支持了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饮水安全等项目建设。累计投放“两不愁三保障”类扶贫贷款项目9个、金额3.28亿元,涵盖贫困村提升、医院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和饮水安全等重点领域。
向柳河华龙建筑有限公司投放850万元教育扶贫贷款,支持柳河县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当地公共职业技能实训能力,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免费培训指导,提高其创业和就业水平;向集安市鸭绿江国门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投放1700万元旅游扶贫贷款,支持集安市鸭绿江国门景区建设,助力边境旅游景区复工复产建设,发展“边境风情”特色旅游,带动贫困人口实现劳动就业脱贫和旅游产业致富;向国药器械白城有限公司投放2290万元健康扶贫贷款,支持疫情防控应急医疗物资采购,为疫情防控提供充足“弹药”;向图们市城乡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放5750万元贫困村饮水安全贷款,支持图们市贫困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喝上放心水。目前,“两不愁三保障”类扶贫贷款余额4.1亿元。
“四融一体”打造大安定点扶贫标杆
大安市是农发总行定点帮扶的四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十八个年头,十八载春秋,吉林农发行已将大安定点县打造成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窗口和标志。坚持“四融一体”,即融资、融智、融商、融情,紧紧围绕大安定点县如期脱贫目标,以提高帮扶实效为导向,突出行业特色,量身制定金融支持方案。推荐业务骨干与总行组成大安扶贫“三人小组”,全力推进扶贫工作。实行一系列重点支持政策,向大安倾斜信贷资源,保障信贷规模需求,2015年以来,累计投放各项信贷资金31亿元,支持大安粮食收储、人居环境改善、交通道路、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等发展,大安市支行贷款余额占当地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一。在大安落地全省首笔扶贫批发贷款,投放扶贫批发贷款5.8亿元,支持当地家庭农场、养殖厂、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20多个,带动贫困人口300余人。建立帮扶大安“16+1”模式,举全行之力帮扶大安。举办产业扶贫招商引资对接会,协调全国东中部16个省的农发行、40余家大中型企业到大安,与大安政府和本地企业对接,对接会成功签约项目36个,涉及种植业、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等领域投资113.5亿元,为大安扶贫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在农发行向大安捐赠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全国范围企业向大安捐赠资金,累计接受捐赠资金2511.4万元,获得了“爱心扶贫之星”称号。号召和组织全行员工开展消费扶贫,购买大安的大米杂粮杂豆等农产品共计371.71万元,同时发挥系统优势帮助销售当地农产品4864.05万元。
紧盯全省“三个一万人”大展作为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接下来,吉林农发行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三个一万人”脱贫攻坚重点,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要求,围绕吉林农发行的“扶贫白皮书”,全面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主动与党政部门和企业对接,摸清地方剩余脱贫任务和资金需求,用足用好农发行扶贫信贷优惠政策,加大服务产业扶贫、“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工作力度,进一步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扶贫先锋主力模范作用,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新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