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活动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正文
喜迎二十大·书香伴征程学习体会之十七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上海市分行  丁榕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以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他七年知青岁月的总结,《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通过整合29个人的言语描述,以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而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属于梁家河的历史画卷,细致入微地将一位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七年知青岁月完整展现在我们眼前。这29名采访者包括了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相知相交的有关人士,还包括了当年梁家河里那些与他同吃同住的乡亲们,他们的每段回忆都在带领我们以不同角度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让这位在大家心目中被认为只可远观的国家主席以如此亲切温暖的形象走近了每一个人心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同样是讲习近平总书记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之书。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迷茫彷徨的城市知青如何成为坚定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一位懵懂少年如何成为党的优秀干部,又如何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始终与书为伴,深深体味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人生的升华。每段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都不禁让人感慨,或许正是这些成长中的艰辛与不易,才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卓尔不群的领袖魅力,其中所展示的青年习近平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都能给予我们深刻启发和宝贵教益。

一、始终与书为伴,从不停止学习脚步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一贯的优秀传统和历史经验。上山下乡时期,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更是信息闭塞,环境荒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描述他读书生活的内容很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瘦高的后生有两个很沉的箱子”,这便是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的第一印象。王宪平回忆道:“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把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与他一起插队的知青戴明也回忆,当年叫他去周围村的知青窑串门,但是他不为所动,就坐在那里看书,“我就不去了,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吧。”“他随时随地都在想尽办法找书、看书。他的读书面非常广,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哲学的、文学的、自然科学的……尤其是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他涉猎的更多。”曹谷溪说道。

可以说读书生活贯穿了习总书记的整个七年知青岁月,他对书籍的痴迷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他阅读书籍兴趣之广、门类之多令人叹服,广涉猎的同时又及其注重阅读的深度,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同一类主题的书籍更是会主动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当今社会,信息更新换代迅速,学习稍有松懈就会落伍,青年习近平的读书精神及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作为青年干部理应学习的,广大青年应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成长根基。

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

“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这就是对当年梁家河的描述。在梁家河,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窑洞,出门就是漫山遍野的黄土,这里没有充足的粮食水源,自然环境恶劣,甚至连烧饭的柴火都难以寻觅,青年习近平在北京成长和生活了15年,突然进入这偏远且条件艰苦的农村,他经历的身心磨炼可想而知。雷平生回忆说:“农村过四关,实在不易。”一是“跳蚤关”,跳蚤将知青们身上都咬起了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二是“饮食关”,粗粮多,蔬菜少,长期没吃到新鲜蔬菜的人们喉咙中都燥的冒烟。三是“劳动关”,一开始知青们都没有养成劳动的习惯,也不适应强度较高的劳动,劳动一天也只能挣到6.5分的工分。四是“思想关”,当年知青们对农村的认识基本是从书本上得到的,映入眼帘的穷乡僻壤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终究是难过的思理大关。

而青年习近平一步步闯过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他敢于吃苦、善于吃苦的优秀品质,让他在对抗艰难险阻中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他把自己完全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这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赤子情怀,也在他成为总书记后开展的诸多治国理政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一定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立足岗位踏实工作,从实际出发,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闯过自己人生中一个个关卡,刻写无悔的青春。

三、敢说、敢做、敢担当

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村民王宪平说:“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村民武晖也说:“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

为解决缺柴烧问题,他在知青住的院子旁边做了一个沼气池,为解决村里缺地缺粮食问题,他带领大家打淤地坝,为解决村里吃水困难,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和磨坊。据村民石春阳回忆,“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国家以粮为纲,一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近平搞这些副业,是有一定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都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并勇于担当,最终把一件件事情都办成了。

当前,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舞台上,作为青年干部在困难面前也要学习习总书记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处事风格,要敢闯敢试,绝不退缩,要敢作敢为,绝不推诿。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市场化、品牌化、可持续化对“三农”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榜样的力量不变,我们当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田地间的一锄一犁、一言一行为标杆,树立正确人生观,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多一些摔打磨练,多几分淡定从容,努力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