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活动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正文
喜迎二十大·书香伴征程学习体会之十四

沐浴时代春风 放飞青春梦想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山西省沁县支行  魏宏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简单朴实的采访实录,勾勒出习近平总书记40多年前在梁家河的珍贵记忆,描绘出他从意气风发学生到辛苦劳作农民的成长历程。我从字里行间伴随着习总书记走完了他的长征之路,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明确人生奋斗目标,找到了青春的答案。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在陕北严苛的自然条件里,寻找到的青春答案是“雄才多磨难,纨绔少伟男。”知青插队的年代,习近平总书记正承受着因父母政治状况、家庭出身等原因造成的精神压力与物质极度匮乏的双重重担。但他从不对自己的境遇感到不公,而是很快融入到农村新环境,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在自然环境严酷的陕北,他度过了自己的七年青春岁月,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为群众眼里的壮劳力、好后生。他不再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犹豫和彷徨,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劳动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在知青窑昏暗的煤油灯下,寻找到的青春答案是“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去陕北插队,习总书记只带了两个装满书的行李箱。在陕北七年,无论日常的体力劳动多忙多累,他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始终坚持苦读深思,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这种勤学善思的习惯,让习总书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修养和理论素养。从基层工作到如今在各类会议上对一些词句的信手拈来、发言讲话的旁征博引,体现出习总书记已经将读书学习当成了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生活态度。

善思善变  修德明鉴

在一次次踏上学习调研的路途上,寻找到的青春答案是“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习总书记在担任村支书后,凡事亲力亲为,在当时较为死板的制度体制下,不局限于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善于思考变通,大胆提出了很多与众不同的想法。办铁业社、办缝纫社、开磨坊,这些新鲜做法的实施,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即使是在修筑堤坝位置与群众有不一样想法的情况下,青年习近平也能做到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纲,用公正公开的方式,无私奉献的精神换取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黎元为本  固根守魂

在梁家河朴实的人民群众中,寻找到的青春答案是“星火起惶惶,鱼水勇赴汤。”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与民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七年,让他深知基层人民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让他深刻认识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他感恩梁家河淳朴的村民不因自己父母在政治上的问题,而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而是毫无保留的接受他、尊重他,甚至保护他、爱护他。他认为是梁家河的乡亲培育了他,因此无论在当知青还是大队书记,他都称自己为农民,将人民利益的实现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天下之大、黎元为先,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深刻体现出习总书记的伟大情怀。

作为农发行的青年员工,习总书记的奋斗史就是我们一面自省自评的镜子,他用七年青春岁月告诉我们,成才的路上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勤学善思的态度、知行合一的能力和爱国爱民的情怀。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这样形容革命战争年代:“那是一个你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无一人老态龙钟,无一人德高望重。无一人切磋长寿、研究保养。需要热血的时代,便只能是年轻人的时代。”我们虽然长于和乐之家、安于平稳盛世,但农发行所肩负的支农为国、立行为民的崇高使命仍对我们工作、学习、作风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理应屹立于高质量发展浪潮之中,扎根于服务“三农”土壤,沐浴时代春风,放飞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