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活动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正文
喜迎二十大·书香伴征程学习体会之十三

为民 为国 为复兴

——读《闽山闽水物新华——习近平福建足迹》有感

贵州省绥阳县支行 田烁言

 

“一个不图私利,不图清福,只图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人,在领导岗位上,即使工作苦些、累些,他的心里也是充实的。”

——习近平

“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这是我在读完《闽山闽水物新华——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后最深刻的感悟。该书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足迹,生动展现了习总书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极具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理念创新,以及跨时代的实践探索。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在福建这片土地上习总书记心系群众,展现了高瞻远瞩、统筹各方的眼光与韬略,以及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魄力与胸怀。

一、厚植为民情怀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初心不忘、心系人民的深厚情怀。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向大家展示了什么是“四下基层”的基层工作实践,什么是“四个万家” 的群众路线。无论身在何处总书记的工作总是以调研开局,即使日理万机仍然会抽出大量的时间深入基层,因为只有亲身到基层去,才能深入了解问题、全面摸清情况,才能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记在心上,才能更好地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我们党我们国家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而这一目标落实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便是积极履行支农为国、立行为民的崇高使命,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打通企业生产与销售间的最后一公里,不断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

二、肩负为国担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早在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对如何立身行事与治国理政做了深刻总结。这是先贤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习总书记扎根福建17年的生动写照。“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是习总书记17年来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结合从长远和大势出发制定切合当地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制度,让福建在不断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发展与突破。1992年,时任福建省福州市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简称“3820”工程),科学谋划了福州往后3年、8年、20年的发展走向,时至今日福建建设的基本方略仍旧有这些战略构想的缩影,足见其宏大的政治格局和逻辑生命力。于我们而言即使无法达到如此高度的政治格局,也应当肩负起推动祖国繁荣强大的责任当担。这份责任担当并不意味着要做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便已然扛起了这份责任。

三、高扬复兴大旗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的伟大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17年间无论是弱鸟先飞的奋进精神,还是滴水穿石的执着精神,亦或是点草成金的匠心精神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着超越时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先进的精神即文化,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将文化的根深深扎进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民族,才能对自己的文化价值有充分肯定,才有资格、有能力谈文化自信,才有信心、有决心坚定道路自信。在《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里,那些彪炳中国近代史的先贤们,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民族精神,不仅是闽山闽水的历史之魂,也是文化之魂,更是民族之魂。今日的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就要赓续传承先贤们留下的精神血脉,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立身处世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百年筚路蓝缕,百年逐梦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大地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实现了从民不聊生到全面小康,实现了从闭关锁国到引、进结合,一步一脚印,每一步中国都向世界和人民交上了精彩的答卷。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世纪,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时期,让我们踔厉奋发,躬耕不辍,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