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活动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正文
喜迎二十大·书香伴征程学习体会之六

  梦想化力  精神铸魂

——读《梦圆大地 袁隆平传》有感

总行资金部 许艳

 

夏天炙热的气息悄然退却,秋天成熟的味道翩然而至。到了这稻浪涌动、稻谷飘香的季节,我们不禁怀念起他和他的“禾下乘凉梦”,好奇这位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生长在怎样的家庭环境,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故事,有着怎样的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驰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梦圆大地 袁隆平传》这本书通过记录袁老的一生,带我们去寻找这位伟大人物带给我们的成长启迪和人生智慧,感受这位老者生活质朴却又思想广阔的家风传承。

少年立志

1930年的9月7日,袁隆平出生在北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虽处在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他的奋斗与成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袁隆平也随全家数次搬迁逃难,但父母仍坚持让他上学读书。山河破碎、饥寒困苦的残酷景象使袁隆平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撞击,也促使了袁隆平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农业专业。大学期间,袁隆平主修学科是遗传育种学,他在知识的海洋中酣畅淋漓地搏击着,如饥似渴地吸取养分,领略国内外遗传学派的前沿理论。也就是这一选择,决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轨迹和世界水稻发展史的传奇。

1960年,罕见的天灾降临在年轻的共和国,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空前的粮食饥荒。毕业后在湖南安江农校当教师的袁隆平也不能幸免,每天拖着水肿无力的身躯,坚持上课和科研。他亲眼看到活生生的乡亲一个个倒下去成为饿殍,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因吃了观音土,活活憋死。袁隆平认真地审视自己,他深刻意识到民以食为天的重要意义,几千年来解决不了的饥荒问题,除了天灾人祸外,生产力低下是根本原因,作为毕业于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的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他立志为在中国土地上消除贫困和饥饿而努力。

执着追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人的梦想朴实简单,有人的梦想宏伟壮阔,有人的梦想则把自己的奋斗和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联系在一起。袁老说他的一生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一个真实的梦。在不断思索高产培育方法的初期,他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梦见了自己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他和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聊天,脸上充满幸福的笑容。从此他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大胆转向水稻育种,过起了水稻为伴书作友的生活。凭借着多年的知识积累和永不止步的科研精神,他不断突破学院派的理论禁区,在国内开启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他手持放大镜、脚踩泥水、背顶烈日,万绿丛中寻“株”千百度,拟定了三系杂交水稻的培育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他经历住了文革时期的数次毁苗洗劫,花了两年时间寻找合适的野生稻,虽屡遭挫折,但希望已不是虚妄。

1973年,43岁的袁隆平在海南南繁基地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用“点金术”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被誉为“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创新者永远不会满足,征战者永远不会止步。在他的带领下,杂交水稻研究进入一个个新的高点,闯过了一次次艰难的关卡,刷新了一项项喜人的纪录,2019年袁隆平在近90岁高龄之时实现了亩产1200公斤的超级稻五期目标。(还记得2021年7月,农发行成功发行的支持“南繁硅谷”建设主题债券么?这个“南繁”就是袁隆平和科研人员的第二个家。为加速杂交水稻的科研步伐,每当冬季来临,科技工作者就从内地来到海南继续开展杂交水稻的研究,久而久之,人们称到海南育种为“南繁”。)

袁隆平的第二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们走向世界,世界才能走向我们。杂交水稻虽然诞生在中国,但属于全人类。他希望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造福世界人民。为此,花开美利坚、稻香东南亚、驰援非洲人民,袁隆平把杂交水稻带到了五洲,作为最好的外交名片,叩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他不仅让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还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获得了全球的赞誉。

韶华60载,沧桑几度春。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袁隆平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这位曾经把自己比喻成种子的老人,如今说自己是一株水稻,他说:“我本根植于红土地,沐浴着阳光,而后甘愿将沉甸甸的稻穗奉献给人民。”

质朴传家

袁隆平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正是这份质朴,让他在重重困难面前不灰心、不放弃,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次实验,总结每一次经验。半个世纪以来,袁隆平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杂交水稻研究。他是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但又是农民中的一员,面对“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等称谓,袁隆平更喜欢把自己称为农学家,一个懂科学的农民,一个将一辈子奉献给土地的农民。即便是大家心目中的科学巨富,但他生活依然简朴,他不住豪宅、不坐豪车,把经费全部用来搞科研。国家奖励他的别墅,他改成了研发海水稻的科研室,他十几年都在路边摊剪发,穿的衣服也是百十块钱一件。身教大于言传,袁隆平朴实无华的情操、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及对事业的无限追求,也成了最好的家风和永恒的家训。

精神传承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湖南长沙溘然长逝,享年91岁,举国悲恸,亿万人缅思,巨星陨落,但精神如炬。那颗被命名为“袁隆平星”的小行星仍闪耀在人类文明的星空,鼓舞一代代人握紧手中接力棒,传承榜样之神,坚定为民之心,凝聚奋斗之力。

感谢袁老的伟大奉献,今天的中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人吃的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农业经济增长奇迹。习总书记说,“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百年变局和全球疫情相互交织,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大幅增加。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饭碗要端稳,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作为农发行资金部的一员,全力保障支农资金足额筹集和供应是我们的本职,管好全行履职需要的“粮草库”是我们的重任。面对服务稳定经济大盘的迫切任务,我们要用大思维、大格局、大谋划,去做好协同驱动、高效运转的坚固齿轮,用质朴、执着和博爱,去坚守农发行人生而为农、以农为本的初心,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拼搏精神,迎接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袁老一辈子扎根于田间土地,最终实现了他朴素而又伟大的梦想。我们虽然不一定能成为像他一样的时代主角,但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做好时代的注脚,怀揣伟大的中国梦,奏响新时代的最强音,汇聚成新征程上的蓬勃伟力,奋力奔赴二〇五〇,共同见证那个梦想变为现实的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