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夏耘,秋收冬藏。1995年的阳春三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陕西省分行正式成立,在厚重的三秦黄土地上承担起服务“三农”发展的职责与使命。三十年来,陕西分行始终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从委托代理到自营,从专司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到业务范围拓宽,从全面深化改革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孜孜不辍、深耕主业,逐步成长为支持陕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生力军。
强化封闭运行 竖起“定海神针”
从收购资金管理“约法三章”到“封闭运行”管理,陕西分行始终以“保收购、防挪用、促扭亏”为重点,以“库贷挂购”比例管理为核心,按照各级政府领导的分级分部门收购资金供应责任制,正确处理与粮棉企业“捆绑式”银企关系,按照“收一斤粮,贷一斤粮款”原则,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常年常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同时,坚决遏制企业亏损挤占收购资金、挂账大量增加及收购资金严重流失等现象,做好既供应又管理,自成立以来,从未出现客户企业向农民打“打白条”现象。
▲蒲城县支行人员赴中储粮直属库调研夏粮收购入库情况
粮食收购事关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统筹支持政策性和市场化粮食收储,积极落实调控政策,保障粮食流通有序,是农发行始终不变的使命职责。每年夏收期间,陕西分行第一时间启动夏收工作保障机制,提前组织夏收调研、资金预测、政策宣讲等准备工作,并在各收购县(区)设立收购网点,实现全覆盖,做到收购不留“空白点”。遇到连续阴雨等突发情况时,主动加大对烘干设备等农机具流通、购买、销售的信贷政策宣讲及信贷支持力度,助力夏粮抢收工作。近年来,农发行不断深化“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理念,陕西分行坚决贯彻落实,推动服务理念转化为每一位干部员工的实际行动。夏收期间,开通办贷绿色通道,优先办理、优先调查、优先审批、优先安排信贷计划,保持网银、银企直联等电子支付渠道“7×24”畅通,使“随时随地为客户谋便利”成为服务粮食收购的主旋律。
三十年来,陕西分行时刻紧跟政策,主动适应内外部变化,牢牢坚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不动摇。1998年,国家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004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放开粮食收购市场;2007年,“次贷危机”连锁反应导致全球粮食价格下滑;近年来,国家加快推动粮食“去库存”和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在粮食市场复杂的历史变革中,陕西分行始终严格落实封闭运行管理各项要求,持续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职能作用。建行至今,累计投放粮棉油贷款1101.82亿元,实现了粮食信贷业务的高质量发展,有效巩固了“粮食银行”特色品牌。
助力脱贫攻坚 传递鱼水深情
1997年,陕西分行启动扶贫开发贷款试点工作,借助商洛地区政府推广“孟加拉”扶贫小额贷款模式的有利时机,创新推出“政府牵头主导,扶贫合作社为载体,农发行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扶贫到户小额贷款模式,迈出了金融扶贫实践探索的有力步伐。经过多年创新与发展,到2018年,在产业扶贫和健康扶贫领域逐步建立形成多种新模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良好成效,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陕西省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麓,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县。2014年,该县在册贫困人口主要致贫原因中,因残、因病、缺劳力位列前三,其中因病因残合计占比28%,成了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县内有大病、急症患者必须去省市二、三级医院就诊,但是报销比例低,且需要全额垫付住院押金,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压力。陕西分行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扶贫办、医保局等部门对接,共同规划启动宁陕县县域外大病就医应急保障金健康扶贫中长期金融项目,争取政策性资金额度,设立“宁陕县县域外大病就医应急保障金”。对县外就医无法及时筹措住院治疗费用的贫困患者,县里第一时间启动“县域外大病就医应急保障机制”,为住院群众预交诊疗押金,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的“看病难”问题。
▲在宁陕县召开健康扶贫模式运行情况调研座谈会
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陕西分行被确定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的主导行,全程参与制定陕西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融资方案》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管理办法》,累计投放各类扶贫贷款510亿元,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等脱贫攻坚重点领域,累计帮扶贫困人口450万人次,助力贫困山区走上小康路;连续10个季度被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金融精准扶贫绩效“优秀”,切实发挥了金融扶贫先锋主力模范作用。期间,还参与定点帮扶村宁陕县小川村扶贫攻坚计划制定,累计捐赠约80万元帮扶资金,实施推进丹参示范种植基地和全村信息化建设,支持村民到河北沧州参观学习“煤改气”技术,通过提供融资融智服务,全力帮助小川村稳定脱贫,得到地方党政的高度认可。
如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近年来,陕西分行持续加大巩固衔接贷款支持力度,围绕全省重点区域,投放帮扶贷款476.84亿元,带动服务脱贫人口329.11万人次,向11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投放各项贷款122.56亿元,向56个脱贫县投放各项贷款360.4亿元,投放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贷款243.75亿元,覆盖8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152个,覆盖率63.86%,持续当好衔接帮扶工作的“金融后盾”。
服务乡村振兴 彰显使命担当
建行以来,陕西分行乘着改革发展的春风,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拓展业务和支农领域,大力支持全省新农村建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实现了自身的长足发展。“十三五”以来,陕西分行坚决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主动服务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发展,推进农业政策性金融事业开创新局面。
金色的阳光铺洒在宝塔山上,站在山顶四面眺望,一条条大道蜿蜒向前,一栋栋高楼彼此相连。梯田上,苹果树枝头硕果累累;川道里,新型经济带动的乡村建设加速崛起。“打造一条‘红+黄+绿’革命老区发展的产业线、生命线,赋予老区新的发展活力。”这是陕西分行在支持革命老区的具体实践中摸索出的发展路径。2018年以来,陕西分行累计向72个革命老区投放各项贷款918.26亿元,先后支持延安宝塔山、南泥湾景区提升工程建设、延长县“厕所革命”项目,服务推进延川、宜川、甘泉等县区河道整治和防洪工程建设,不断在黄土地上寻找破解发展问题的答案。同时,陕西分行主动担起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以支持延川县贫困村整体提升项目为启发点,全面启动黄河流域居住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保护工程,在守护黄河血脉、传承黄河文化方面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助力革命老区绿色产业崛起。
▲支持延安宝塔山提升工程建设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谆谆教诲中,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铿锵承诺里,陕西分行始终坚持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支持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从绿水青山常态化、产业发展绿色化、乡村环境宜居化等方面着手。2020年以来,累计投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944.14亿元、农业现代化贷款295亿元;推动“三大工程”建设,累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120.42亿元;截至目前,绿色贷款余额769.78亿元,为“三农”和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建行三十年来,陕西分行从接收划转信贷规模仅70亿元逐步发展到目前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900亿元,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和质效全面提升,服务乡村振兴“主力军”地位和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彰显。踏歌岁月里,农发行人走乡野、行大道,“三十而立”再出发。面对新时代新征程,陕西分行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政策性金融“活水”,不断续写“支农为国、立行为民”新篇章。